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41、張炯伯(1885—1969)
名晉,字炯伯,以字行,鄞縣(今鄞州區)人。一九O七年上海南洋公學畢業,曾赴日本學習商科一年,回國后執教于省立四中十余年。一九二三年去青島籌設明華商業儲蓄銀行分行,任經理。一九二七年至上海總行任總經理兼青島分行經理。一九三三年在青島創建東海飯店,抗戰爆發后拒與日商合作經營。抗戰勝利后,投入愛國民主運動,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被選為常務理事。一九四六年六月被上海各界推為赴南京請愿團十一名代表之一。后數度掩護、幫助青年學生轉赴解放區。一九四八年底去香港,次年初到北平,九月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務院外交部條約司專門委員。
42、蔣夢麟(1886—1964)
原名夢熊,字兆賢、少賢,號孟鄰,筆名唯心,余姚回龍鄉蔣村人。清末秀才。一九O八年赴美國留學。一九一七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新教育》主編,倡導教育革新。一九一九年后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委托三次代理校務,后任北大教育學教授兼總務長。因譴責北洋軍閥政府鎮壓愛國學生,被列入黑名單,避居滬杭。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任第三中山大學校長、教育部長。“九·一八”事變后,領銜發表宣言,反對“華北自治”。抗戰時期,任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任紅十字會中國總會會長。抗戰勝利后,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一九四八年七月任中美聯合機構“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一九四九年去臺灣,繼續主持“農復會”,前后共十五年,并任臺灣故宮、“中央”兩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等。畢生致力于發展教育事業和振興臺灣農業,是著名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著有《西湖》、《新潮》、《孟鄰文存》、《夢麟文叢》等。
43、劉鴻生(1888—1956)
定海人。一九O六年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一九二O年與朱葆三等人合創中華煤氣公司、中華碼頭公司、上海水泥公司等,任董事長、總經理。同年,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廠。次年發起成立上海煤業銀行。一九二九年集資設立章華毛紡織廠,任總經理;并組織全國火柴同業聯合會,任主席;同時任中國國貨銀行監察人。一九三O年,合并燮昌、鴻生、中華三家火柴公司組建大中華火柴公司,任總經理。一九三一年創設中國企業銀行。次年任招商局輪船公司常董兼總經理,并自辦舟山輪船公司。曾先后任國民政府全國財政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委員、農村復興委員會委員等職。又任寧波旅滬同鄉會理事、副會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董。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重慶、貴陽、蘭州、昆明等地投資辦廠。新中國成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政協常委。還担任民主建國會中央常委兼上海市副主委、中華全國工商聯常委兼上海市副主委等職。
44、俞佐廷(1888—1951)
字佐廷,名崇功,鎮海俞范人。一九O八年任上海恒祥錢莊帳房,后任寧波天益錢莊經理、上海中易信托公司副經理,一九二六年任天津墾業銀行經理,仍兼天益錢莊經理,次年任寧波市財政局局長、寧波市總商會會長。一九三一年集股創辦上海恒巽錢莊,任經理,資本二十二萬元,為規模、資力較大的匯劃錢莊。一九三三年又發起創辦惠中商業儲蓄銀行,資本五十萬元,任董事長,開業之年存款額三百多萬元。因其在滬甬金融界商界頗著聲望,次年當選為上海市商會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八月,在其主持下,上海市商會執行委員會決議,將已停辦的國貨商場重新改組擴充,參加廠商三十余家,重行開張,宣傳推銷國貨。并提倡職業教育,開辦商業職業學校和商業補習夜校,培養商業人才。四明商業儲蓄銀行改組后,代表商股被選為常務董事,并兼任四明儲蓄會經理。一九四一年因不愿担任偽職,避往重慶居住。戰后回到上海,仍任惠中銀行董事長,四明銀行常務董事。一九四七年任四明銀行總經理。上海解放前夕遷居臺北,后至香港寓居,不久病逝。
45、竺梅先(1889—1942)
又名熾朝,字佑庭,奉化長壽鄉人。十三歲在上海同鄉開設的何源通五金雜貨店當學徒。辛亥革命時加入同盟會,參加光復上海之役。后自辦民生工藝廠、一新印刷所、民生紙盒工場。一九二五年“五卅運動”時,任上海六路商界聯合會會長,領導六路工商界罷市和游行。一九二九年入股大來商業銀行,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后與金潤庠合作,創設民豐造紙廠和華豐造紙廠,任經理,首產國產卷煙紙。一九三二年聯合多家造紙廠,在上海成立國產紙版聯合營業所,成為我國機器造紙的著名實業家。期間還創辦上海豐裕公所、寧波大新軍服廠,兼任寧紹輪船公司總經理,并任上海大滬銀行董事。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募設傷兵醫院,并赴前線慰勞將士。“八·一三”事變后,捐獻相當于一架飛機價值的巨款。并在滬創立國際紅十字會傷兵醫院,捐資救濟難民。一九三八年在奉化后瑯泰清寺創辦國際災童教養院,任院長,捐資六萬接收流浪孤兒六百人,并往溫州等地購運大米,救濟鄞奉災荒。一九四一年兼任鄞縣糧食調劑委員會主任委員。
46、張石川(1889—1953)
原名偉通,字蝕川,后改石川,以字行,鎮海霞浦(今屬北侖區)人。一九O五年隨舅父到上海,后任美華洋行廣告部買辦。一九一三年電影傳入中國,與鄭正秋等合作創辦新民公司,承包美商亞西亞影戲公司的編劇、導演和攝制業務,執導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一九一六年開設幻仙影片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自主制片的影片公司,改編并導演國產第一部喜劇片《擲果緣》。不久任上海新世界娛樂場經理。一九二二年再度與鄭正秋合作創辦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任總經理。一九二三年導演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一九三一年導演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名盛一時。抗日戰爭時期,導演《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進步片。先后經營十五年,至上海淪陷后,明星總廠為日軍占據,遂入國華影片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一度任中華聯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廠廠長兼導演。抗戰勝利后退出電影圈。一生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共拍攝長短故事片一百五十余部,為中國早期電影開拓者之一,中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
47、翁文灝(1889—1971)
又名存璋,字詠霓,號君達,鄞縣(今鄞州區)岐陽鄉石堰村人。一九O八年赴比利時留學,一九一二年獲物理及地質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等職。一九三一年一度代理清華大學校長。一九三四年起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秘書長、主任委員。后發起成立中國石油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一九三四年與竺可楨等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被選為第一任會長。次年十月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一九三七年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并任中國礦冶工程學業會、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一九四八年六月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一九四九年二月任“總統府”秘書長。五月辭職去香港,次年赴法講學。一九五一年初回國,毛澤東稱他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后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常委,臺灣和平解放委員會委員、副主席等職。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創始人之一,最先探討中國地貌發育史,并繪制出第一幅中國地震分布圖。著作有《中國礦產志略》、《中國地史淺說》、《中國地質構造地區分布之影響》、《中國的人口分布與土地利用》、《中國山脈考》等。
48、厲樹雄(1891—1987)
又名汝熊,定海人。十八歲即任鎮海方氏家族的地豐地產公司經理,創議興建上海華人第一座公寓大廈厲氏大廈。曾担任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常務董事達二十年。一九一五年隨商務考察團赴美國參觀訪問,回國后創辦實業,涉足紡織業、公用事業、保險業、房地產業等。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五年間,在江、浙、皖等省興辦多家電廠、電話公司和自來水公司。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間任上海中新紗廠董事,與同鄉王啟宇創辦我國第一家包括紡織、印染在內的毛紡全能廠上海毛絨廠。抗日戰爭勝利后曾被國民政府指派為上海五個受降代表之一,參與清理敵偽產業和處理上海戰后有關事宜。一九四八年到香港定居。一九六O年八月主持信昌公司。一九八二年捐資香港大學建造“厲樹雄科學館”。九十年代初設“厲樹雄基金會”,用于上海公益事業。早年還為家鄉興辦公用事業,投資永耀電力公司和四明電話公司,并恢復和豐紗廠生產。著有英文版《半個世紀的回憶錄》。曾任寧波旅滬同鄉會、上海閘北慈善團、環球中國學生會理事。
49、俞佐宸(1892—1985)
原名崇績,又名煌,后改名佐宸,字鞠堂,鎮海俞范人。幼入私塾。十五歲入字波咸恒錢莊學業。一九一五年起任寧波元德、元益、天益錢莊經理、總經理、董事長。“五四”運動中參與抵制日貨運動。一九三一年起兼任墾業銀行、四明銀行寧波分行經理,及天一、四明、國際三家保險公司經理,浙東商業銀行常務董事。又投資寧波太豐面粉廠、永耀電力公司、四明電話公司和彝生、祥生等錢莊。曾任寧波和豐紗廠經理、總經理,寧波錢莊同業公會、銀行同業公會、紗廠同業公會理事長、常董兼總經理。三四十年代曾任寧波商會會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寧波市副市長、市人大常委員副主任、市政協第一至六屆副主席、市僑聯主席、市工商聯主任委員,浙江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經理、民建浙江省委副主委、全國人大代表。一九八O年與王寬誠共同發起成立甬港聯誼會,并任寧波甬港聯誼會會長。
50、方液仙(1893—1940)
字傳沆,小名阿揆,鎮海桕墅人。寧波斐迪中學畢業后又進入上海中西書院,受教于德國化驗師竇伯烈。一九一二年獨立籌設中國化學工業社,研制三星牌牙粉、雪花膏、花露水、生發油、香粉、蚊香等。一九二三年生產中國第一支國產牙膏三星牙膏。新建專制調味粉及醬油二分廠,研制成“觀音粉”和“味生”兩個品種,與吳蘊初生產的佛手牌味精一起,將日貨“味の素”擠出中國市場。同時興辦晶明玻璃廠、中國制管廠、肇新化工廠等配套企業,使中化社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日用化學品工業綜合企業。一九三二年倡組九廠國貨臨時聯合商場,次年担任中國國貨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一九三七年,與李康年、吳蘊初等在滬創辦中國國貨公司,并先后在寧、漢等十余個城市開設中國國貨公司,積極推銷國貨,被譽為“國貨大王”。抗戰爆發后,多次拒絕日偽利誘。一九四O年七月二十五日被日偽殺害。
網載 2012-07-27 22:58:3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