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判斷都得自歸納,歸納所得的結論都是相對的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一切判斷都得自歸納,歸納所得的結論都是相對的

   1.真理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這其實是這樣一個問題:要在下述兩個命題中選
定其一:
   真理是絕對的。……(1)
   真理是相對的。……(2)
   命題的最素樸、最簡單干脆的形式,就是上述(1)、(2)這種形式。這種形
式可以附加許多條件,有時候甚至把兩個互相對立的命題“辯證地”統一起來了。
例如,《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第2章第5節所5!《反杜林論》的下述一段話:

   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不是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
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
個別實現和某一時候的現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應該略為做一些精密的分析(當然不免是“機械論”的,而不是辯證法的)。
   我們試把上述命題分剖為二:
   按人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終極目的來說,人的思維是至上的。……(3)
   按人的思維的個別實現和某些時候的現實來說,人的思維不是至上的。……
(4)
   顯然可見,命題(4)對應于命題(2)。命題(4)的結論是:“人的思維不是
至上的。”這也是說,人所能掌握的真理,是相對的。而命題(3)則對應于命題
(1),結論是:“人能夠掌握絕對的真理。”
   可見,命題的形式不一樣,一個是“所能”,一個是“能夠”。暫時放下不說,
到下面再加以討論。
   又命題所附條件也不一樣,這又和命題的形式不同相互有關。
   2.現在我們先來分析命題(2)與(4)。
   按恩格斯所附條件,可以又分剖為二:
   按人的思維的個別實現。
   按人的思維所處的某一時候的現實。
   不妨問一下,這所謂個別和某一時候,按照過去的歷史和未來可以設想到的狀
況,是不是所有的人概莫能外?
   如果回答“是”,那么就歸納法來說,這就是普遍的無例外的狀況。
   不過,我們回答“是”,未免過于武斷。謹慎一點,可以說:(A)按過去歷史,
未見例外;(B)推測未來狀況,我們還想不出會有例外狀況。
   如果這樣,那么,我們可以說,它或許是普遍妥當的——它的或然性極大。
   歸納法所能得到的結論,只能這樣。
   歸納法以經驗為根據。歸納法是笨辦法,就已有證據——檢驗,有時候,甚至
流于極端機械的統計方法,用機械的數字來舉出或然率到底是大是小,——而且僅
限于已經經驗到的。至于未經經驗的,只能根據已有的經驗來推測,而這種推測的
可靠性就更小了。
   假如我們笨,缺乏想象力,只敢用經驗方法——歸納方法,那么,我們說命題
(2)或(4)是幾近于完全普遍妥當。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里曾經痛罵過歸納法。不過,我們姑且把這個問題暫
時放一下吧!
   3.再來看一看命題(1)和(3)。
   這里的條件是:按人(或人的思維)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終極目的,結
論是:“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原文。從這命題推到真理的性質的時候,我妄加
竄改成為“人能夠掌握絕對真理”。因為這里,從“人的思維是至上的”,推出
“人掌握的真理是絕對的”,似乎與條件的性質不合。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條件。條件是“按照”……,所按照的有:a.本性,b.
使命,c.可能,d.歷史終極目的。
   這四個按照的“東西”,可以說,無一不是理想性質的。其中“可能”一項,
理想性似乎不大明顯。不過,假如把它解釋為人的潛在的神性的話,理想性就十分
突出了。我相信,我不至于曲解了恩格斯的本意。
   所按照的“東西”是理想性質的,所以推出的結論,不是一個簡單的“是”,
只是或然性極大(允許我說,其實這個或然性還是未曾驗證的)的能夠。
   4.所以,用平易的、笨的、人世間的、經驗的語句來分析恩格斯的話的意思,
似乎可以說成下列二節話:
   甲、按經驗歸納,人所掌握的真理,從來都是,今后也將幾近于完全是,相對
的。
   乙、但是這太缺乏想象力了。人是萬物之靈,就人類總體,及其所要達到的歷
史終極目的來說,人能夠掌握絕對真理。
   5.人要有想象力,那千真萬確的是對的。沒有想象力,我們年輕時哪里會革命?
還不是庸庸碌碌做一個小市民?不過,當我們經歷多一點,年紀大一點,詩意逐步
轉為散文說理的時候,就得分析分析想象力了。
   我轉到這樣冷靜的分析的時候,曾經十分痛苦,曾經像托爾斯泰所寫的列文那
樣,為我的無信仰而無所憑依。
   現在,這個危機已經克服了。
   首先,我不再有恩格斯所說過的,他們對黑格爾,也對過去信仰過的一切東西
的敬畏之念了。我老老實實得出結論,所謂按人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終極目
的的絕對真理論,來自基督教。所謂按人的思維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終極目
的的絕對真理論,來自為基督教制造出來的哲學體系,黑格爾體系。
   我也痛苦地感到,人如果從這種想象力出發,固然可以完成歷史的奇跡,卻不
能解決“娜拉出走以后怎樣”的問題。
   “娜拉出走以后怎樣”,只能經驗主義地解決。
   6.當我對哲學問題和現實問題繼續進行一些探索的時候,我發現,理想主義并
不是基督教和黑格爾的專利品。倡導“知識就是力量”的培根,亦即被恩格斯痛罵
的歸納法的人師,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先知,至少,在他的書中,他說,他倡導實驗
科學,是為了關懷人,關懷人的幸福。這個效果,我們看見了。我想,應該承認,
他的效果,并不亞于馬克思主義在歷史上的功績。
   我還發現,當我愈來愈走向經驗主義的時候,我面對的是,把理想主義庸俗化
了的教條主義。我面對它所需的勇氣,說得再少,也不亞于我年輕時候走上革命道
路所需的勇氣。這樣,我曾經有過的,失卻信仰的思想危機也就過去了。
   我還發現,甚至理想主義也可以歸到經驗主義里面去。胡適的“少談主義,多
談問題”可以歸結為缺少理想主義,其實,也可以歸結為,他回避當時歷史所面臨
的根本問題,只敢搞技節。而就他后來的參加“低調俱樂部”,以及他發表過的一
些對中國文化的主張來看,他是認為,可以讓日本打進來,然后像同化滿洲人那樣
同化他們。這只能說可恥!我們那時候起來干,那是目標弄準了(順便說說,最近
看一本西方的經濟學文摘,西方的教授們,也有尖銳地指出,現在許多不發達的國
家需要的是內部的革命,外援不足以解決他們的經濟發展問題)。
   而且,歷史經驗也昭告我們,每當大革命時期,飄揚的旗幟是不可少的。所以,
理想主義雖然不科學,它的出現,它起作用,卻是科學的。
   7.最后還想說一點。
   “真理是相對的”。
   這在邏輯上叫做判斷。現代邏輯學,承認判斷總是出于經驗的概括。經驗的概
括,總只有或然的性質,而不是絕對肯定的。
   不過,古典的即業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認為判斷是,把一種性質賦予判斷中的
主詞。判斷,是形成概念的途徑。概念,他們模糊地承認,那是出于自納法的概括;
不過,他們總不免賦予概念一種神秘的性質,即:
   概念雖然來自事物,可是一旦形成概念,概念的品格就高于各個具體事物了。
   既然如此,他們就不免把“絕對”的意義賦予判斷,認為一切判斷,都有絕對
的性質。
   列寧說,你說“真理是相對的”,這就是把相對絕對化了,你至少承認“真理
是相對的”這一判斷是絕對真理,其根源來自:判斷的絕對化。
   所以,請你注意,我在第二節中,力求避免這個判斷絕對化。事實上,任何判
斷(除了純邏輯的;太繁瑣了,不談它了吧)都不能是絕對的。
   說“真理是絕對的”或“能夠是絕對的”這個判斷難于成立,并不是因為它絕
對化了。而是說,它沒有得到過任何經驗的證實。
   8.關于“進步”的爭論,我可以讓步為:“從歷史經驗來說,民主是不斷和進
步相聯系著的。以過去推未來,我猜測,我相信,事情極大可能還是如此。”
   這算行了吧。

                                          1973年5月3日
                                (原載《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網載 2015-09-02 22:20:08

[新一篇] 直接民主與“議會清談館”

[舊一篇] 辯證法與神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