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海上貿易 江南市鎮發展 奢侈風俗帶動就業
陸楫:蘇杭之境為天下南北之要沖,四方輻輳,故其民賴以市易為生,非其俗之奢故也。
是有見于市易之利,而不知所以市易者正起于奢。
《蒹葭堂稿 雜著》
乾隆間蘇州人顧某:即以吾蘇郡而論,洋貨、皮貨、綢緞、衣飾、金玉、參藥諸鋪、戲院、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幾千萬人。
有幾千萬人之奢華,即有幾千萬人之生理。若欲變千萬人之奢華而返于淳,必將使千萬人之生理亦幾于絕。此天地間損益流通,不可轉移之局也。
李卓吾:吾熟讀爛時文百余首,進場時做一日謄錄生,便高中矣。
此雖戲言,委是實錄。
陳獻章: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江門心學。
學貴知疑。
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
體認物理,稽諸圣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
于是渙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茲乎?
夫子之學非后人之所謂學,后之學者記誦而已耳,詞章而已耳……
吾聞之六經夫子之收,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其味,六經一糟粕耳,猶未免于玩物喪志。
今是編也,采諸儒行事之跡與其論著之言學者,茍不但求之書,而求諸吾主。
察于動靜有無之機,致養其在我者,而勿以聞見亂之,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一開卷盡得之矣。
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
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
每天埋首書冊,尋尋覓覓,廢寢忘食,仍然沒有自得,找不到此心與此理可以湊泊吻合的境界。
于是構筑陽春臺,每天在其中靜坐思考。
《此日不再得》能饑謀藝稷,冒寒思植桑。少年負奇氣,萬丈摩青蒼。夢寐見古人,慨然悲流光。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陽。
說敬不離口,示我入德方。義利分兩途,析之極毫芒。
此后雖不斷有人推薦,始終隱居不出,可見辭官并非矯情,確實不愿仕途。
在他看來,熙熙攘攘你爭我斗的官場,無法清靜,當然養不出“學貴自得”的端倪來。
弘治十三年,陳獻章安然病逝,頭戴朝冠,焚香禮拜,吾辭吾君。
托仙終被謗,托佛豈多修。弄艇滄溟月,聞歌碧玉樓。
葬于圭峰之麓、辛向之原,后改葬于皂帽峰下。
當訓詁汩溺之余,名理棼呶之日,而學以靜觀默識為務,以致虛立本為宗,其深造自得之趣,堅直明懿之履,抑可謂醇乎醇者矣。
昭代學術知反約而求諸心,不為口耳支離之騖者,實其開先也。
門人林俊:其立志甚專,向道甚勇,涵養甚熟,德器粹完,脫落清灑,獨超造物牢籠之外,而寓言寄興于風煙水月之間,蓋有舞雩陋巷之風焉。
上上昆侖峰,諸山高幾重?望望滄溟波,百川大幾何?
卑高入揣料,小大窮多少?不如兩置之,直于了處了。
李承箕,每天端坐一室,洗滌身心,徑造本真。有人勸他著書立說,他回答巧妙:
近世箋注繁蕪,郢書燕說,鼎沸絲棼,思一鏟去之,而更推波助瀾耶!
湛若水,字民澤,追隨白沙先生講學。在京師與王陽明一起提倡心學,學者尊稱為甘泉先生。
廣收門徒,所到之處必建書院,祭祀白沙先生,遭致正統人士非議。
陽明先生公然承認他的學問“資于甘泉多矣”。陽明首肯:甘泉之學務求自得。
六經非他,乃是“吾心之常道”。
《易》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
《書》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
《詩》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
《禮》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
《樂》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
《春秋》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
六經是“吾心之記籍”,六經“具于吾心”,就好像“產業庫藏”,具存于家中,記籍不過是“名狀數目”而已
王守仁察覺后,半夜時分,把自己的衣服鞋子放在錢塘江邊,布置投江而死的現場,還留下一首遺詩:
百年臣子悲何及,夜夜狂濤泣子胥。
然后搭乘一艘商船前往舟山,途中遇到颶風,漂流到福建,隱姓埋名于武夷山中。
十七歲時,在江西鐵柱宮中遇見一位道士,相見如故。巧得很,居然在武夷山又巧遇。
坦然趕赴龍場驛。
既謫龍場,窮荒無所得書,日夕紬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而不當求諸事物,始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篤信不疑……既以此自信,故其為教,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以有善有惡為意之動,以知善知惡是良知,以為善去惡是格物。
顧憲成:當士人桎梏于訓詁詞章之間,驟而聞良知之說,一時心目俱醒,恍若撥云霧而見白日,豈不大快!
司經局洗馬陳于陛:
獻章之學,以致虛立本,以主靜養為善之端倪,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忍之則,以無所安排、自然應用為實得。
蓋始嘗求之圣賢典訓,而無所湊泊也。然后舍煩之約,去耳目支離之用,存虛圓不測之神,真見心體隱然,參前倚右,日用應酬,闔辟卷舒,無不自得,
庶幾乎圣人之道知而好,好而樂者也。
守仁之學,以圣人為必可至,以心之良知是謂圣,以萬事萬物之理皆不外乎心。其致良知之說,大意謂:心之本體即天理之昭明靈覺,
即良知,人能實致其知。天理常存,和融瑩徹,充塞流行,天下事雖千變萬化,以此應之,更無遺缺滲漏。其道明達而易簡,其工夫直截而灑脫。
其文又取之大學、孟子,而稟裁于靜虛動直,大公順應之指,于圣人之道可謂識其大矣。
守仁之世近矣,然能樹標幟于獻章之后,而擔荷甚重。獻章之遇詘矣,然實啟關鑰于守仁之先,而造詣最醇。今遺書具存,諄諄乎仁義忠信之談,娓娓于子臣弟友之際,其于弘闡圣教,醒寤后學,為效卓爾。
世之譏獻章者曰“偏于靜”,譏守仁者曰“偏于知”。以為竊陸九淵、楊簡之緒而近禪。臣以為非篤論也……
使二臣得事圣門,方且躐游夏而希回賜,何疑于一從祀哉?
神宗:王守仁學術原與宋儒朱熹互相發明,何嘗因此廢彼?
守仁之學,有似孟子。
李贄:萬歷十一年,獲悉龍溪先生訃聞,設靈祭奠,慨然嘆息:先生圣代儒宗,人天法眼,白玉無瑕,黃金百煉,今其沒矣,后將何仰?
何心隱 耿定向 萬歷五年
假以聚徒講學為名,擾害地方。儒學通俗化,深入民間傳道。
黃宗羲:遂以化俗為任,隨機指點,農工商賈,從之游者千余。秋成農隙,則聚徒談學。一村既畢,又這一村,前歌后答,弦誦之聲洋洋然也。
沖決名教網羅的意味。
萬歷二年,李贄出任南京刑部員外郎,此時王襞在南京主持講會,李贄前往聽講,拜王襞為師。是為陽明先生的三傳弟子。
夫《春秋》者,夫子之史也,筆則筆,削則削,初未嘗按古之圣人以為己之是非也。故游、夏雖文學,終不能出一辭以贊之,而況為之傳為之注乎!
蓋夫子之心則天下后世自知之,至其言之不可知者,初無害其為可知,又何必穿鑿附會,以求合于一字一句之間也!
倘若人們都必須取足于孔子,那么孔子出生之前“終不得為人”嗎?
日本人告訴他,他們的老師和宗主是中國人。要使日本人皈依基督,必須首先使中國人皈依。
皇帝終于明白真相,下達圣旨:書生結社,不過倡率文教,無他罪,置勿問。
崇禎十五年:朝廷不以語言文字罪人,復社一案準注銷。
明軍重占袁州后,到處尋淫擄掠,濫施屠戮,使當地人民遭到極大的災難。
宜春江東居民某,左兵入其鄉搜眾山,所匿之人盡殺之。
吾等等待義軍,有如大旱之望云霓。自發拘捕知縣,關閉城門,準備迎接義軍。
朱由檢越是意識到自己的統治已經日薄西山,就越是倒行逆施,像輸紅了眼的賭棍一樣,把希望寄托于孤注一擲,妄圖僥幸取勝。
嚴令陜西總督孫傳庭領兵出關,下令對各地結寨自雄的地主武裝赦罪錄功。
頒發賞格,有能擒李自成者給白銀一萬兩,封爵通侯;能擒張獻忠者賞銀五千兩,官極品,世襲。
口惠而實不至的把戲,宣布“免河南五府田租三年”,以體現“朝廷德意”。當時河南五府已經處于農民政權管轄之下,根本不可能到那里去征收租稅。
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朱由檢眼看農民起義的烽火一天天蔓延,恨不得將它一口吞下,加之他吝嗇成性,唯恐孫傳庭老師糜餉。聽到主張持重的意見就大不悅耳,
狠狠地瞪了張鳳翔一眼。周圍的大臣心領神會,一個個便義形于色地支持出兵。
朝廷催促孫傳庭出關的使者接踵而至,傳庭頓足嘆曰:
吾固知戰未必捷,然僥幸有萬一功,大丈夫豈復能對獄吏乎!
他懷著渺茫的希望,勉強上疏報告了出師的日期。
西安關帝廟誓師。托庇于武圣之靈。
在攻克太原后向北京進軍途中,李自成發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
上帝鑒觀,實惟求瘼。下民歸往,只切來蘇。
咨爾明朝,久席泰寧,寖弛綱紀。
君非甚暗,孤立而湯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純少。
民有偕亡之恨。
朕起布衣,目擊憔翠之形。
天命靡常,帝心已改。為抹去朱明王朝正統地位的神圣光圈,為大順政權取而代之作輿論準備。
發布前后,大順農民軍就按照原定部署,以排山倒海之勢向畿輔地區進軍了。
李建泰代帝出征的鬧劇。
大順軍將士爬城而入,占領外城。朱由檢感到火燒眉毛。
徘徊殿廷,憂懣計無所出。
內官張殷忽然跑上來說道:皇爺不須憂愁,奴輩有策在此。
忙問何策?
賊若果然入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
朱由檢大怒,一劍把張殷砍死。
直到這時,他還妄圖突圍逃命。
答復卻是人心已散,無法可想。
領著太監王承恩爬到煤山頂四處瞭望。
逼使皇后周氏自縊,對長樂安公主怒喝:為何生我家?
把太子、永王、定王叫來,讓他們換上平民衣裝,囑咐道:汝今日為太子,明日為平民,在亂離中匿形跡,藏姓名,
見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萬一得全,報父母仇,無忘吾今日之戒也。
大順政權規定以水德王,衣服尚藍。
這是由于明以火德王,取水滅火之義,反映了五德終始的天命循環思想。
山海關戰役前,李自成承擔的軍國重務雖然很多,但還是抽空親自接待明降官和京師城郊耆老,借以聯絡感情,了解民間疾苦。
文華殿召見明中允梁兆陽,梁叩頭說:
先帝無甚失德,只因剛愎自用,至使君臣之誼否隔不通,以致萬民涂炭,災害并至。
自成回答道:我只為幾個百姓故起義兵。
梁又叩頭說:主上救民水火,自秦、晉抵燕,兵不血刃。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神武不殺,比隆堯舜,湯武不足道也。
臣遭逢圣主,敢不精白一心,以答殊恩。
自成很高興,留坐款茶,談得十分融洽。
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決定賣身投靠滿洲貴族。
清廷派遲起龍等人充當使者,取道蒙古部落地區給大順政權送來一封信。
大清國皇帝致書于西據明地之諸帥:朕與公等,山河遠隔,但聞戰勝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稱號,故書中不及。
照得朱賊楊某,昔年曾調天下兵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于吾刃矣。
順治元年初,范文程《致攝政諸王啟》:
蓋以為明勁敵者我國也,抑則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
到了大順軍攻占北京,明王朝覆亡之后,清廷就在極短的時間幾乎空國而來,“前后興師未有如今日之大舉”,因為多爾袞等人深知,
“成敗之判,在此一舉”。
一方是對迫在眉睫的危險視若無睹,一方是處心積慮以求一逞。
在這種情況下,前者的慘敗和后者的大獲全勝就是必然的了。
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戰役中用鮮血寫下的教訓,直到現在仍然值得記取。
這些保護漢族官僚地主的政令一公布,那些曾飽受農民軍鐵拳打擊的明朝官紳地主,無不彈冠相慶,
“故朝野一時懽然服從,如大旱之得時雨也”。
“是月終旬,長安市上仍復冠蓋如云矣!”
完全是一派全面復辟的景象。
放棄西安時,李自成令權將軍、澤侯田見秀殿后,讓他把帶不走的糧食等庫存物資和官舍全部燒毀,以免資敵。
田見秀以“秦人饑,留此米活百姓”為由,沒有執行李自成的指示,只把東門城樓和南月城樓點燃。
李自成遠望煙焰沖,信以為實。
小人之仁,使清軍在西安得到了大量的補給。
陳之龍投降大順,“借其兵權,以待天時”
倡率大小文武軍民,望風投誠。
大順軍牛金星認為大勢已去,不辭而別,兒子原任襄陽府尹,認賊作父,委任為黃州知府,升任湖廣糧儲道。
一直住在牛佺的官衙里,享受老太爺的清福,直至壽終正寢。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以一個封建落魄文人出身,被李自成委為文臣之首的牛金星所走過的生活道路確實是耐心尋味的。
農民政權缺乏眼光。要考慮階級矛盾。
整合各個力量。
經營好穩固的后方。
李自成之死,倉猝遇難,帶著近三十名隨從,行進在大隊人馬之前,鄉團練見來人不多才敢于上前尋釁。
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馬下。大順軍“滿營聚哭”
何騰蛟:《逆闖伏誅疏》天意亡闖,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
張獻忠入川 割據政權
一六四四年春,大西軍逆江而上,水陸并進,四川官軍的防御力量相當薄弱,
越下牢,渡三峽,古稱天險,如蹈無人之境。
江流湍急,兩岸高山難行。
糧草不易。
張獻忠乘坐大船,船上懸掛“澄清川岳”字樣的黃旗
暫取巴蜀為根,然后興師平定天下。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
成都是明蜀王的封地,跨府連縣的腴田沃土,積攢起驚人的財貨,過著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
共建了三百多個王莊,“王膳”一天由一個王莊供應,一年之間才輪換一遍,富無與比。
已經占了利用都江堰水灌溉的十一個州縣土地的十分之七。
朱至澍聽聞京師失守,異想天開地希望得到四川地方文武支持,先就監國之位,然后黃袍加身。
世系太遠反對。
明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已經面臨末日,成都居民“每夜呼曰:闖至矣!明日又呼曰:獻至矣!
惶惶不可終日。
一、設立官職 開科取士
改八股為策論,親自寫了一篇《萬言策》,“歷評古今帝王,以西楚霸王為第一”
二、軍制
正規軍四十八營,以孫可望為監軍節制文武平東將軍,劉文秀為掛先鋒印撫南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
三、肅清內奸,厲行法治
凡王府室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
四、經濟措施
取富戶追贓
鑄造大順通官運亨通
西王賞功
五、對西方傳教士的態度
禮部尚書吳繼善推薦明末來川傳布天主教的耶穌會士利類思 安文思 才德兼優 可備顧問
待以上賓 深通天文地理,又知各國政治 賜以天學國師
耶穌會士 同張獻忠 的接觸 發現他
智識宏深,決斷過人 天姿英敏 知足多謀 其才足以治國
是以爾等教律緊要諸書,爾等宜保存之,并耐心等候吾將全國平服后,即當送爾等還鄉。
彼時煩爾等多遣天文學士及天文諸書惠寄來華。
尊重傳教士們的科技知識,但對于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隱情卻洞若觀火。
謂其借傳教為名,暗行其私意,偵探中國底蘊,報知外國。
南京弘光小朝廷成了四川官紳地主心目中的旗幟。官紳地主的瘋狂反撲,迫使張獻忠加緊了軍事掃蕩。
過激行動。逐漸喪失民心。
在歷史上身居權力頂點的人物,一旦走上了錯誤的道路是很難迷途知返的,往往在謬誤的斜坡上越滑越遠。
被拘百姓:大王萬歲,大王是我等之王,我等是你百姓,我等未犯國法,何故殺無辜百姓?何故畏懼百姓?我等無軍器,亦不是兵,亦不是敵,乃是守法良民。
不獨無哀憐之意,反而厲聲痛罵百姓私通敵人。隨即縱馬躍入人中,任馬亂跳亂蹄,高聲狂吼。
錦繡蓉城頓成曠野,無人居住,一片荒涼慘象。
左丞相汪兆齡,屠戮政策。
張獻忠常言:人命在我,我命在天,四方有路,在劫難逃。
張獻忠帶著少數隨從出營觀察,隔著一條名叫太陽溪的水溝相遇。被清兵箭中左胸,當即墜馬而死。
清軍乘勢沖殺,其余戰士在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艾能奇等大將率領下急速南撤,經重慶、遵義轉入貴州,在云南建立著名四將軍政權。
聯合南明永歷朝廷共同抗清。
麻痹輕敵,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突然犧牲,不是由于兵力削弱到連自己的領袖都保護不了。犧牲時還掌握著幾十萬大軍。
麻痹大意,情況不明時硬充好漢,卒致以身予敵。無獨有偶的悲劇,給后世的人們留下了極為沉痛的教訓。
南明皇宮內廷里懸掛著他叫大學士王鐸書寫的一副對聯: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幾見月當頭。
一六四四年舊歷除夕,朱由崧不樂,大臣們還以為他是憂慮前形勢不利或是思念先帝,一個個叩頭請罪。
不料“朕未暇慮此。所憂者梨園子弟無一佳者,意欲廣選良家以充掖庭,惟諸卿早行之耳。”
直到清兵已臨近大江邊,還忙于選美女。
為配制房中藥,還命乞丐捕捉癩蝦蟆,燈籠上大書:“奉旨捕蟾”
人稱“蝦蟆天子”
公開賣官鬻爵,選用文武都有定價。
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一片紙醉金迷的虛幻太平景象中,南京新貴們一個個有如燕巢幕上,競相經營自己的安樂窩。
多爾袞剛進北京時: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漢族降官:江南物產豐盈,民風脆弱,可傳檄而定,不禁食指大動
史可法連章告急。關鍵時刻,馬、阮抽調黃得功等部西御左軍。
有的廷臣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強淮揚防御,不同意大軍左調。
馬悍然聲稱:寧可君臣皆死于大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瞋目大呼:有議守淮者斬!
四月十八日,清軍抵達揚州城下,派人招降。
弘光朝廷和潞王監國的相繼傾覆,打破了南方漢族地主們“聯虜平寇”、偏安江左的迷夢,終于看清了滿洲貴族決不允許同時存在一個漢族政權
,從此抗清派才占了上風。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奉化縣胡乘龍,雪竇山起義拍,自稱“天萌國大將軍”,改元宗貞,謂于崇禎去其頭,剝其皮也。
沒有經歷一個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幼稚階段。
筑城筑怨,遂不堪命。
當知縣審問張儒為什么聚眾為變時,他回答道:無他,不欲為奴耳。
清王朝在各地支持的,是依附于它的漢族官紳地主,維護的是封建統治秩序。
各地的奴變,都是在清政府同當地豪紳勾結下遭到鎮壓的。
《南明史》
史可法:在北諸臣死節者廖廖,在南諸臣討賊者廖廖,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
1644年劉澤清致吳三桂信:三面環觀,曾有誰不降賊?
他們在飽嘗鐵拳之后,不勝憤慨地說:“是豈興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賊而已矣。”
人人飲恨,未及發也。
太祖初起亦然。其實在天下未定之時是禮賢下士的,對官員的大批屠戮是在坐穩了皇帝寶座之后。
皇太極去世前不久,對天下大勢準確判斷:
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內訌,土賊蜂起。。。攻城略地,莫可止遏,祖大壽之兵,洪承疇所領各省援兵,皆敗亡已習。
如遇流寇,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征,亦正為此。以善言撫諭之,申戒士卒,勿誤殺彼一二人,致與交惡。
當時在清都沈陽的朝鮮使者向本國報告:
頃日九王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
有抗拒者必加誅戮,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軍民秋毫無犯。
派郭云龍催促清軍火速來援,“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大順軍從北山至海邊排列成一字長蛇陣,清兵重點突破。這時正值風揚塵,能見度低,清軍從容布陣。
少頃,風止,多爾袞一聲令人,清軍呼嘯出擊,萬馬奔騰,飛矢如蝗。
強弱易形,陣容大亂。
當初私下醞釀立君人選時,史可法曾經對姜曰廣說: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
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惟是聽,而又何患焉?
弘光帝即位不久,江西總督袁繼咸朝見時面奏:封爵以勸有。無功而伯,則有功者不勸;跋扈而伯,則跋扈者愈多。
朱由崧表面上贊成意見,嘆氣說:事已成,奈何?
勝利來得容易,多爾袞頭腦膨脹,蠻橫推行民族壓迫政策。
農民軍聯明抗清的新時期。
他們原以為可以雍容有度地在家鄉或借寓之地過鄉紳日子,等待朝廷局面改觀時東山再起。自然,他們又一次失算了。
事實證明,弘光一朝的大臣當中沒有一個安邦定國之材。
戶科給事中熊汝霖上言:“臣觀目前大勢,無論恢復未能,即偏安尚未穩。孜孜講究,止應有兵餉戰守四字,今改為異同恩怨四字。”
青山古道
2022-12-08 18:59: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