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中華之看中國4000年前的閱兵!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摘要: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那場決定世界前途命運的偉大勝利,永遠銘記在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心中。 ... ...

       9月3日我們可以直觀看閱兵,但古代是如何閱兵的呢?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以田獵為最初方式發展演變至今。據史籍推測,傳說時代的戰神蚩尤就是華夏先民的狩獵首領,后代利用田獵進行軍事訓練時,都要祭祀蚩尤,這種習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夏商


       夏商時出現以田獵教戰陣和巡行各諸侯國的巡狩等軍隊訓練形式。據學者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建立之前,我國就出現了閱兵這一儀式。當時的中國北方華夏部落首領夏禹為了向長江以南方向擴張勢力,便在現今河南境內的涂山與南方的部落首領會盟。

就在那次盛會上,士兵們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伴著樂曲,走著隊列,載歌載舞給首領們觀看。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的閱兵。

 


       西周

 

       西周,以狩獵方式進行軍事訓練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軍事訓練和演習檢閱。依據《周禮?大司馬》記載,軍事訓練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獵演習之禮。

武王伐紂之前,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為伐紂做準備,史上稱其為“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公元前1070年牧野之戰,武王舉行過大規模的誓師,鼓舞了士氣,一舉打敗商朝大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承襲了西周時期軍隊訓練制度,但從春秋中期開始,軍事訓練出現專門化趨勢。春秋戰國時代戰馬、戰車大量裝備部隊,此后閱兵中必有戰馬、戰車組隊受閱。

 


       秦朝

 

       而到了秦代,秦王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更加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雖未留下大量文獻資料,但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了秦朝閱兵的場景。

       “閱兵”這一名稱是漢代正式叫起來的。在西漢建朝之初,國防不固,國境不寧,武裝力量被十分看重,因此閱兵活動不僅經常舉行,還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內容,集比武與閱兵于一體。此后,各朝都有類似漢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它不僅是最高統治者對武裝力量的檢閱,也是顯示軍力國威的重要形式。

 


       西漢

 

       西漢時,漢軍經常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校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上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被稱為“秋射”、“校閱”或者“都試”。中央設有都試郎,總閱試習武備。據《漢書》記載,由于訓練及校閱制度的有效實施,漢初的軍隊具備“輕車突騎”、“勁努長戈、射疏及遠”、“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材官雛發、矢道同的”、“下馬地斗、劍戈相接、去就相薄(迫)”等五大長技,逐漸形成對匈奴作戰的優勢。

 


       三國

 

       三國時期,蜀國實行講武。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講武”,北伐后又“厲兵講武”、“教兵講武”,內容不只練士兵體力和技藝,還重在用八陣圖教練兵士,強化戰術合成訓練。東吳建立檢閱制度。

在“簡日”(“簡”在古代有“檢閱”的意思),閱部隊軍容和訓練,有時還根據檢閱情況,決定部隊的整編。著名的岳陽樓,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曾是三國東吳將領魯肅的“閱軍樓”。如今的南京玄武湖湖光瀲滟,然而在古代這里卻是著名的水上閱兵場。傳三國時周瑜就曾在這里訓練、檢閱水軍。魏國建立治兵制度。

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揮受閱部隊,對多兵種的戰術合成訓練進行檢閱考核。魏國在新君繼位時也大都舉行治兵,顯示新君統兵的事實和對軍事訓練的重視。

 


       兩晉

 

       兩晉期間,統治者也比較重視軍隊的訓練,諸軍除了演習隊列陣法外,還要進行實戰演習。南朝時注重對水軍的訓練和檢閱,玄武湖成為南朝各代訓練水軍的場所。南朝宋大明五年和七年,宋孝武帝兩次閱武于玄武湖西岸。齊永明二年,齊武帝閱兵于玄武湖。陳太建十一年,陳宣帝閱兵于玄武湖。陳至德四年,陳后主至玄武湖閱兵。

 

       有一首《昆明治水戰詞》這樣記敘南朝宋孝武帝時閱兵:“汪汪積水光連空,重疊細紋交斂紅。赤帝龍孫鮮甲怒,臨流一眄生陰風。鼉鼓三聲報天子,雕旗獸艦凌波起。雷吼濤驚白若山,石鯨眼裂蟠蛟死。”形象地描述了宋孝武帝親自披甲指揮,湖上戰鼓雷動、戰艦凌波、士兵殺聲震天的壯觀場面。北朝則出現了軍陣雙方對抗性演習。

 


       唐朝

 

       閱兵是唐代訓練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記載了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大將軍檢閱后,然后是皇帝大閱。這樣常規的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唐人薛存誠在《觀南郊回仗》詩中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

此外,在大軍出征或凱旋時, 皇帝也要親自閱兵, 一方面是檢閱部隊,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軍旅揚國威。

 


       北宋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趙匡胤大講武事,注重禁軍的教育訓練。如,首議教閱擊刺騎射、選天下驍騎集闕廷、親御近郊閱武等。之后的歷朝統治者,加強對軍隊訓練,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訓練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將“大閱”(亦稱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進行。

之后,禁軍的教閱逐步形成了“毋過兩時”(春秋兩季)的制度。宋人王安石在《射亭》詩中曰:“因射構茲亭,序賢仍閱兵。”南宋對軍隊的訓練也很重視,并制定嚴格的法規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為加強對新組建軍隊的訓練,頒行樞密院教閱法,“專習制御摧鋒破敵之藝”。

 


       元朝

 

       元朝時騎兵為主要兵種,因此閱兵主要是檢閱騎兵的馬術,以及對弓箭、馬刀、標槍和戰斧的使用。

 


       明朝

 

       明朝的閱兵, 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朱元璋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他頒發《教練軍士律》,要求高而嚴,賞罚分明,從制度上保證了軍事訓練的質量。永樂時期,特別重視加強在京各營的軍事訓練。在京軍三大營中,專門編制管操官掌管軍事訓練。

 

 

 

       清朝

 

       清代的簡閱又稱校閱,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舉行一次大閱兵禮。是八旗、綠營由王、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部隊教練的制度,也是促進軍事訓練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閱是皇帝檢驗部隊訓練成果,考察部隊戰斗力的隆重的閱兵儀式。

 

       早在天聰年間,皇太極就曾舉行過大閱。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閱。擇南苑西紅門內曠地,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張黃蓋,內大臣、侍衛、大學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從,后建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閱八旗兵陣,閱畢駕還行宮。

 

       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示于大閱之地。是日未閱前,官兵均賜食,閱后賜酒。”此后,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獻中。雍正以后,大閱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規定,以后大閱,皆按照順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辦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規定舉行。 清代宮廷畫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里,對乾隆皇帝南苑大閱兵的盛況作了形象逼真的記載。

 

       八旗將士各著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其場面極為壯觀,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場面宏大、威武雄壯的乾隆閱兵圖。清史檔案記載:“上(指乾隆皇帝)躬御甲胄,乘馬出,試射,連發七矢,皆中的。兵部堂官奏請閱陣,上親閱隊伍,兵部堂官前引,總理大臣、滿洲大學士、內大臣侍衛前引后扈,皆擐甲乘馬”。《大閱圖》共分為“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真實描繪了乾隆帝親臨軍營檢閱的盛況。

 

       尤其是《閱陣》,圖中所畫人物不少于1.6萬人,每個人都面貌分明,衣著裝飾,車馬槍炮,儀仗旗鼓等均描繪精細,畫面用色艷麗鮮明,乾隆被繪于畫面的核心位置,穿盔帶甲,全副戎裝,騎于馬上,英姿勃發。清代大閱的地點,主要在南苑、盧溝橋、玉泉山、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暢春園等地。


網載 2015-09-05 22:42:50

[新一篇] 大可沽名學霸王——論國軍名將的排名

[舊一篇] 漢朝與羅馬 (大宇出品單機即時戰略游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