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及其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孔雀東南飛及其他

浩文

不講什么文學的定義,也不講什么戲劇的條件,一出戲至少要有“戲劇的動作”Movement Dramatique 假使單有了對話有了情節而只是呆板板地在講著一件故事;那么盡使你分了幕,分了段,描寫了布景,標明了服裝,它還只是一篇小說,一篇論文或竟是一篇演講。當然一出戲的成功,并不只是靠著“戲劇的動作”。有時反而為了專注意了而竟變成所謂Piece bien faite了。

在這劇壇枯寂的今日,本來不容易得到杰出的作品;偶然有一兩出獨幕劇印行出版(有大結構的作品更不用講),也已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雖然不時有歐美劇本的移譯,但是很多為了譯者對于語言的缺少研究,竟然不能上演。熊佛西先生譯的《軟體動物》最近在北平得到相當的成功,據說一半靠了扮演者的努力。西林先生最近有獨幕劇集出版,但也只是幾年前的舊作:袁昌英先生的劇集在這個時候出版實在可說是深山里的足音了。

集名《孔雀東南飛及其他》,商務出版,內含劇六出-《孔雀東南飛》,《活詩人》《究竟誰是掃帚星》《前方戰士》《結婚前的一吻》《人之道》。現在讓我來講講《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這首詩,差不多每一個寫劇的都想把來編成戲。熊佛西先生曾經寫過一出《仲卿與蘭芝》,也便是講的這件

故事,只是和袁昌英先生的立腳點不同罷了。袁先生在自序里說得很清楚:

我一向讀《孔雀東南飛》就愛這首絕妙的好詩。近年來研究戲劇,更覺得這是一出絕好的悲劇材料,然而總不敢動手。這次由長沙回來,一晚燈下無事,又把它讀了幾遍。越讀越覺得悲慘。那夜夢中驚覺,不由的想到這詩上面去,不由的自問焦母遣退蘭芝到底是什么理由。自然在中國做婆的自古就有絕對的威權處置兒媳的,焦母之遣退蘭芝不過是執行這威權罷了。然而這個答覆不能滿足我。我覺得人與人的關系總有一種心理作用的背景,焦母之嫌蘭芝自然有一種心理作用。由我個人的閱歷及日常見聞所及,我猜度一班婆媳之不睦,多半是“吃醋””二字的作祟。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母親與兒子有什么曖昧的行為才對媳婦吃醋的,委實是說:母親辛辛苦苦親親愛愛一手把兒子撫養成人,旦被一個毫不相干的別個女子占去,心里總有點忿忿不平。年紀大了或是性情恬淡的人,把這種痛苦自然默然吞下去了。假使遇著年紀還輕性情劇烈而不幸又是寡婦的,這仲卿與蘭芝的悲劇就不免發生了。

寫一篇歷史劇本來和自己的創作不同,有許多的牽制。他得去查考當時的風俗,習慣,裝束與器具,他更得去想象劇中人的思想與態度。還有一件事的起因,與旁生的枝節,也得招呼周到。簡單地說:寫劇的應當把自己去活在他所想象的當時的環境里。袁先生特別留意到種種瑣微的地方,即一衣一桌也曾和許多考據家如胡適之先生等詳細地討論過。

在本劇里我們處處可以看出作者對于戲劇藝術的經驗,尤其是對話方面。作者最善用“插科”:譬如說,一個人如其要發很長的議論的時候,無論他措詞怎樣有精彩,但是常會使聽眾感覺干燥,我們的作者在這個時候便會使另一個人,對話者或是第三者,在旁加上“插科”,使全場增添了不少的生氣。有時因“插科”我們可以完全明瞭劇中人每一個的性格,和當時的心理。這種最不容易應用的最緊要的技巧,竟被我們的作者毫不費力地把捉住了。

《孔雀東南飛》幕啟時形容仲卿的“戀愛病”和焦母與姥姥的一段關于守節的議論:全場的空氣從憂郁到狂喜,甚為緊張。從那一段守節的談話里,我們更可以看出焦母的性格。依著作者的意思,焦母是一個“三十六七的婦人”,她從“十九歲就守起節”她這守節是“十幾年就只覺得我的心由丈夫身上搬到兒子身上也還很安寧妥貼的”。姥姥關于守節的觀念卻是“一來為丈夫承宗接后,二來為暮年圖個族表”。我不懂作者為什么使焦母的守節會沒有“為丈夫承宗接后”的念頭?當然作者的意思是要我們覺到焦母的自私,但是事實上受到傳統思想極深的當時的焦母未必便會沒有像姥姥一般的思想吧?“難道我們立志守寡,就是要宰我們的心嗎?”這種話恐怕焦母未必說得出吧?不過話雖這樣,我們還得佩服作者形容性格的手段。一個性情剛愎,意志堅強的婦人不是活活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嗎?我再想,假使作者在幕啟時描寫焦母“守了十幾年節,今天總算把兒子撫育成人”的自樂,以后等仲卿結了婚再漸漸感覺到心的無處安放而生出妒忌,不是更多了一個心理描寫的曲折嗎?

《孔雀東南飛》的寫成,作者的確曾費了許多苦心。對于技巧方面,那么,開場收場那種緊張,似乃得益于皮藍得婁Piren- dello;而每一個人的對話的流利又似乎是受著不少王爾德 Wilde的影響,我們敢預言袁先生將來更大的成功!

我和袁先生曾見過一面。他在歐洲留學多年,尤其在戲劇方面努力。名劇家如培那Jeans Jacques Bernard,蒲愛利Saint George de Bouelier 等和他交誼很深;現在武漢大學授課,聽說不久將到上海來,希望這次在該地見到了大水災的情景,又可寫出篇杰作來。

(第3卷第10期,約1931年8、9月間出版)


2022-12-08 18:57:53

[新一篇] 在上海(二)

[舊一篇] 哭 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