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風景與自己的房間 ——關于陳文驥的油畫創作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中國當代繪畫藝術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曲折與彷徨之后,已愈來愈趨向于人的內心層面和注重人的存在本質。有些畫家把筆觸指涉現實生活時,已不僅僅滿足對生存狀態的簡單表現,而是有意識地穿透生活現狀的表象,敏銳予時代變遷所造成的個人心理感應,以個人化的體驗方式表達創作主體對存在境域和狀態的思索與追問。這種感覺與其存在經驗和環境融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與理性相復合的個人話語世界。陳文驥的這個世界便是一系列靜物。不管他的“讀物”是以往“自己房間”里的物件,還是他近期創作的“室外風景”。

就整個中國新時期以來的油畫創作而言,很難找到可以容納陳文驥“個人話語”的準確位置。有人說,陳文驥屬于前衛油畫家,如果說前衛意味對傳統藝術格局的離經叛道,這是相對而言的,但同時又是空泛的。如果前衛即指“85美術思潮”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后現代主義,那陳文驥又顯得有些邊緣。相反,陳文驥的創作意識中有著內在化了的人文情結。陳文驥的優化創作具有一種復古與還原的意味,返還到創作之初——創作于存在的本原性關系之中。與現代主義相比,陳文驥顯得相當人文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相比,他拒絕商業化和文化史上的誘惑,拒絕無意義的創作;與現實主義相比,他是一種內向的趨于自我的表現,拒絕復制形而下的顯示生活圖景。陳文驥好像是不見容于當下通行的創作模式的畫家。因此,鑒于陳文驥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對其作品的意義與價值予以關注很自然的。 

陳文驥說他本性易變,經常這張畫還沒畫完,只要有一點不滿意的地方,就立刻推到重來;如果有了新的想法,馬上就會放棄這張。盡管陳文驥不愿在他通過這些物體與空間的組合,展示了自己的體驗。陳文驥將現實的、自我的諸般困擾和無可奈何指向了平庸自然的靜物體,不是以直接的任務塑造來挖掘人與人、人與現實之間的糾纏與被糾纏的狀態,而是通過一種古老的架上繪畫的方式,已冷靜的目光表現和尋找這種關系和狀態在其自身上的投影。因為這些自認形態的卑微的物體構成了人們有意無意忽視掉的“存在真實”,并與當代這個人的生存現狀和文化情景有著內在的聯系,而這種日常性、現實性正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產生著作用和影響,籠罩在人們的心理感知之中。其質感的表現可以以看出陳文驥抗拒文化的支離破碎與琉璃人性沉淪的人文姿態。盡管陳文驥一再強調他的作品從組構每件物品到每一筆觸,并不過多地考慮其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對觀者來說,通常的注意力都是另外的。大概正是這樣的原因,這些作品在認讀的省略和“偏離”中被披上了濃濃的文化色彩和社會含義。對于這樣的看法,陳文驥并不提出疑義。

一般來說,繪畫藝術作為人類精神自我追問的一種存在方式,同時又是一種智性很強的表現藝術。陳文驥力求將一系列不同的“室內靜物”和“室外風景”作為表達觀念的媒介,同時將學院的技術性與形式創造有機地結合在地一起。在表現的策略上,他常常選擇一種疏離的方式,非常有節制地逼近所標徽的對象。超現實的物象位置和虛擬的空間環境,使這些靜物就象一組組神秘而又肅穆的“供品”,有著令人熟悉的外感,卻有著讓人陌生、疏遠、冷漠的氛圍,使觀者既想逃離,但又無法不駐足。陳文驥似乎微妙地把握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因此也給觀者帶來了難以磨滅的感受壓力。同時畫家也似乎特別地提示了一個背景,一種并行于行為的然而并不直意的顯示文化處境。從而使他的智性品質和創作狀態的過程呈現出來。按陳文驥的話說;過程、狀態就是全部,結果并不重要。或許這就是陳文驥慣用的表現邏輯,也是他在自己的房間凝視窗外風景的一種個性化方式。

這種邏輯與方式可以感覺到陳文驥的終極想法是穩定的,但作為體驗的走向,畫家似乎指向了更大的開放。確切地說,作為架上畫家,作為以傳統手段詮釋當代精神的畫家,陳文驥開始了“文本”理解的另一途徑。按畫家的話來說:我更注意尊重自己個人的感覺,這種感受就是在作畫的過程中也不會間斷,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吸收新的感受。似乎這一說法與繪畫已有的約定俗成無關,要不,每一代畫家為什么都熱衷于一些大師的成就,而癡迷于個人的探索呢。不管這個反詰如何,但有一點卻是重要的。這就是畫家那種復雜的內在的思維,它象一張“無形”的網,不斷從“現實”的感受里勾沉出許多引人關注的作品。我們期待著陳文驥下次的個人畫展。

馮博一                    
發表在四合苑畫廊1999《陳文驥》圖錄集


馮博一 2012-04-19 20:27:07

[新一篇] 雛菊 데이지 (2006)

[舊一篇] 結局為什么總是這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