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四)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四)

六、緩 急

  做任何事情,是緩是急,應看具體情況而定:應急則急,應緩則緩。應急辦而緩辦,將會誤事,應緩辦而急辦,也可能把事情弄糟。這可以說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律。對于戰爭,是緩是急,也應如是處理。

  《孫子兵法》提出了兵貴神速的觀點:“……故兵聞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作戰篇》)“其疾如風”,“動如雷震”(《軍爭篇》),孫武強調戰爭要快速機動,是從實行戰略進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經濟、交通條件限制,不可能把戰爭時間延長,戰爭的持續時間很短,幾個小時,最多一天便結束戰斗。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旦而戰,見星未已”(《左傳·成公十六年》),已屬罕見的戰例。因此,孫武沒有涉及緩戰的思想。戰國以后,由于經濟的發展,戰爭則變得很復雜,時間持續長了,如吳楚柏舉之戰就打了十一天,越滅吳圍困姑蘇竟達三年之久。一般來說,戰略進攻必須神速,戰略防御則要持久。這已為爾后兵家所遵守的法則。但在特殊的情況下,戰略進攻的某一階段也需要緩戰。郭嘉策翼州、定遼東時,則提出“急之則合,緩之則離”

  的計謀,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大勝利。《三國演義》有不少“緩急”的例子,對人們是很有啟發的。 

1.待亂入朝:董卓屯兵城外

  何進與宦官斗,因緩而敗,董卓應詔入朝,因緩而其篡政陰謀得逞。同是緩,其不同如此。

  “倒特干戈,授人以柄”。

  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矛盾極其尖銳,或為立嗣,或為爭權,彼此搏斗不已。何進與十常侍內訌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靈帝病篤,欲立皇子協繼位,聽中常侍蹇碩之計,擬先召大將軍何進入宮殺之。何進知其謀,拒不入宮,即先扶立其妹何后之子——太子辨即皇蒂位,派袁紹入宮收蹇碩。蹇碩被殺,何進聽從袁紹之言,欲乘勢盡殺宦官。宦官張讓等聞訊,賄賂何進之弟何苗說情,何后便出面表示不同意何進所為。何進猶豫不決。袁紹建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進說:

  “此計大妙!”主簿陳琳反對“外檄大臣入京”,認為這是“倒持干戈,授 人以柄,必致禍亂”。何進輕蔑他說:“此迂夫之見也。”便發檄至各鎮,召赴京師。西涼刺史董卓得詔,即提兵望洛陽進發。謀士李儒說:“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卓大喜,即上表。表略說:“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清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何進得表,便派人迎董卓于澠池。董卓卻按兵不動。張讓等知外兵到,乃密謀:請何太后召何進入宮,伏甲士殺之。

  袁紹等得悉何進被殺,乃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朝內大亂。這時,董卓始整兵入朝,趁勢掌握了朝政,成為漢廷的實際統治者。

  不速不容,致亂之由

  為何董卓以緩而陰謀得逞?何進以緩而遭殺身之禍?“奸在君側,除之貴速貴密。”何進不懂此理,卻不速不密。本來,盡殺宦官并非明智之策,但既決意殺之,即要迅速行事,使其措手不及;而何進因何后一再阻撓而猶豫不決,及召外兵入朝,其謀更加暴露無遺。因其緩,使宦官有時間得以反撲;因其謀泄,宦官與之勢不兩立,不殺何進必將被何進所殺。何進應密而不密,應急而不急,這便是其致死之由。董卓奉詔入朝除奸卻不密不速,同是緩,卻與何進的緩有所不同。何進是暗發密詔召卓,為何董卓偏上表把除張讓之事公布于天下?既然聲言要“鳴鐘鼓入洛陽,清除讓等。”為何又在澠池按兵不動?其中大有陰謀,他上表使除張讓等之事公開,意在告知讓等,使其有所準備,對何迸進行反撲,促使宦官與外戚內江,他在澠池按兵不動,實是“坐山觀虎斗”,然后乘亂入朝,操縱朝政,為所欲為。這便是董卓以緩而其陰謀得逞之故。 

2.緩以待變:郭嘉料敵制勝

  郭嘉字奉孝,潁水陽翟人,是三國時代的奇才。他是曹操的謀士,從征十一年,設謀輒中,多立奇勛。操敗袁紹,破冀州,定遼東,多賴其謀。在征烏桓途中,病逝,亡年三十八。操哀甚,謂荀攸等人說:“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在赤壁大敗,逃命歸來,想起郭嘉仍痛哭失聲,說:“若奉孝在,決不使我有此大失也。”可見操因敬佩其才而思慕之深。

  郭嘉設謀畫策,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拘于一偶。曹操西擊烏桓,見黃沙漠漠,狂風四起,道路崎嶇,人馬難行,便有回軍之意,乃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說:”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而難以趨利,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操乃密出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在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會合蹋頓等數萬騎前來。敵倉惶應戰,操軍大破之,斬蹋頓,余將皆降,袁熙袁尚敗投遼東。這一戰役,郭嘉強調“兵貴神速”,但破冀州、定遼東卻提出了“以緩待變”的計謀:

  破冀州、定遼東

  袁紹臨危,立幼子袁尚為冀州之主,袁譚不服,因大敵當前,暫隱而不發。袁譚在黎陽與曹軍戰,大敗,求救于尚。尚不發兵,想借操之力以除之。

  譚大怒,議欲降曹。尚怕操、譚并力,冀州將危,乃率領大軍來黎陽救譚。

  譚聞尚自來,大喜,遂罷降曹之議。曹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為犄角之勢。

  這時,袁熙、高干也領兵到來,屯兵城外,共同抗曹。操分路攻打,袁譚、袁尚、袁熙、高干皆大敗,棄黎陽而走。操引兵追到冀州。譚與尚入城堅守,熙與干離城三十里下寨,虛張聲勢。由于袁氏兄弟同心協力,操兵連日攻打不下。郭嘉進計說:“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柏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操善其言,乃引大軍向荊州進兵。果不出郭嘉所料,操軍一退,袁譚、袁尚兩兄弟為爭位,互相火并。袁譚不敵投降于操,想借操之力滅尚,然后并尚軍以抗操。操雖知其詐,但利用其兄弟矛盾,便回師破冀州.袁尚敗走。袁譚得統其眾,欲復圖冀州。袁氏兄弟同心協力仍難敵,何況這時袁譚已是孤軍奮戰,終在平原被曹軍所殺。于是,曹操平定冀州。

  “急之則合,緩之則離”

  “急之則合,緩之則離”。這便是郭嘉平冀州的妙計,其定遼東之計亦如是。袁熙、袁尚兵敗引數千騎奔遼東。時操在冀州,按兵不動,夏侯惇、張遼入稟說:“如不下遼東,可回許都。——恐劉表生心。”操說:“待二袁首級至,即使回兵。”眾皆暗笑。忽報遼東公孫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眾皆大驚。使者送上書信,操大笑說:“不出奉孝之料!”眾官問其故,操遂出郭嘉遺書以示之。書略說:“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怕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并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勢必相圖,其勢然也。”原來二袁來投,公孫康疑是有鳩奪鵲巢之意,本想賺入城殺之;但又怕操引兵下遼東,想留之為已助。故二袁來到,只推病不見。后探知“曹操兵屯易州,并無下遼東之意。”公孫康大喜,乃請二袁入見,使預埋的刀斧手砍下二袁之頭,用木匣盛貯,使人赍書送給曹操。郭嘉計之妙、見事之神如此! 

3.兵貴神速:呂蒙急取皖城

  在《攻心》一節《離軍心,呂蒙輕取荊州》一文里,我們可以看到呂蒙是一個很有智謀的將領,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勇冠三軍的猛將。

  呂蒙作戰風格:勇猛、快速

  他的作戰風格是快速機動,一決戰就勇往直前,猛沖猛打。如孫權伐黃祖之役,呂蒙為前部先鋒,黃祖令都督陳就領兵拒之。陳就引一隊艨艟截住沔口,艨艟上各設強弓硬弩千余張,將大索系定艨艟于水面上。呂蒙領兵到,艨艟上鼓響,弓弩齊發,兵不敢進。呂蒙乃選小船百余只,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撐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執鋼刀,不避矢石,直到艨艟傍邊,砍斷大索,艨艟遂橫。呂蒙跳下小船,自舉櫓棹,直入敵船隊,放火燒船。

  敵都督陳就急待上岸,呂蒙舍命趕到跟前,當胸一刀砍翻。敵軍于岸上接應,東吳諸將一齊上岸,勢不可當。祖軍大敗。將士乘勝,進攻其城,黃祖聞陳就陣亡,乃棄城走,吳兵追擒殺之。孫權在表功時說:“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僅與敵軍一交仗,就砍其都督之頭,呂蒙作戰勇猛、快速如此!其取皖城也如此,這次戰役更顯得他膽識超人。

  兵貴神速:敵人措手不及

  劉備因曹操已取西川,恐其犯川,乃割荊州三郡與東吳,請孫權取合淝,以促使曹操勒兵南向;孫權因操在漢中,也想乘勢取合淝,乃聚眾將商議。

  呂蒙獻策說:”現今曹操令廬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開稻田,納谷于合淝,以充軍實。今可先取 皖城,然后攻合淝。”呂蒙先攻皖城的策略是 正確的。因曹操在皖城屯田,其目的在于增加糧食,以增駐兵討伐東吳,如斷其糧道,合淝缺糧,攻之則賜,而更主要的是可以破曹操備糧攻吳的計謀。

  權善其策,乃以呂蒙為先鋒,自引諸將為中軍。東吳兵臨城下,皖城太守朱光一面派人往合淝求救,一面固守城池不出。權到城下看到,城上箭如雨發,射中孫權麾蓋。權回寨,問眾將說,“如何取得皖城?”董襲說,“可差軍士筑起土山攻之。”徐盛說:“可豎云梯,造虹橋,下觀城中而攻之。”呂蒙說:“此法皆費日月而成,合淝救軍一到,不可圖矣。今我軍初至,士氣方銳,正可乘此銳氣,奮力攻擊。來日平明進兵,午未時便當破城。”權從之。次日五更飯畢,三軍大進。城上矢石齊下。呂蒙親自擂鼓,眾將拼命向前,士卒皆一齊而上,亂刀砍死朱光。余眾多降,得了皖城,方才辰時。張遼引軍至半路,哨馬回報皖城已失,遼即回兵歸合淝。“兵貴神速”,如不速破皖城,張遼救兵趕上,就如呂蒙所說,“不可圖矣。”

  用兵之道,變化無窮,或急或緩,因勢而定。呂蒙以急破皖城,若緩則不可圖;郭嘉以緩平冀州定遼東,若急則難平定,因事之不同,策之效果也各異。細探緩急之因,便得其中奧妙。 

4.外緩內急:諸葛襲陳倉

  孔明二出祁山時直取陳倉,因有郝昭把守,屢攻不下,因魏救兵至,乃撤回漢中;后知孫權同意出兵代魏,乃再出陳倉,他先令人去哨探。回報說:

  “陳倉城中郝昭病重。”孔明說:“大事成矣。”遂喚魏延、姜維領兵五千, 限三日領兵攻陳倉;又喚關興、張苞,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丞相真神計也!”

  魏延、姜維領兵到陳倉城下看到,并不見一面旗號,又無打更之人。二人驚疑,不敢攻城。忽聽得城上一聲炮響,四面旗幟齊豎。只見一人綸中羽扇,鶴氅道袍,大叫說:“汝二人來的遲了!”二人視之,乃孔明也。二人慌忙下馬,拜伏于他說,“丞相真神計也!”孔明令放入城,謂二人說:“吾打聽得郝昭病 重,便令汝三日內領兵取城,此乃穩眾人之心也。吾卻令關興、 張苞,只推點軍,暗出城中。吾即藏于軍中,星夜倍道徑到城下,使彼不能調兵。吾軍有細作在城內放火,發喊相助,令魏兵驚疑不定。兵無主將,必自亂矣。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正謂此也。”

  原來,孔明和關興、張苞領兵抵城下,時值郝昭病危,正呻吟之間,忽報蜀軍到城下,昭急令人上城把守。孔明布置的細作卻在各門放火,城中大亂。昭聽知驚死。蜀軍一擁入城。

  以虛攻掩蓋實攻

  孔明這次襲陳倉,一是密,二是速。這時,郭淮已知郝昭病重擬派張郃去替他;為了瞞過敵人耳日,孔明用外緩內急的戰術:喚魏延、姜維攻城,是明令,有意讓人知道,但不急——有三日期限,實是虛攻,以迷惑敵人,他卻與關興、張苞暗中星夜出兵倍道攻城,密而急,是實攻。因其密而急,突然襲擊,使帶三千兵前來替郝昭的張郃未至,孔明已破了城池。 

七、虛 實

  《孫子兵法·虛實篇》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這是說善于作戰的將帥,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這一軍事思想,歷來受到兵家的高度評價,《李衛公問對》指出,兵法千章萬句,其要者莫過于“致人而不致于人。”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使敵人隨著自己的指揮棒行事,就能分解強敵,以少勝眾,以弱勝強。而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孫子認為要“出其所必趨”,“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避實而擊虛”,這都是說攻虛擊弱之法。而能否攻虛擊弱,決定于能否善 于“示形”,所謂“示形”即偽裝和欺騙。孫子強調“示形”要做到“無聲”、”

  無形”,“故能為敵之司命。”意思是說善于“示形”的,自己一方的動作,敵人毫無所知,這是因它偽裝得很好,使敵人象是目盲耳聾一樣,看不見形,聽不到聲;而我方卻是目明、耳聰,對敵人動靜一清二楚,所以能指揮敵人。

  《三國演義》對孫子的《虛實篇》所提出的觀點有了充分的發揮,且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凡戰勝者,大都與“示形”得好有關。孔明對虛實的運用,是因人因事而異,他知曹操懂得兵書所說“虛者實之,實者虛之”之法,就來個“實者實之”之法,即舉火于此,伏兵于此,使曹操在華容中計。但在一次退兵中,卻用添灶之法,使司馬懿錯誤認為添灶是增兵,故不敢追擊。

  其實添灶是真,增兵是假,智如司馬懿竟被他瞞過了。曹操襲白馬卻虛作“攻其所必救”,即進軍延津假裝襲袁紹之后,紹被迫分兵以應之,操當即從延津直趨白馬,攻其無備,斬殺顏良,解白馬之圍。司馬懿破公孫淵則是采取“攻其所必趨”的戰術,因遼東守將堅守不出戰,司馬懿乃虛作襲其老巢, 迫使遼東守將回救,結果中伏慘敗。 

1.算華容:諸葛弄虛實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這是兵家常用之法,而孔明用此法卻有新發展,使杰出的兵謀家曹操料不到而中了計。

  “實則實之”

  孔明算華容,既不用“虛則實之”之法,也不用“實則虛之”之法,而是用“實則實之”之法以瞞曹操。

  劉、孫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孔明立即派將遣兵于路截擊,唯獨不理關公,關公要求出戰,諸葛亮說:“今曹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須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關公乃立下軍令狀,說:“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說:“我亦與你軍令狀。”關公大喜。孔明說:“云長可于華容小路高山之處,堆積柴草,放起一把火煙,引曹操來。”關公說:

  “曹操望見煙,知有埋伏,如何肯來?”孔明笑說:“豈不聞兵法‘虛虛實 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他見煙起,將說虛張聲勢,必然投這條路來。將軍休得容情。”關公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并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

  華容道甕中捉鱉

  曹操在逃命途中,先后被孔明所派遣的趙子龍、張翼德擋擊,傷亡慘重,狼狽不堪,剛擺脫追兵,忽見前面有條路,不知所從,操乃問軍士說:“哪條路近?”軍士說,“大路稍平,卻遠五十余里。小路投華容道,卻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險,坑坎難行。”操令人上山觀望,回報:“小路山邊有數處煙起,大路并無動靜。”操教前軍便走華容小路。諸將說:“烽煙起處,必有軍馬,何故反走這條路?”操說:“豈不聞兵書有:‘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多謀,故使人于山僻燒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他卻伏兵在大路等著。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將皆贊說,“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華容道。途中,人饑馬困,路小險峻,且適逢下雨,泥濘不堪,步履極難,倒下溝壑的,不計其數,行了數里,三停人馬丟了二停,只有三百余人跟上。過了險峻,路稍平坦,曹操以為擺脫了敵兵追擊,正在自夸其高明,突然一聲炮響,西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云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如不是云長念及其昔日之情縱之歸去,曹操這次必被擒無疑。

  諸葛亮智算華容,可稱神機妙算,其運用虛實之法既絕且奇,正如毛宗崗所說:“凡計之中人,必度彼為何如人,而后中之,則未有不中者也。又度彼之料我為何如人,而后中之,則又未有不中者也,彼方自以為智,而我即中之以其智,則正迎乎彼之意中。彼方料我之智,而我反中之,以我之愚,則又出乎彼之意外。如孔明之料曹操于華容也。夫舉火于此,而伏兵于彼,則智人之所為,而為彼之所知。舉火于此,而伏兵即在此,此愚人之所為,而為彼之不及料。操固熟知有兵家虛實之法,而不熟知孔明之知有兵家虛實之法,此其所以為孔明之所中與?” (第五十四回評)

2.分敵勢:曹操襲白馬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寫“救白馬曹操解重圍”的故事,由于作者為突出關公斬顏良的神勇,卻沒有寫曹操如何分敵勢襲 白馬之計。其實,在 歷史上,曹操這一仗打得很漂亮。

  聲東擊西

  漢末,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拒于官渡,袁紹遣郭圖,淳 于瓊、顏 良進攻白馬。袁紹則引兵到黎陽,將渡河。東郡太守劉延告急,是年夏四月,曹操北救劉延。荀攸向曹操獻計說:“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回其后者,紹必西 應之,然后輕騎兵襲白馬,掩其無備,顏良可 擒也。”曹操從其計,袁紹聞曹操引軍渡河以襲其后,果分兵以應之。詎料曹軍一 到延津即引軍直趨白馬,未到十余里,顏良大驚,侖卒應戰。張遼、 關羽出戰,擊破之,斬顏良。遂解白馬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百戰奇略》談及《形戰》,即以曹操襲白馬為其例,并總結其經驗說:

  “凡與敵戰,若彼眾多,即設虛形以分其勢,彼不敢不分兵以備我。敵勢既 分,其兵必寡。我專為一,其卒自眾。以眾擊寡,無有不勝。法曰:形人而我無形。”

  “形人而我無形”

  “形人而我無形”這話出于《孫子兵法·虛實篇》。原全文是:“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擊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以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曹操襲白馬前,兵少于敵,虛襲敵后,使敵軍分,“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必分兵把守,故襲白馬時變成我眾敵寡,以眾擊寡乃勝。曹操平生最愛讀《孫子兵法》,他也是第一個整理和注解《孫子兵法》的人。他在《孫子序》中贊《孫子兵法》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曹操是三國時代杰出的軍事家,而他之所以能成為杰出的軍事家,與其熟讀兵書戰策,特別是與深入研究 《孫子兵法》有關。我們從他的作戰謀略中大多可從《孫子兵法》中找 到根據。 

3.用疑兵;孔明勝曹操

  曹操善疑,孔明就以疑兵勝之。定軍山被奪,夏侯淵被斬曹操統大軍來報仇。兩軍隔漢水相拒。

  曹操知兵法,不知詭計

  玄德與孔明來看形摯,孔明見漢水上流頭,有一帶土山,可伏千余人,乃回營吩咐趙云:“汝可引五百人,皆帶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黃昏,只聽我營中炮響,炮響一番,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戰。”子龍受計去了。孔明卻在高山上暗窺。次日,曹兵到來搦戰,蜀營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發。曹兵自回。當夜更深,孔明見曹營燈火方息,軍士歇定,遂放號炮。子龍聽得,令鼓角齊鳴。曹兵驚慌,只疑劫寨。及至出營,不見一軍。

  方才回營欲歇,號炮又響,鼓角又鳴,吶喊震地,山谷應聲。曹兵徹夜不安。

  一連三夜,如此驚疑,操心驚,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闊處扎營。孔明笑說:

  “曹操雖知兵法,不知詭計。”遂請玄德親渡漢水,背水結營。玄德問計, 孔明說:“可如此如此。”曹操見玄德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來下戰書。

  孔明批來日決戰。

  曹操多疑,以疑兵勝之

  次日,兩軍會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陣戰。曹大軍吶喊殺過來。蜀兵望漢水而逃,盡棄營寨,馬匹軍器,丟滿道上。操見蜀兵背漢水安營已疑,今又見棄馬匹軍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斬。火速退兵。”曹兵方回頭,孔明號旗舉起:玄德中軍領兵便出,黃忠左邊殺來,趙云右邊殺來。曹兵大潰而逃。孔明連夜追趕。操傳令軍回南鄭。只見五路火起——原來魏延、張飛得嚴顏代守閬中,分兵殺來,先得了南鄭。操心驚,望陽平關而走。玄德大兵追至南鄭褒州。安民己畢,玄德問孔明說:“曹操此來,何敗之速也?”

  孔明說:“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吾以疑兵勝之。”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后用之。曹軍于博望被燒,新野受挫,烏林挨打,華容中計,都因遭孔明詭計所算之故,因而他與孔明對陣,一見風吹草動,便疑這疑那。孔明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虛兵使其一連三夜心神不安,以奪其勢,接著以背水結營、丟馬匹軍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勢掩殺,使之大潰,終獲全勝。

  孔明確是詭計多端。 

4.誘敵動:仲達破公孫

  孫武《虛實篇》說:“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可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司馬懿破公孫淵,正是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戰術。

  料錯了對手

  遼東太守公孫淵起遼兵十五萬殺奔中原。曹睿派司馬懿領馬步官軍四萬征討之。懿令胡遵為先鋒,引前部兵先到遼東下寨。

  哨馬飛報公孫淵。淵令卑衍、楊祚分兵八萬屯于遼東。卑衍與楊祚商議說,“若魏兵來攻,休與交戰。彼千里而來,糧草不繼,難以持久,糧盡必退;待他退時,然后出奇兵擊之,司馬懿可擒也。昔司馬懿與蜀兵相拒,堅守渭南,孔明竟卒于軍中:今日正與此理同?”于是圍塹二十余里,環繞鹿角,甚是嚴密。

  攻其所必救

  胡遵令人報知司馬懿,懿笑說:“賊不與我戰,欲老我兵耳。我料賊眾大半在此,其巢空虛,不若棄卻此處,徑奔襄平;賊必往救,卻于中途擊之,必獲全功。”乃勒兵從小路向襄平進發,卑衍得報:“魏兵往南來了。”大驚說:“彼知我平襄軍少,去襲老營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無益矣。”

  遂拔寨隨后而起,早有探馬飛報司馬懿。懿笑說:“中吾計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軍伏于遼水之濱;如遼兵到,兩下齊出。結果,卑衍、楊祚中伏,卑、楊大敗,奔至首山,正逢公孫淵兵到,合兵與魏兵再戰,又大敗,乃奔入襄平城里,閉門堅守不出。司馬懿三面圍困,網開一面,公孫淵糧盡,欲降不得,突圍逃走,終被擒殺 

5.添爐灶:孔明遏魏師

  孔明四出祁山,斗陣大勝司馬懿,意欲乘勝進軍,那料后主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疑孔明將篡國,乃下詔令孔明班師回朝。孔明不退又怕欺主,只好遵詔退兵。

  退兵卻增灶以疑敵軍

  姜維問:“若大軍退,司馬懿乘勝掩殺,當復如何?”孔明說:“吾今退軍,可分兵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營,假如營內一千兵,卻掘二千灶,今日掘三千灶,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軍,添灶而行。”楊儀說:“孫臏擒龐涓,用添兵減灶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說:“司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趕,心中疑吾有疑兵,定于舊營內數灶:見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與不退,則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無損兵之患。”遂令退軍。

  司馬懿只知數灶中了計

  司馬懿得報蜀軍人馬皆退,因恐孔明多謀,不敢輕追,自引百余騎前來蜀營內踏看,教軍士數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軍士趕到那個營內,查三大灶數,回報說:“營內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馬懿謂諸將說:“吾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

  于是回軍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日,川口土人來報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未見添兵,只見增灶。懿仰天長嘆說:“孔明效虞翊之法,瞞過吾也!”

  虞翊,是東漢武都太守。羌兵曾在陳倉、崤谷攔截虞翊,虞翊用每天“增灶”的計策,迷惑對方,使之不敢追擊,最后打敗了羌兵。歷史上,未見記載孔明增灶退魏軍之事,《三國演義》作者借用虞翊增灶故事,即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渲染孔明退軍之妙,以顯孔明之智。《三國演義》有不少故事是虛構的,但其謀略大多都有所據,并非都是作者憑空設想。


2022-12-08 19:04:45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三)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十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