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課堂創新教學的基礎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由此,實施創新教學也就成為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課堂創新教學必須充分調動課堂各因素的互動,可以說,互動是課堂創新教學的基礎。
  課堂創新教學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課堂應注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二是指尋找一種培養上述人才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教育與人”的問題與“教育與社會”的問題是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兩大命題。如果我們放眼世界教育,關注人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決無疑義的理念,“重視個性的原則”“合作教育”“個性的民主化”等命題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但在我國,有關研究卻有輕重之別,重“教育與社會”的研究而輕“教育與人”的研究,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其后,我國開始重視“教育與人”的研究,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發點”“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提高和擴展人的價值”等重要命題。人們意識到忽視“人”的教育,是教育危機的根源所在。忽視“人”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課堂教學缺乏互動。而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未來社會對人提出的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就要求學生在最基礎的活動——課堂活動中積極地“動”起來。在互動中,活動的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而沒有主動與被動之分,課堂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脫離靜止的狀態,始終處于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從教育的終極目標——關注人的發展這一角度來說,學生甚至可以決定和控制課堂運作的方向、方法、廣度和深度。
    一、互動的方式
  課堂教學的互動方式很多,較為基本的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筆者就此做一些探討。
    1.師生互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我國傳統的教師觀、教學觀。這種觀念強調了教師的威嚴和教學中自上而下不可逆轉的教學方向,表明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師生觀:關注課堂師生的平等、民主,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組織作用。新的人才觀:關注“以人為本”而非傳統的“以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為本”。新的學習觀:注重學生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主動學習而非過去那種被動無奈地接受性學習,最終達到“學會學習”。綜觀這些觀念的轉變,我們直接能夠感受到的是課堂上師生角色的轉換——課堂教學在師生互動行為中進行和完成。美國教育家杜威對傳統教育有過這樣的描述,教室里“一排排難看的課桌按幾何順序擺著擠在一起,以便盡可能沒有活動的余地,課桌幾乎全都是一樣大小,桌面剛好放得下書籍、鉛筆和紙,外加一個講桌,幾把椅子,光禿禿的墻,可能有幾張圖畫。憑這些我們就能重新構成僅僅能在這種地方進行的教育活動。一切都是為‘靜聽’準備的,因為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不過是另外一種‘靜聽’,它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個人的心理”。“靜聽的態度是被動的、吸收的,他還意味著有一些現成的材料,……兒童要在最少的時間內接受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注:[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如今,我們的課堂布置形式似乎并沒有多大的變化,但這并非關鍵問題,重要的是教育者能不能放下居高臨下的架子;有沒有把學生真正當做活生生的智慧動物來看待,注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和情感因素,并將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學內容和極為重要的教育機制。
  在現代課堂中要真正實現上述變化,教學中必須切實做到師生間的互動。而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動”占了時間的絕大部分,我們的評課標準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關注教師的“動”,對學生“動”的關注只是流于形式而并非實質(如我們很注重課堂氣氛是否活躍等)。筆者認為,師生間的互動,除了教育學中談及的“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寬泛的理解外,應當關注以下內容:
  首先,教師的備課要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而目前教師的備課大多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環節的設計。當然,幫助學生學會知識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更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運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須將這種方法內化為學習者的一種習慣和技能。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共同探討之中。善于提出問題和善于分析問題是一個人思維獨立的表現,而獨立性是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課堂上學生提問是極為可貴的,教師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很多教師不敢在課堂上讓學生提問題,或許源自兩種心態:一是担心學生攪亂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流程;二是担心自己無法解答學生的“怪”問題而下不了臺。這種担心是不必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哪怕是打亂了教學計劃,教師回答不出來也無妨,因為學生提問本身就已經是課堂的一個閃光點。
  再次,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大膽打破原定的教學方案,讓學生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老師上課往往最怕亂,總以為一亂就沒辦法教了。事實上,“亂”的時候往往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持不同觀點激烈爭論而引起“亂”時,教師不妨讓它亂下去,最好的辦法是退出教師角色,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放下“不守紀律”的包袱,暢所欲言。
  做為教師,要在課堂中真正實現師生互動,前提是要有“平民”意識,放下架子,把自己與學生真正地平等起來,自己僅做為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
    2.生生互動
  鑒于社會發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學生需做到的是,自己能夠發現問題,獨立思考,主動作出判斷和行動,具有較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能夠自律,學會關心,善于和他人協作。在課堂中,教師必須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并使之自由發展,重視培養學生自立、自重、自我負責和自主的精神,使之養成與他人和平相處、對異己觀點寬容、與社會協調等行為方式。達到這一目的的另一重要途徑就是課堂上的生生互動。生生互動,意即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它的運作方式是課堂上學生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切磋。這是一種很有效的課堂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不用担心說錯,特別容易激活思維,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種“暢所欲言”的機會;第二,在互動中,學生會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這對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是很有益處的;第三,在互動中,學生會獲得一種平等的交談權利,這有利于他們的心理發展;同時,在互動中,也可使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要使生生互動獲得好的效果,值得強調的一點就是教師提出來供大家討論的問題要有價值。一般來說,用來討論的話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又有一定分歧的問題,而且,對它的討論應該對學生的發展(具體可以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作用。在生生互動中,教師只是充當討論主持人(甚至可以讓學生來主持)、組織者的角色,即使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也必須本著肯定和鼓勵的原則。
  做為教師,在組織學生互動之前,還必須考慮影響學生互動的一些制約因素以及互動的一些基本結構。制約學生互動的因素有家庭背景、學業成績、教師態度、個性傾向、興趣愛好等,在這些因素的制約下,生生互動呈現出依附型、相倚型、融洽型3種基本的結構。這些制約因素和基本結構表明,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平等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在這個基本上是相互吸收、相互容納的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層次區分。對此,教師要注意適當調控和引導,給予鼓勵和信任,以使生生互動獲得最佳效果。
    3.人機互動
  隨著科技的發展,課堂中的電化教育已經遠遠地超出了投影、錄像等手段的范圍,如今,以高新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堂中得到廣泛運用,給現代教育展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計算機輔助教學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效果: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即“課件”)可以使知識化抽象為直觀;課前設計的大容量的知識內容使課堂節奏更緊湊,從而大大減少課堂的浪費現象,提高課堂效率;多媒體的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課堂成為一種輕松愉悅的活動場所;快捷的上網查詢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筆者認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大優勢還在于它的交互功能,這種交互功能為課堂中實現人機互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所謂人機互動,筆者的理解更側重于人對計算機的控制和操作,讓計算機真正為人服務。可遺憾的是,現在的課堂中盡管大家都在努力地使用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可是對它的功能的開發和利用卻只占它應有功能的極小部分。這里所指的“人”,既是教師,又是學生。可是,目前的課堂中計算機更多地(甚至全部)屬于教師所有,教師根據預先制作的課件按部就班地點擊鼠標,學生只是看和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覺得新鮮、好玩,只知道這是老師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所運用的一種方法,老師運用課件上課的時候可以不用板書,等等。對此,教師要與軟件研究工作者加強合作,充分開發課件的交互功能,強化學生的即時反饋和學生與計算機的對話,真正實現人機互動。同時要把計算機大膽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圍繞教學內容搜集相關知識的軟件,在網上查詢各種相關資料,甚至運用已有的素材進行再創作。這樣做的效果將會遠遠超出計算機教學僅僅做為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人機互動,將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精神,掌握運用現代化技術的方法,并形成適應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
    二、互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要使課堂教學中的互動能夠順利進行并且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組織互動活動時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有心人。課堂互動實際上采用的是探索、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探索和研究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錯誤,互動也難免會出現一些波折,教師應當寬容待之,要有愛心、有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并設身處地地去幫助學生,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暢所欲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第二,要轉換和優化知識結構。互動并非意味著教師地位的削弱,相反,它對教師轉換和優化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教師必須對互動之后的各種反饋信息作出適當的反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積累備課的素材。
  第三,要堅持平等性原則、激勵性原則、高效性原則和全面性原則。教師要放下架子充當互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在互動中的表現應始終采用鼓勵性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和引導;要準確、切實把握互動的主題,在互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而不使互動流于形式;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使互動成為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一項活動。
中國教育學刊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邢秀鳳20022002邢秀鳳 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邢秀鳳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9:44

[新一篇] 云南回族家庭教育的傳統與走向

[舊一篇] 人作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