語文教育“發現學習”教學模式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喬伊斯(B.Joyce)和威爾(M.Weil)于1972年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課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型和計劃”。我國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認為,教學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學理論邏輯輪廓的、為保持某種教學任務的相對穩定而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我們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優選、組合各種教學要素,為達成某種教學任務而創造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結構。
  最近對語文教育改革議論較多,語文教育少、慢、差、廢現象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原因當然很復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觀念和方法落后,尚未擺脫固有的、單一的“接受學習”語文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雖然簡單易行,能在相對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系統的語文知識,但是對于需要和缺少具體經驗的中小學生來說會受到很大限制,學生往往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這里我想介紹一下“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希望引起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一 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特點
  布魯納指出:“發現學習就是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的學習。”從以上定義看,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有如下特點:
  1、以培養探究性思維方法的學習能力為目標
  探究性思維方法的學習能力是發展創新能力的首要前提。首先要引發學習興趣。當學生學習新課文,進入一種新穎的未知的情景時,會出現思維的碰撞,能激起學習的動機,然后進入轉換思維和選擇思維(又稱“岔道思維”)。例如學習魯迅的《故鄉》,楊二嫂這個人物究竟是壞人還是好人,抑或是多余的人,還是中間人物?經過不斷地思維轉換,選定楊二嫂是一個中間人物。最后進行邏輯推理,驗證假說,并由假說轉化為法則。
  2、必須重視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
  語文教學內容極為豐富。但是現行教材的科學化程度不高,教師要啟發學生經常運用比較、選擇的方法提煉教學內容,使之達到“現代化、理論化、統一化”。布魯納認為,對結構的理解能從中提高學生直覺地處理問題的效果。例如,學生若明確了記敘文具有人、地、時、事諸要素,應當講,他就能“直覺”地、較快地對記敘文的優、劣、高、下作出一般的分析、評價。根據日本學者的實驗報告,發現學習比接受學習大約要多花1.3~1.5倍的時間。現行語文教材多數是綜合型編排,少直線型編排,知識系統性不強,且重復的多,因此有人認為語文學科不宜提倡發現學習教學模式。我們認為,語文教材知識系統性不強,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同樣都存在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在提煉基本教材上下功夫,使基本概念、基本法則和基本原理成為教材的核心。
  3、發現學習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再發現的學習
  顧名思義,發現學習教學模式是指導學生通過發現(多數是再發現)的步驟來學習。但若任何知識都要讓學生去發現,不僅沒必要也不可能。就拿語文課文來說,作家創作一篇小說、一首詩、一個劇本,從深入生活到立意謀篇,凝結成文字,短則幾天,長則數年。至于文字源流、語法規則、文學原理等科學概念的發現更非易事,非一般學生所能及。發現學習要求教師將原始的發現進程加以再編制,以便學生一步步去再發現。再編制的具體要求是:①縮短——將冗長的原始進程剪輯一番,使之縮短,變成一條捷徑,不要求再現原先知識發現的全過程。②平坡——將原發現過程中的坡度削平,通過提示或其他方法降低難度,使之稍具難度而仍有學習的價值。③精簡——刪除原始進程中繁雜的枝節問題,減少眾多的迷途、岔道、可能性,精簡為少量的迷途、岔道、可能性,以供學生選擇。這種再編制使學生不需經過原創作、原發現的文化史的路線。但要注意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路線進行。
  二 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組織實施
  1、實施原則
  1)樹立牢固心向的原則。要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樹立牢固的心向,就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此,要創設一種教學境界,如激情導入,設置情景,提示問題,明確目標等。這種心向確立的要求是:①引發興趣,但提出的問題難易程度要適當;②要使學生保持好奇心,關鍵是要讓他們在學習時確實有所“發現”,有所得益;③要有指向性,要重視教師正確的指導作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目標越有充分的認識,指向性就越明確。制訂的教學目標要適宜,符合“最近發展區”的要求。
  2)呈現教材內容的原則。語文教材內容有難有易,課的類型也多種多樣。教學過程中呈現教材內容,要考慮以下兩點:①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心理發展水平及學生之間的差異等。②要引導學生學習關鍵性的知識和具有“再生性”的知識。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賦閑”“觸目傷懷”等詞語文言色彩濃,對初中生可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狼藉”、“慘淡”等詞語使用頻率高,“再生性”強,是關鍵性知識,宜作詞語教學的重點。同時,該文“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也可作為“關鍵性”和“再生性”的知識列為教學重點。
  3)掌握知識結構的原則。結構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或者規律性,它們具有“普遍的強有力的適應性”。布魯納認為任何知識表達有三種方式:①知識結構的再現形式。其再現形式有行為式、圖象式、符號式三種。例如,語言教學過程中既有師生的演示活動,又可用圖表顯示,更有教科書的語言文字符號的學習。語文教學特別要豐富學生的圖象,防止過早語言化,即符號化。漢字有音、形、意、象的特點。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著言、明象、悟理的閱讀教學過程很值得提倡。②體現知識結構的經濟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是“綱”,語文教材中有一部分現成的語文知識結構表,可供學生學習;而絕大部分知識要指導學生自己整理,列成摘要或表格,以有利于記憶和運用。魏書生創造的語文知識樹,體現了語文知識結構最佳的經濟原則。③講求知識結構的優效性。語文學科的科學性與人文性之爭,一方面說明語文學科的知識結構不很嚴密,科學化程度不高,教學中增加了體現知識結構優效性的難度。而從另一方面講,漢語知識結構也有靈活、簡明、意會等特點,更有利于在學習中培養創造精神。例如,議論文知識結構主要有論點、論據、論證以及各種論證方法的知識,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這些知識,應用于聽、說、讀、寫,就能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議論文的樣式來。
  4)重視強化學習動機的原則。語文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的原則是,從外在的強化向內在的強化轉移。布魯納認為,首先,強化的形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例如,對小學生、初中生表揚時可以在其作業本上畫上三角形、五角星、蝴蝶等形象化的符號,甚至用具體實在的獎品進行鼓勵;對高中生則要多用精神表彰的方法。其次,強化的步驟要適時。教師對于發現學習的引導要有耐心,只有當學生發現的結果與教學目標相近或相同時,教師才可以提示,否則,不利于強化學生的發現。教師急于校正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急于提示結果或就事論事地直接反饋,都不會產生好的強化功能。
  2、實施類型
  1)發現型。這種發現學習類型的學習從課題、假設到驗證用的資料、實驗全部由教師預先準備好。具體到語文教學,課文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有關資料全由教師提供,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這種學習使學生的主動性有所體現,但是缺乏創造性。對于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或講授學習難度較大的課文時適宜運用這種學習類型。
  2)引導發現型。這種發現學習類型的學習,先由教師提出學習課題,其他設想、假設均由學生作出。但是,用來驗證假設的資料要由教師事先準備好,或者由學生提出要求后,教師再作準備。這種學習類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半創造性。一些優秀語文教師比較廣泛地采用這種學習類型指導學生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3)獨立發現型。其學習課題或由教師提出,或由學生提出,教師僅僅是學習的輔助者。這種類型的學習中,學生有更強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那些教師水平高、學生基礎好的學校,不妨嘗試采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作文教學可以多采用這種學習類型,作文題目或由老師出,或由學生出,老師只在一旁指導。一些難度不大的課文和自讀課文,也可采用這種學習類型。
  3、實施步驟
  1)確定目標。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具體課文和學生水平,提出一個或二三個目標,啟發學生去發現。
  2)設置情景。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一般講,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意,認識一些重要的段落和情節,再引導學生觀察語言現象和人、事、物、景的特點,從繁復的語言材料中找出構成核心的事實來,引起學生的中心注意。
  3)分析總結。這一階段主要是提出假說,驗證假說,推導出概括性的結論來。如果說前一個階段是以觀察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各種現象為主,屬于感性認識階段,那么這一階段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將各種原先是片段的、零碎的語言材料加以排列、重組,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用以確定假說,將所有語言材料統一在假說之中。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從課文中尋找語言材料,以確鑿的事實為論據來驗證假說,這屬于理性認識階段。如前面說到的提出楊二嫂是中間人物的假說,就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與此同時,要引導學生重視思維過程的分析,懂得怎樣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進行思考、分析和概括,從而不僅獲得新的語文知識,而且學到思維的方法。
  4)遷移運用。引導學生將所發現、獲得的新的語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并把它應用于聽、說、讀、寫,即將語文知識轉化為活的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只有在新的問題情景中應用,才能充實、鞏固和深化,形成遷移能力。語文教學中貫徹讀、寫、聽、說相結合的原則,是培養遷移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
  三 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評價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模式研究中存在著許多困惑和誤區,或偏重接受學習,講授系統知識,忽視感性認識和實踐活動;或偏重問題教學,忽視理性認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可以將以上兩種教學模式有機地融合:一方面吸取接受學習知識系統性強的優點,但否定注入式;一方面發揮問題教學中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長處,但思考的問題不是狹隘的生活經驗的問題,而是富有智力性、技能性的基本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認為,“發現學習”乃是“兩者妥協的產物”。
  下面根據布魯納和日本學者關于發現學習的研究,聯系我國語文教學實際,評價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優缺點。其優點主要有:
  1)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布魯納認為學生不能成為被動的接受者,不要把學習當作單純的一連串的“刺激—反映”的連接;而應當把學生看作是主動參與知識獲得過程的人,是能夠從環境中學習的人,在發現學習中,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激發內部動機,進行獨立的探索活動,容易養成獨立學習的傾向性和獨立研究問題的意志品質。
  2)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和遷移。發現學習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式,把語文知識組織在一定的認知結構之中的活動;是學生自身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現知識、組織知識并活用知識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而形成的語文知識,是一種具有再生性的簡化的基本知識,容易納入認知結構,也就便于記憶、保持和再現。這是由于資料的搜集、假說的建立、驗證的方式和方法都圖式化、程序化了的緣故。這種圖式化、程序化的過程就是形成遷移能力的基礎。日本學者研究認為,用發現學習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習遷移能力,無論理科還是文科,要比只用提問式和程序式學習一般都要高出20%~30%的比例。
  3)有利于發展個性,培養創造能力。發現學習話文教學模式通過對“細節描寫”的發現過程和練習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提出假設,進行比較和類推;要為解決新問題而對已有的信息進行取舍、加工、重組等,這些都為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供了沃土。
  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實施,也有它一定的困難和不足。總的來說,發現學習的難度較大,對知識的要求較高,掌握知識的效率較低。與接受學習相比,發現學習花費的時間較多,因為教師不直接報告知識結論,而是通過提問討論、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當學生發現不了時,要作進一步啟發誘導。如果啟發不當,學習就更費時。教師提出假說、設置問題若沒有相當的知識和經驗是很難進行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內部動機若不強,也難以完成任務。布魯納也認為,一個學生不可能只憑發現法學習,正像一個發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發明創造一樣。所以,在實施發現學習語文教學模式的同時,也應當兼用接受學習等其他教學模式。
  總之,教學模式不要程式化,要講究變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教學實際,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中國教育學刊》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錢威20012001錢威 浙江湖州師范學院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錢威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3:46

[新一篇] 語文教材的文化建設

[舊一篇] 語文教育隨想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