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行人 王夫之》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一章

007

袍子,頗像大清朝官員所穿的服飾。眾人輕輕扶起老人,脫去他的外衣,就要給他穿上壽衣。可是,眾人用了很大力氣都沒有將他的胳膊塞進壽衣里。老人在用力,目光緊緊盯著那件壽衣,牙齒咯咯作響,那可能是他生命最后的一點力氣,他要對那件壽衣說“不”。

此時,那位書生的目光一直在父親臉上,發覺情況不對,才看見那件壽衣,他大吼:“此清人服飾,怎能讓大人穿之正寢?”

他勃然大怒,奪過那件壽衣,撕得粉碎。正在這時,一位四十多歲的書生拿著一件干凈整齊的布衫走過來,他把布衫提起,特意給老人看了一眼。那是大明朝的服飾,而且是一件官服,乃南明永歷皇帝行人司正司服,老人長出一口氣,臉上浮現蒼白的寧靜。

老人正是王夫之,兩位書生分別是他的大兒子王放、小兒子王敔。風暴停止。躺在床上的王夫之眼睛一動不動,他仿佛看見了王衙坪綠油油的稻田以及騎著毛驢從遠處飄來的父親。帶著那絲蒼白的寧靜,慢慢地,他喉嚨里的咕嚕聲消失了,瞳孔慢慢放大。

王放把顫抖的手指放到父親的鼻前,知道他已經歸西,不禁流下了眼淚。

很快,女人的哭聲響徹于湘西草堂。

1.君生于大明

夫之,是的,我更喜歡這樣稱呼先生,親切,就像一位熟悉的長者、前輩或老鄉。而且,于先生來說,起初并不叫“船山”,“船山”之名是在歷經磨難之后才有的。

萬歷四十七年(1619 ),中國沐浴著明朝最后的輝煌。

可以說,萬歷朝是明朝最后的回光返照。最初十五年,在首輔張居正、高拱等名臣的輔助下,明朝實現了中興之治,國強民富。對外,名將戚繼光成功抵御了倭寇的不斷侵擾,名將李成梁鎮守遼東三十年,先后十次大捷。對內,明朝也實現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然而,好景不

008

長,萬歷十五年(1587)之后,一千名臣良將辭世之后,明朝城開始過山車一樣走下坡路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迭起,張居正推動的也被一概否定,魂歸西天的張居正還被萬歷皇帝定了罪名,鵝奪了-封號。朝堂之上,黨爭不斷,政治更加腐朽,官員日益浮夸,東先人紛紛獲罪被貶。朝堂之下,道德淪喪,世風日下。萬歷皇帝則居功售傲,好大喜功,逐漸荒廢了朝政,一心想著他的皇陵。此時,大明朝

經進入垂暮之年!

萬歷四十六年(1618),后金人努爾哈赤發布了征討明王朝的“七大恨檄文”。當時,明朝的皇帝不以為然,滿朝的文武百官也認為努爾哈赤是一介狂徒,所言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萬歷朝國力雄厚,兵強馬壯,朝廷應該有這個自信。

這里是衡山腳下的王衙坪。夏日炎炎,太陽升起,很久沒有落下雨滴,大地一片火熱,沒有一絲風,稻田里也很少有人影出現。一個五六歲的少年在鄉間的小路上玩著泥巴和蝌蚪,蟬鳴從遙遠的村落里清晰地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從村子的屋頂上升起,砸到他面前。他渾身觸電一般站了起來,拔腿就往村子里跑。

這個少年,就是夫之的二哥王參之。

村里一片陰涼,濕漉漉的泥土覆蓋著苔痕,散發出泥草的香味。七拐八彎之后,瑯瑯的讀書聲越來越清晰,少年的心卻提了起來。王參之知道,那是哥哥王介之的聲音。走進一個素雅幽靜的小院,他徑直跪到院子里,耷拉著腦袋,不敢看從門里走出來的父親。

一個溫文爾雅卻顯得威嚴的男子,跨出門檻,頭上戴著布帽,身穿一襲輕薄長袍,腳蹬一雙黑色布靴,手里拿著一本書,眉宇間閃過一絲凝重。他并沒有呵斥少年,只是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須,搖了搖頭。

王參之膽戰心驚,父親一瞪眼他就會哆嗦。他原以為這次肯定少不了一頓懲罰,卻沒想到父親沒有責怪他,還和顏悅色地讓他進屋去溫習功課。直到走進屋里,他才敢回頭看父親。父親的身影慢慢遠去,消失在轉角的竹林里。

“兄在作何文章?”見大哥躬身,王參之就知道大哥在寫字。

011

些天命,強求不得。何況,他早已經名滿衡州。

遠離仕途,他回到了家鄉,深居簡出,讀書論文,講學有人,漸漸也就安頓下來了。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他已經年過半百,仿佛一事無成,一無所獲,又仿佛已經足夠了。他一心向儒,自號“武夷先生”。武夷山曾住著理學大家朱熹,他則是孔孟和朱熹的忠實信徒。

王朝聘不知坐了多久,大雨已經停歇,四下一片靜寂。他正要捧書閱讀,突然傳出嬰兒的啼哭聲。他心頭一顫,快步走向內堂。仆人從門里走出來,笑著喊:"恭喜老爺,賀喜老爺,太太又生了個公子。”這時候,他心里一塊石頭才落了地,然后,熱淚盈眶。還沒見到新生的兒子,他就轉身復回正堂,給祖宗磕頭上香,又走向書房,對著圣人的掛像俯首作揖。

萬歷四十七年(1619)八月三十一日,夫之出生在衡州王衙坪。對著世界,他號啕大哭,對于未來所要承受的磨難與煎熬,他渾然不覺,依偎在母親的懷里,很快安靜地睡著了。

夫之睜開眼睛,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那些綠樹和農田,令人好奇。后來,他躺在父親的懷里,看父親的書本,聽父親的讀書聲。他并不知道,這些綠樹和農田,以及那些書本,將會陪伴他整整一生。

翌年(1620),萬歷皇帝駕崩。又過了一年(1621),天啟帝登基,大赦天下。“恩予副第者貢太學”,即中了副榜的人也可以入朝做官。王朝聘聽聞此訊息,喜極而泣。

王朝聘收拾了行囊,離開了衡州。此時,夫之還未滿周歲。

天啟元年(1621),明熹宗朱由校搬著他的斧頭和鋸子登上了皇位,正是這個皇帝將大明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地步。盡管,朱由校可能是一個好人,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他荒廢了朝政。此時,魏忠賢蠢蠢欲動,不久,大明朝就開始宦官亂政,最后發展為宦官專權。

舊王已死,新王初立,一片混亂。努爾哈赤看準了機會,率眾十四萬肆意犯境。可能連努爾哈赤自己都沒有想到,入侵竟然如此順利。他一路長驅直入,幾乎占領了整個遼東。從此,遼東就再也沒有回到明朝的手里。此次犯境,讓后金收獲了巨大信心,努爾哈赤和他的后來者從

012

此堅定了天亡明朝的信念。

2.江南異

天啟二年(1622),王朝聘來到紫禁城內乾清宮旁的一處官部,此時的他并沒有官銜品級,他在焦急地等著皇帝的召喚。抬眼望去,那高高的皇城僅一步之遙,似乎又在千里之外。他壓根沒有意識到這皇城已經搖搖欲墜。

此時的北方,危機四伏;而南方,則相安無事。南方之南的衡州金

蘭鄉依然一片太平景象。

風乍起。陽光從窗子探進來,一個幼童沉浸在睡夢之中。夢里,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和一個男人喝酒,而他就坐在老人溫暖的懷里,擺弄著筷子。老人一手摸著他的腦袋,一手捋著胡子哈哈大笑“此娃聰慧,悟性甚高。”

對面的男人打著哈哈,笑道:“三歲,《論語》已爛熟于心。真乃神童也。"

幼童不置可否,天真地笑了。

老人則頻頻點頭,又詩興大發,脫口念道:“原草青青入望新,歸云將雨潤輕塵。只今江北春將盡,渺渺江南愁殺人。”①

對面的男人贊嘆道:“好詩!定相先生了得。佩服。佩服。”

多年以后,夫之關于過往的記憶,就是從這首詩和那杯酒中升起的,那位老人就是伍定相先生。夫之在《南窗漫記》中寫道:“先征君受學于伍學父(諱定相)先生。先生詩文為南楚領袖。先征君與仲父牧石翁杖履周旋,時相唱和;末年斂意深靜,不復屬意。”

與定相先生對飲者就是夫之的二叔王廷聘,也就是牧石先生了。夫之一天天長大,夢境一點點消散。伍定相先生和二叔一點點模糊

① 王夫之《南窗漫記》,錄于《姜齏文集》,其中有回憶伍定相先生的小文。

015

王廷聘笑道:“介之呀,王家人怎能不會吃酒?"

王介之道:“您知道參之自生下身子就不好,這些年都泡在藥罐子里,沒想他能活下,父親對他格外擔心,您卻讓他喝酒。還有夫之,他才三歲,怎喝得了酒?父親管束嚴格,您倒好,這樣放縱他們。"

夫之突然道:“長兄,我能吃酒的,這酒好香。”

王介之氣得不知該說什么。王廷聘哈哈大笑:“介之,你越來越像你父親了--吃酒,死不了人。來,喝了它。”他把一碗酒端到王介之面前。父親不在,二叔就是最大的。雖然不太情愿,猶豫片刻,他還是喝了。一杯酒下肚,接著又是第二杯,第三杯,他也放開了,趁著酒意道:“二叔,其實我也喜歡酒的,然則,父親大人不準我飲,所以,我一直不敢觸碰杯盞。跟著二叔就不同了。”

幾天過后,王朝聘真的回到了家中。他從京城帶來了很多禮物。三個孩子圍著他高興壞了,尤其是夫之,拿著禮物,他心滿意足。但是,他不敢和父親獨處,因為,他怕父親,又有些認生。王介之試圖向父親打聽京城的事情,但父親大人總是一臉嚴肅,對此絕口不提,仿佛他不是從京城當官回來,而是剛剛遭受了一場劫難。

稍作安頓。王朝聘開始檢查孩子們的課業。王介之注釋的經義讓他十分滿意:王參之的課業則讓他并不十分滿意,他讓王參之把課業本從頭到尾改了一遍,卻也沒有過分責備。夫之緊張地站到父親面前,快速背誦出《論語》《禮記》和《孟子》,父親對他贊許有加。被父親表揚,夫之的心情徹底放松了,耍起小聰明的他,在書房旁若無人地奚落起二哥,還得意洋洋地背誦《莊子》,顯得很有能耐。

豈知,王朝聘聞《莊子》而勃然大怒,原本相安無事的王家大院,頓時鴉雀無聲,只有王朝聘的訓斥聲來回回蕩。夫之被父親罰跪在院子里,他的大哥和二哥也因此受到牽連。父親責怪夫之心浮氣躁,不懂禮節,儒家的東西還沒學精通,就學習旁門左道;他又責怪王介之沒有好好教育小弟,以至于夫之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王參之不夠扎實的課業再次成了他被訓斥的理由,原本,他以為可以躲過一劫,但是,父親的脾氣來了,他只能再次被懲罰。

016

更要命的是,夫之驚恐之下,還說出了喝酒的事情,于是,母親賈氏也跟著一起受到呵斥,王朝聘責怪她沒有好好管束孩子,任由他們。意妄為。王朝聘還專門去說了一通二弟王廷聘,王廷聘被責問得啞口無

言,他知道大哥的脾氣。長者為大,他不會頂撞大哥。

夫之和兩個哥哥跪了一個下午,事情才算了結。晚飯時分,王朝明的怒氣還沒有消散,一臉嚴肅。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在書房督促三個孩子讀書,目光久久落在小兒子身上。夫之心里七上八下,一直對著書本朗讀,卻是一句話都沒有讀進去。良久,王朝聘坐到他身邊,一字一句和他講起《論語》。責罰歸責罰,其實,他心里還是疼孩子,尤其是夫之。

在家里沒有待上幾天,王朝聘又要回京城了。

臨別,父親嚴肅道:“介之,你為長兄,夫之和參之便交于你了,要他們讀書,該懲罰定要懲罰,不打不足以成器。你若舍不得打,為父可是舍得打你的。千萬記住,莫要他們荒廢學業。”王介之不停地點頭

王朝聘又對譚氏道:“你在家中不易,對兒子需用心,尤其夫之。譚氏頻頻點頭。

王朝聘又對王參之道:“參之,課業需加倍用心,雖說,你比夫之只大幾歲,然則,你是兄長,凡事要有分寸,休要帶著他到處玩耍。王參之緊張地應諾。

王朝聘對夫之道:“夫之,為父知你聰慧,然則,不能自作聰明要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可跟二叔學老莊,然則,萬不能如莊子放浪形骸。為父對你三兄弟期望甚高,不能因壞的習性而毀了自己。

夫之嚇得不敢正視父親,但是,他記住了父親的話。

江南的鄉村一片寧靜,世界一隅的平民百姓根本無法想象塞外正血雨腥風。努爾哈赤正帶領他的幾十萬雄兵,掃蕩了遼西平原,后金帝國進一步強盛。而大明王朝這座龐然大物卻已蛀蟲滿身,大廈將傾,即便朱由校是天工巧匠,他的斧頭也無法拯救一根朽木。

017

3.擎天一柱

天啟七年(1627)初春,北京城午門大街,王朝聘穿行在人潮中。他要到集市上買東西,突然,看見眾人一古腦地聚攏到一個店子門口。擠了半天,他才看見,里面有人正在兜售兩個木頭做的小玩意,叫賣:“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都來見識一下什么叫好東西。看看這手藝,看看這品相,此物來路絕非一般,乃天人所為。”

這兩個物件的手藝確實屬于上乘,說巧奪天工也不為過。眾人看后,競相出價,最后有人出八百兩購得。消息傳進紫禁城,天啟帝得意洋洋,因為,那是他的作品,笑容滿面的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經命不久矣,只是他不清楚,明王朝的命也將不久矣。

五年的時光,說短不短,一個王朝正從頹敗走向衰亡。閹黨作亂,宦官專權,國之所以還未亡,不是因為它氣數未盡,只因為還有為數不多的忠臣良將在苦苦支撐,延緩了帝國的坍塌。

在中國的北疆,袁崇煥幾乎憑一己之力抵擋住強大的后金帝國的鐵騎。他在邊關與努爾哈赤大大小小打了幾十仗,未嘗敗績,其中還取得了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并用“紅衣大炮”把后金重新趕回了遼東,氣死了努爾哈赤,從而讓明王朝還可以茍延殘喘。袁崇煥敵得過十萬鐵騎,還是敗給了魏忠賢,袁崇煥被貶,離開了京師。明朝的滅亡開始加速。

北方,萬里山河,千瘡百孔,無數難民流離失所,強盜出沒,讓人提心吊膽。一路向南,硝煙漸漸散去,亂民也不再出現。過了長江,世界一片和平,山清水秀,八百里洞庭浩浩蕩蕩。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坐在書案前,幼小的夫之已經知道《離騷》與屈子。

五年的時光,眨眼就過去了。三歲的孩子變成了八歲少兒,門還是那扇門,家還是那個家,世界卻早已經變了模樣。

018

年僅八歲,夫之已經在衡州一帶小有名氣。人們口口相傳,王家我書先生進了京城國子監,學富五車,為人清正,志趣高潔。他有三個兒子,老大介之溫文爾雅,博學多才,清秀俊美,溫和如玉,十六歲航度了秀才,前途不可限量;老二參之飽讀詩書,馴良敦實,肯定也是做言的料子:老三夫之聰明絕頂,七歲讀完十三經書,八歲學習注解經義。小小年紀,狂放不羈,率性純真,是個奇才,將來必成大器。

幾年間,大哥已經結婚。課余時間,夫之不能再跟著大哥,更何況大哥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喜好玩耍,所以,他最喜歡的事情還是跟著二哥到二叔那里。夫之的酒量已然大增,二叔也為他擊掌叫好。閑談之余,免不了還會說到莊子。二叔的興趣很多,去水塘釣魚,到山上采藥,夫之也都喜歡跟上。

天啟七年(1627)八月,王朝聘突然回到家中。夫之和二哥正在山上采藥、捉兔子,他們收獲頗豐,興高采烈地進了家門,才知道父親回來了。王介之迎上去,道:“你倆荒廢午課,父親又要懲罰你們了。

王參之趕緊道:“大哥,父親大人何時回來的?”

王介之道:“你們剛一出門,父親就回家了。不過說來也奇怪,此次回家,父親竟未托人捎個口信,看來有些不尋常。

夫之頓時就緊張得說不出話來了,丟了山藥和兔子,低著頭,進了內堂,給父親請安。父親比上次消瘦了很多,一年不見,仿佛一下子老了。王介之只是心疼,王參之和夫之還是害怕。

出乎意料,王朝聘并沒有說話,更沒有訓斥兒子們。進門之后,他就呆呆地跪在書房里,對著孔子像默默發呆。父親沉默,夫之心里更緊張,他覺得自己闖了大禍,徑直走到父親身邊,跪到地上。王介之也跟著跪下了,還有王參之。

王朝聘還是一言不發。這時,夫之才看清父親的臉。父親憔悴了很多,須發蓬亂,眼睛深陷在眼窩里,眼圈發黑。那個下午,父子四人一直跪著,日暮時分,王朝聘才站起來。王介之兄弟三人仍舊是跪著。站了一會兒,王朝聘這才坐下,長嘆一口氣,說出話來,低沉而有氣無力:“我兒,先皇駕削了!身為人臣,為父不能為先皇盡忠,為父實在

619

心中有愧。想我大明千秋萬代,盛世無疆;想我祖宗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我卻不能為先皇盡忠,真是愧對祖宗啊。

看著王朝聘聲淚俱下,夫之也流下眼淚。

翌日,夫之在書房里向王朝聘匯報自己的功課,短短五年,他讀完了十三經,不僅經文背得滾瓜亂熟,經義也解釋得頭頭是道。王朝聘甚是滿意,他好像從悲哀中走出來了,慈眉善目,和顏悅色。

王朝聘道:“夫之,你課業已有小成,為父且問你,讀書目的何在?”夫之想了想道:“為了金榜題名。”

“小兒所言是也,亦非盡是。”王朝聘道,“金榜題名又是為何?讀書者。先學做人,得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理,將來報效我大明,為吾皇分憂,為百姓謀福。人定要有大志向,才會有大成就,金榜題名乃起步也,你定要記住了。"

夫之頻頻點頭。王朝聘又道:“切莫以為背得經文,通曉經義,便已有所成。你還相差甚遠,十三經書者,不可窮盡。遠有朱子,近有陽明先生,千百年來,未能窮盡孔孟,你亦如此。”

夫之又不住地點頭,他心里平靜而高興,因為,今天的王朝聘不像從前的樣子,雖說也是一臉嚴肅,卻是慈祥的。只聽王朝聘又道:“君為君,臣為臣,父為父,兄為兄,你當習人之理。如今天下,君臣離心,社稷綱亂,以至于君不君,臣不臣。若人人向儒,必可以國泰民安,定要記住,讀書人當以天下為懷。"

同一時間,北京城內,卻風起云涌。天啟帝的弟弟朱由檢登基繼位,年號崇禎。明朝進入最后的垂死時光。崇禎帝立志再創中興盛世,繼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處死了魏忠賢,并昭告天下。

王朝聘再次回到北京,剛進城門,就聽說了處置魏忠賢的事情,他異常興奮。云層在他頭頂散去,陽光照射下來,大明的天空已經很久沒有這么明亮了。看著面貌一新的市場和行人,王朝聘仿佛春風拂面,他為新皇帝叫好,也暗自下決心要大干一場。這時,一隊人馬再次從他身邊掠過,出了城門。人們四下議論;

“袁都督回來了。”

020

“袁都督去鎮守北疆了。"大明再無后顧之優矣……”

是的,剛剛繼位的崇禎皇帝,立刻下詔給袁崇煥,任命他為兵部!書,賜予他尚方寶劍,享有先斬后奏之權,督師薊遼,全權負責東北邊

疆防務。可以說,崇禎幾乎把大明都交給了袁崇煥。

袁崇煥感恩戴德,跪拜接旨,夸下海口:“五年,收復東北全境。”舊皇已死,新皇登基,大明江山仿佛在一夜間看到了中興曙光。然而,這些都不過是假象。明朝已經病入膏肓,不是換個皇帝就能得救的。新皇帝帶來的只是明朝的回光返照罷了。

4.天邊的瘦驢

天啟皇帝留下的是千瘡百孔的明朝!崇禎皇帝如何招架?后人在評價崇禎皇帝時,總是帶著唏噓感嘆的。

盡管,他可能不是一個有著大才的皇帝,但是,人們承認他是個不壞的人,甚至承認他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皇帝。只是,明朝氣數已盡,不是一個皇帝就能拯救得了的,此時的明朝,最大的敵人除了后金,還有老天爺。崇禎在位十七年,沒有一年好光景。十幾年間,大早不斷,天地荒蕪,流民失所,赤地千里,餓殍遍野。

天災之下,崇禎竭盡全力救濟災民,但是,層層官僚盤剝之下,皇帝的恩澤到了百姓手里就成了杯水車薪,吃不飽,穿不暖,于是,就有暴民造反了。在陜西,李自成和張獻忠相繼起義。

當時,李自成和張獻忠只不過是無數山賊流寇中的兩個小角色,沒人可以預見他們有著后來歷史書上的光明的未來。明朝也是不以為然天下太大,總有人不平,要鬧鬧事,沒關系。世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在北疆的戰事上。不可否認,北防也勢必被影響,連年天災,國力已經空

虛,明朝如何支撐高昂的戰事。

不管怎么樣,袁崇煥鎮守北疆,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2022-12-08 19:01:07

[新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二

[舊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