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 簡體 傳統 |
展現余姚四賢人物嚴子陵不慕權貴追求自適的精神,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樹立的榜樣,及在后世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15分鐘左右
濃厚的人文歷史感
水墨風格、偏黃
古樸、大氣
國語
嚴子陵
【內容梗概】 嚴光(前37--43),字子陵,又名嚴遵,原姓莊,年輕時就很有名望,游學長安時,曾與侯霸和劉秀同學。劉秀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東漢王朝,想到他的賢能,下令全國查訪。在齊國發現他披著羊皮衣在水邊釣魚,便派人三次相請至皇宮,談論舊事,晚上同榻而臥。嚴子陵見朝廷小人傾軋,官場險惡,最終悄然離去,隱居于富春山下。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桐廬富春江嚴陵瀨旁建了釣臺和子陵祠,并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后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還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慈溪峙山公園里。余姚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其中一條路命名為“子陵路”,至今這條路仍然存在。
以古樸泛黃的華夏地形圖為開篇導引,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劇情大綱】
嚴子陵,名嚴光,字子陵,東漢著名高士(隱士),漢族,浙江會稽余姚(今寧波慈溪市)人,妻子梅氏。嚴少年時就很有才氣,與劉秀(后來的漢光武帝)是同學好友。劉后來登基做了皇帝,回憶起少年時期的往事,想起嚴子陵,便多次征召其為諫議大臣,嚴子陵婉拒之并隱居富春江一帶,終老于林泉間;其因此被時人及后世傳頌為不慕權貴追求自適的榜樣。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莊,后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后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嚴子陵是慈溪人(嚴子陵原浙江會稽余姚陳山人, 今屬于慈溪市橫河鎮子陵村,由于1979年9月,為完善水利條件,慈溪縣境再度調整,以泗門區劃歸余姚縣,余姚縣以龍南區劃入慈溪縣,形成現有境域。)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之一。他原姓莊,后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慈溪市橫河鎮子陵村(原陳山村)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后來游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后索性隱名換姓,避居今浙江杭州桐廬富春江畔,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于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后,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今浙江省桐廬縣境內)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并親自致書云:“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于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后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里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臥。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于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征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里,享年80。無雙譜贊曰"雖有那,富春煙雨,一蓑一笠人歸隱。"
幾人無故上云臺,心事含羞未許猜。名利當頭嘆歸隱,清風拂水報招徠。
同眠臥榻真天子,六合難搜高士才。不過茫然寰宇下,容他獨自發閑呆。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桐廬富春江嚴陵瀨旁建了釣臺和子陵祠,并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贊揚他“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于天下。而“嚴子陵釣臺”經過歷朝歷代修復和完善,因風景秀麗,山水如畫。如今業已成為杭州地區著名旅游景點之一。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后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保存在峙山公園里。
嚴子陵和姜子牙同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釣者”,而姜子牙在民間的名氣似乎更“響”些,因為他后來終于成了“神”,嚴子陵卻只是一個“人”。老百姓可以利用寫著“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紅紙條來威脅魍魎鬼魅,嚴子陵沒有這個功能。姜子牙素有從政之心,且是個大器晚成者,八十多歲了還在渭水邊上用沒有鉤子的釣竿釣“魚”,后來周文王這條大魚終于“游”了過來,“釣者”和“魚”相見恨晚,后來彼此都就成了一番大事業。嚴子陵不像姜子牙,他看起來更像是一位真正的隱者,所以他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形象要比姜子牙高大得多。
浙江桐廬縣城東南15公里處的富春江邊有個“天下第一觀”,這便是“嚴子陵釣臺”。在游覽了風光秀麗的富春江“小三峽”后舍舟登岸,迎面屹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牌坊上“嚴子陵釣臺”五個飄逸瀟灑的大字是趙樸初先生的手跡,背面“山高水長”四個大字是沙孟海先生的墨寶,兩人都是當代書壇泰斗。相傳嚴子陵不愿同即位后當上了光武皇帝的老同學劉秀見面,便在此地隱居釣魚為生。不過說來奇怪,那釣臺居然是在離富春江江面70余米高的懸崖之上,不知嚴子陵是如何釣的魚?郭沫若先生覺得這情況非常之匪夷所思,事實上完全沒有可能,所以他不得不“實話實說”:大凡名勝古跡中對于自然或人文景觀的歷史記載無非都“半是存真半是猜”。當地的一位導游小姐告訴游客:嚴子陵其實不是在釣魚,是在釣“名”,所以釣臺再高一點也無所謂。我曾在別的資料上讀到過一位赴京趕考的秀才在此地的題詩:“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臺”,這明顯是在諷刺嚴子陵前輩了。
那么嚴子陵真的是在離江面70多米高的“釣臺”上成天正襟危坐作秀給皇帝和百姓們看嗎?倒也未必。據《后漢書.嚴光傳》記載,劉秀當了皇帝后派人拿著畫像到處尋找老同學嚴光(子陵),“后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使者拿畫像同真人一對照,果然就是嚴子陵,但他死活不從,往返三次這才把他接了去。劉秀對嚴子陵真是同學情深,拉他同睡在一張床上,半夜里嚴子陵故意把腳擱在劉秀的肚子上劉秀還不敢動,害得夜觀天象的官員見“客星犯御座甚急”,虛驚了一場,不知道嚴子陵是不是特會做作。請注意:《后漢書》說他“釣澤中”,可沒說他孤零零的蹲在山上。梁顧野王在他的《輿地志》中也記載:“桐廬縣南有嚴子陵釣漁處,今山邊有石,上平,可坐十人,臨水,名為嚴陵釣壇也”。再請注意:釣臺是在山邊臨水處,顯然嚴子陵并沒有將“秀”作到山上去。
后來嚴子陵終于沒在老同學光武帝劉秀那里做官(劉秀封他為諫議大夫),他又回來了,“乃耕于富陽山”。建武十七年時劉秀再去請他,他還是不去,八十歲時死在了故鄉。如此看來,當初他是不是以隱居之名真的蹲在江邊“釣”名利,確是可以議論一番的。或許,他也想像姜子牙那樣做一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宰相之類的大官不成?
2022-12-08 19:03: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