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風骨,氣韻沉雄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三國, 建安文學, 曹操, 樂府, 魏武

回眸耀眼奪目的中國文學史,不能不提到歷朝歷代文人所喜好的詩歌,而兩千多年來詩壇更是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他們中有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有的詞旨清捷,怨深文綺;有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的奔放瀟灑,清新飄逸;有的沉郁頓挫,細致入微⋯⋯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不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負,而且其刀筆合一,在眾多的詩歌大家中,別有一番風骨。

這位詩人就是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操。無疑,曹操首先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且善于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軍事力量,并在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后,逐步統一并實際統治了中國北方。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后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魏武風骨,氣韻沉雄

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從藝術形式上說,曹操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詞,他多用樂府舊題,敘漢末實事,也有少數自擬新題之作。史家說他“御軍卅余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所謂“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諸言”,因此從內容上看,曹操的詩作或抒發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濟世安民、統一國家的雄心和抱負,或反映漢末動亂、民生疾苦、戰爭艱難以及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或傳遞了其對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抒發政治理想。曹操有兩首詩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關山》。詩中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從“人為貴”入筆,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并且強調“儉為共德”,才能廢止奢靡之風。在這基礎上,曹操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愿望。

另一首是《對酒》,詩中描述了一個太平的環境里人們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在曹操看來,沒有官吏上門催租、政治清明、監獄空虛、路不拾遺、老有所養且以壽終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會。而曹操正是愿意為了這樣的政治理想而不斷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壯志。曹操詩作的一大特點是善于直抒胸臆,直陳其事。他在《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這三首代表作中,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兩首詩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強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作,其英雄氣魄令人慨嘆。《觀滄海》中云: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借由描繪大海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頗有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再如《龜雖壽》透過神龜、騰蛇的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卻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說,雖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顆勃勃的雄心永不會消沉,對宏偉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

而《短歌行》則作于曹操平定北方后,率軍南征至長江,與孫權決戰之時。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認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詩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䜩,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伊始便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嘆,這大概是因為業已54歲的曹操感到年事漸高,時日見淺,但統一大業卻仍舊未完成。為此,他求賢若渴。詩中表達道:對于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則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

曹操那愛才、惜才、禮賢下士的政治家的寬廣胸襟,以及渴望“天下歸心”的宏大志愿和信心,無不從此詩中傳遞,而這樣意境廣闊、大氣的詩歌,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誦出來。

◎反映現實社會。曹操寫的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百姓疾苦的詩篇讀來也讓人心有戚戚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寫于曹操討伐謀逆的董卓時。詩歌描寫了戰爭帶來的危害:“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傳遞的是曹操對陷于苦難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寫于曹操征討袁紹之甥高干時,描寫了委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將士產生了“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思欲一東歸”的思鄉情。曹操的現實描摹讓人猶身臨其境,可感卻不可言說。

《卻東西門行》則描寫了久戍在外的將士們懷鄉思歸之情。詩風與《苦寒行》接近。詩歌悲涼中不顯得過于柔綿,反而回蕩著剛健爽朗之氣。

游仙詩源于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游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網絡圖片)游仙詩源于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游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網絡圖片)



◎游仙詩。曹操的詩作中有一些是游仙詩,計有《秋胡行》二首、《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占其詩歌創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屬于晚年之作。這表明晚年的曹操對于另一世界的探求。

游仙詩源于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游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如《氣出唱》三首就描寫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訚訚!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時。”“仙人玉女,下來翱游。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懷統一華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于是想到要去昆侖、蓬萊尋求長生之術,“思想昆侖居”,“志意在蓬萊”,來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此外,曹操的詩歌中還有贊揚周文王事殷、齊桓晉文框扶周室事跡,以及歷史上的賢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借此表明自己忠于漢室的忠義之心。因此,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取代漢室稱帝。

對當世和后世影響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漢代崇賦而輕詩,以致詩歌創作日漸沒落。而曹操繼承了漢樂府詩“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以現實生活為寫作素材,尤其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寫,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對建安文學形成慷慨悲涼的特質、對建安風骨的形成,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僅定下了基調,也是開創者。不少建安詩人緊隨曹操身后,創作了不少優秀詩作。建安文學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數十年,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此外在語言風格上,曹操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是“于三百篇外,自開奇響”,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詩,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會生活后,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

歷代文學家對曹操詩歌也多有評論,如南朝鍾嶸《詩品》中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宋熬陶孫《詩評》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劉熙載《藝概》中道:“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

而千百年后,當我們再讀曹操的“梗慨而多氣”的詩作時,我們的心靈依然受到震蕩。遙想當年,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英雄群俠傳這個游戲雖然是一個用很低級的制作方式完成的游戲,但是內容卻是很用情的,一開始引入了文曲星的素材和劇情,但是到后面依然會有更多的創作部分,因為我在公司也是這樣,我不反對員工抄襲別人的作品,但是要成為你的作品,抄襲的部分只是引入你靈感的來源,并且你會越來越多的自我創作和更新,然后慢慢的擺脫抄襲,我把這種方式看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自己更容易獲得成功,并且當你成功的時候你永遠都不要忘記是哪一個巨人讓你成功的,就像英雄群俠傳的起點就是文曲星,就是一個當年沒有玩爽的夢想。

有時,有些機遇就注定是其他人的機遇、與你無關,你要做的就是專注于你自己的業務和選擇的道路。

江湖如夢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必須特別說明的是,中共所謂“中國紅”,其實是跟中國正統文化格格不入的東西。大家知道,中國古老哲學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萬事萬物的構成本源,它分別對應五色“白青黑赤黃”。中華傳統文化,是道、佛、儒交相輝映的文化。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源頭可追溯到上古,甚至史前文明。道家尚紫色,講“紫氣東來”,以紫為貴;佛家尚黃色,所以佛像都是金黃色;儒家作為道家入世的部分,講究“中和”“內斂”,“文質彬彬”,色彩諧和。封建時代,黃色是皇帝的專用色,九五至尊。中國古代最早使用的顏色是黑、白、土紅和赭石色,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流行白色,周朝流行紅色。漢朝和明朝,因其興起于南方,南方表火,為朱雀,所以文化中使用了象征火的紅色。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據至尊地位的是紫色和黃色;紅色作為五色之一,曾經在周朝、漢朝、明朝使用,并影響到后來中國文化審美和色彩應用。但是,中國古代所使用的紅色,是“土紅”、“火紅”。明朝的故宮紅墻,是使用紅色的典型代表,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那種紅看上去一點也不刺眼,近于“磚紅”或“鐵銹紅”。



你的愛飛很遠 像候鳥看不及

真看曹孟德 但多智耳

史上的明朝到底有多強,毫不客氣的說,強的超乎你的想象

東晉時代另一部書《風土記》里記載,那時候的人過元旦,要用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弄個“五辛盤”,食之發氣驅寒,取迎新之意。

“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這句出自《詩經•周頌•小毖》,大意是說國家多災多難不堪重負,我就象掉進了辛辣的蓼草堆一樣。

明末清初有個叫李雯的文人,才情絕倫名滿江左,曾與陳子龍齊名并稱“陳李”。陳子龍抗清殉節,李雯卻做了清廷的中書舍人。然而這舍人他做得并不安樂,始終慚愧失身喪節,順治四年就憂病而亡。

既見背于故人遺老,又因為詩文里頻繁懷念故國、自我懺悔,被清廷禁毀。這樣一個人,他的詩文集就叫《蓼齋集》和《蓼齋后集》。

《唐本草》引陶弘景的說法:”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因為一旦公器私用之后,身在其中的人,并不像他們想的那樣能有效駕馭人性的欲望列車。

須知沒有公民人格上的平等、心靈上的自由,是不可能催生思想、科技、文化上的偉大創見的,也因此是不可能真正引領世界向前的。

濕巾紙盡管不無悖謬之處,風箏總體上說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它表現了人性和黨性沖突,主義和信仰的對抗,以及故事主人公鄭耀先在情義和責任之間的艱難抉擇。那是一個主義高于利益的“大時代”,屬于有信仰的人。

“蝸居“在“小時代”中,計算著彼此的含金量,今天的人很難看懂昨天的故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風箏也是一樣。在反共人士眼里,風箏是黑色幽默,反映了黨性對人性的摧殘;在擁共人士眼里,風箏是紅色經典,反映了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忠誠;對大多數人,風箏是故事;對少數人,風箏是反思—它告訴我們自己從哪里來,該向何處去……

今年春聯橫批選了"守威出獲"四字。

守則有威,出則有獲。

韓盧宋鵲,書名竹帛。

——三國•張儼《犬》

良犬在家可護主、守財,

外出則必有獵獲。

韓盧、宋鵲兩條名犬,

擒惡盜、捉狡兔、出類拔萃。

良犬之“威”與“獲”可寓戊戌狗年,

厚積薄發 一鳴驚人!


綜合 2022-01-09 11:25:07

[新一篇] 魯迅先生說過

[舊一篇] 魏忠賢 真小人與偽君子之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