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課本》教的是什么?教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民國老課本走紅才是不褪色的穿越

胡印斌 《 中國青年報 》( 2011年12月29日  02 版)

“透過那一幀幀工筆線描的插圖、一行行豎排的繁體字、一篇篇雋永的課文,作為一名語文教材編寫者,我仿佛重新發現了漢語的美,呼吸到來自那個年代的一股清新蓬勃的氣息。并且,這三套老課本也解開了我長期以來的一個疑問:為什么民國時期不少人念完小學之后,便能在社會上自食其力、安身立命?”

《中國青年報》2011年最后一期“冰點”特稿,刊發了教育學者王麗一篇關于民國小學國語課本的文章。與國語老課本一樣,王麗的這篇文章同樣讓人“驚艷”,她不禁感嘆,這就是我親愛的母語啊!如此優美、如此典雅、如此親切。

相信這道出了很多“回頭去看”的人的心聲。正如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手邊攤開一冊《開明國語課本》:“北風吹,白云飛,太陽哪里去了,樹上的葉子哪里去了,地上的青草哪里去了。”中國文字之美,盡在其間,而豐子愷寥寥幾筆的繪圖筆簡意深。小小童子,浸潤在這樣的語文教育中,想不熱愛母語也難。

民國老課本的美,還不僅僅是文字的美、文學的美,一些“說教”也滲透其間,不過,這種滲透一點也不空泛,甚至不著痕跡。《開明國語課本》第一冊第一課講禮儀:“先生早,小朋友早,先生說,小朋友,坐下來,先生說,我講話,小朋友聽……先生講完了,小朋友走出去,一二,一二。”其實,教育本身并不必然排斥說教,只不過,當這種說教以一種極為空洞、宏大的方式出現時,不免面目可憎。

影響也好、滲透也罷,任何一種課本都有著這樣的“宏愿”,只不過,民國老課本更平等、更溫潤、更能貼近孩子們的心靈。沒有強迫,沒有指令,沒有暴力,這樣的語文才是讓人溫暖的語文,才是可以托付的語文。它首先撩動你、觸動你,入眼入心,沁人心脾;其次體貼你、包裹你,在這樣的母語環境中,每一個人想必都能感覺到沉靜、大氣,而非焦躁、戾氣。

王麗說,老課本揭開了民國那些人何以念完小學即能自食其力、安身立命的秘密。她舉出的例子是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范用、《新民晚報》原副總編輯馮英子,這些人都是耳熟能詳的文化名人,代表性不言而喻。其實,從一般民眾那里,似乎更能體現出這種教育的穿透力。

歷史地理學者王振忠在《水嵐村紀事》一書中,就“打撈”出過這樣一個人物:詹慶良,這個只讀了三四年書的徽州山村少年,早年遺落的一本日記既記事,也抒懷,文字頗為成熟,其人其文也為那個時代的小學教育提供了一個可觸摸的樣本。

這些年來,民國老課本頗為走紅,這在讓人感慨、憤激的同時,也放大了社會公眾對當下教科書的期待。人們都在強調要珍愛母語,可在具體的路徑選擇上卻每每讓人失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事與愿違的情況?今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疏離、隔膜乃至扭曲,可能是一個原因;而從技術層面講,時下語文課本與人的割裂也難辭其咎。

一套《啟蒙國文》在編輯大意中說:“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兒童心理,不好高騖遠。”即便是這一點,實現起來也是千難萬難,遑論其他?惟愿民國老課本的走紅,不只是一種時空穿越,而是一種變革的先聲。

------

顧文豪:民國老課本為何受歡迎

廈門網 發布時間:2011-10-25 11:30 來源:東方網


  因著辛亥百年熱的推助,諸如《開明國語課本》、《商務國語教科書》、《大東書局新生活國語教科書》、《商務共和國教科書》等一大批民國國語老課本恰如還魂重生,再版重印大受歡迎,幾有脫銷之勢。鑒于這些課本往往文字清朗精純,易于成誦,有學校以此作為課外輔助讀物,看慣電視、摸慣蘋果的學生亦普遍反映良好。不少成人亦頗中意此,意謂當年未及讀到此等有趣有益的好課本,如今讀來,既是重溫兒時快樂時光,也是給自己日益荒疏的國文補補課。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何以這些多年來沉埋難處幾成故紙的老課本,一日間名列暢銷書榜——我們原是與好中文久違了。

  雖說是老課本,然則若置于其發生發展的歷史情境,其實頗為新潮的。早自1904年,商務印書館即出版了中國最早的一套比較成熟的教科書《最新教科書》,以兩年時間將小學初小、高小的各門學科出齊。日后隨著滿清垮臺,民國肇建,各出版社皆大費心力編制旨在養成新國民的新式教科書。恰如1912年成立的中華書局之《中華書局宣言書》所言:“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民國成立,即在目前,非有適宜之教科書,則革命最后之勝利仍不可得。”是故當時諸如胡適、蔡元培、高夢旦、杜亞泉等一大批知識精英皆熱誠投入普通教科書的編制出版工作,因民國的真正建立與成長實仰賴國民的養成與壯大,優質教科書的盡快編訂出版尤為關鍵。前賢之努力亦頗見效果,即如1922年胡適等人參與編寫、1924年出版的《新學制教科書》,不惟名家集結,復影響深遠,確立了今天尚在沿用的“六三三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就內容方面,幾套課本雖已時隔近百年,今人展閱之際仍為溢出筆墨的情意美與文字美深深感動,這或正是老課本暢銷的深在原因吧。

  學校所習的課業,除幾門切實有用的課程外,唯有國文畢業后大概還使用著。此固因其在生活中的運用更廣闊些,亦因在國文中多少能找到一點生活情意的發現。換言之,國文課不止培養兒童識字書寫的能力,在生活情意上,更負有重大的開發責任。國文教科書最大最易犯之弊病,即易成為廉價政治道德的規訓讀本,學生于此只是不停接受類似訓導主任的訓教,或盲從社會一般媒體似是而非的宣傳,自身失卻了對生活情意發現、感知與體味的能力和興頭。若此,則日后出了學校,為著生活的艱困與茫然,發現早年充溢于耳的道德訓教和規則到社會上少有用處,亦無抉發生活情意的心力,便找一點低級趣味的讀物來看,遂致社會一般的文化日趨低落塵俗。

  正因敏于此,這些老課本力求在內容選材上加大日常生活的比例。即以莊俞先生編著之《商務國語教科書》為例,開篇即將“惜物”、“惜時”、“愛親”、“友愛”、“睦鄰”、“儲蓄”、“合群”、“濟貧”等傳統道德觀念融貫其中,語言無說教訓導氣,恍如長輩諄諄啟蒙,最是親切有味。同時,又加入“燕子”、“蝙蝠”、“櫻桃”、“采桑”、“蟋蟀”等博物知識,截取物事最鮮明之特征,不作贅言,以開啟少兒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好奇敏感,為日后再作了解打基礎。因此,在初始,民國教科書即注意到國文與生活情意的深密聯系。教科書并非簡單將生活完全呈示出來,而是成為一則背景、一個生活的統率,把各種智識集結起來。

  老課本在文字的運用上亦足可稱賞。如開明課本篇目《太陽》:“太陽,太陽,你起來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覺?”《綠衣郵差上門來》:“薄薄幾張紙,紙上許多黑螞蟻。螞蟻不做聲,事事說得清。”明朗易記,形象直接,稍涉抽象的知識即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物象,且多有回味,以期學生自覺思考,不欲直接給出答案。如此反映出編寫者的心態,是引領而非指導,是啟發而非植入,是在一旁的扶持而非居高臨下的督責。

  或以為,老課本相較今日的教材,更多強調人人習知的常識。確實,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本就該將各門功課的程度限到常識的領域。但常識不完全等同于知識。老課本在常識學習中自有一整全的系統,以國文為底,無論哪一門學問都受國文的沾溉,將各種生活的技能和各種智識彼此勾連,從散漫的各點上求出一個整然的生命,這才是國文應有的本質,也是唯有國文能愉快勝任的工作。

  因此,單純對于老課本的叫好或應改為對今日國文教材的改進。暫且不說脫離考試指揮棒之類說也無用的廢話,只希望學校在正常教學之余多多補充國文的閱讀。多引導同學閱讀文藝作品,因這最切合學生的脾胃,文藝能將學習得來的各種智識情意化,且貫通各科智識,如墨潤紙,滲入同學的生活。這樣得來的知識,才不是硬湊的,經得起日后社會的風雨,不論生活得怎樣,都不致失去對生活的情意。我想,這應該也是當年老課本的編寫者所欲達成的一個目標吧。




大茗堂畫廊 2015-08-23 08:56:55

[新一篇] 媽媽們注意啦!這回是!真!的!寧波一小區兩男子公然搶孩子!更可怕的是他們三次進入居民家中踩點!

[舊一篇] 印象工大|走進畫里,去尋找浙江工業大學的七月盛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