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我們不必再見了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七月的清兵衛 2020-08-11 09:31:10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七月的清兵衛(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73789878/

一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昆曲劇作,它們在立意上較為深遠,往往使得這部戲獲得表演藝術與人文價值的雙重提升。今天我要說的,便是《牧羊記·望鄉》。

首先我要闡明的是,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道德觀去審視古人,或者說,只能以現代價值去體會這部戲在今天的文化延伸價值,但不能作為主要的解讀方式。

錢振榮&柯軍

李陵投降匈奴,蘇武寧死不屈,這部戲如果簡單地理解成忠奸對立,弘揚大義的主旋律,那么無疑是白看了,也糟蹋了前輩們的苦心。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想,投降始終是投降,尤其在以漢民族為核心的民族觀念中,天朝俯視蠻夷的文化習慣難以改變,直至今日,仍是如此。

但如果設身處地地考慮到李陵的實際處境,相信很少有人不為之慟容。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出兵,在毫無后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在被俘后尚未來得及申辯,就被所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將一家老小滿門抄斬。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帝王就代表著國家的意志,盡忠帝王就是盡忠國家。那么李陵的忠臣之志,實際上得到的是完全負面的反饋。他對武帝的忠與他對國家的忠是統一的,這使得他的所謂君父背棄了他的時候,還是無法毫無顧慮地反對這種所謂的“君恩”。

他只能說, “望巴巴有眼無由見,哭啼啼血淚空如霰。”他在面對蘇武時,即便是往日交情極好的兄弟,也不能直抒胸臆。滿門抄斬的極刑,他無法伸冤,無處訴苦。面對蘇武的斥責,他無法說出心中苦,無法解釋自己為何叛國,只是說, “把孝義忠心,因此上將刀割斷 。”他不割斷又能如何呢。因為他已經沒有可以效忠的君主,也失去了一家老小。情和義,統統失去了可以寄托的對象。他的家與國,完全與他割裂了。

在中國人的思維里,家與國總是不分開的。忠孝節義是一套完整的古典倫理規范。當你處在正常的鏈條中時,你可以設想,家庭和睦,忠于君主又得到賞識,內外兼修。這是多少古代人的崇高理想。但實際上,這種看似正常的軌道,很少成為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我國多的是懷才不遇的文人,多的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孤臣,多的是滿腔抱負無處施展的士大夫。這一套倫理規范,很難解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失序之后,必須做出的反應;很難容納報國無門,無處可去的諍臣;很難為私人領域的、個人的人生提供終極的意義。

似乎有些扯遠了,我們回到這個框架內來。李陵的走投無路,實際上就是這一套倫理規范的崩潰在他個人身上的體現。除非我們遇見絕對英明的君主,一點錯誤都不犯,還能將心比心,和士大夫同進退,共溫暖。否則我們無法擔保任何一個忠直之臣,不會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就如同今天人們愛說的一句話,時代的雪花落到個人的身上,就是一場雪崩。

我國自秦漢以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制度確立。傾向于集體主義的道德壓倒了了個體的道德。譬如說我們很少關心一場大勝的戰役,但是死了十萬人,這十萬人就會是一個數字。我們很少關心,假如武帝將三丁抽一改成三丁抽二,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又會遭遇什么樣的困難。歷史是由人書寫的,是由人塑造的,但歷史不會關照每一個人。

《牧羊記》的卓越之處在于,它反思了這樣一種宏觀歷史敘事,它沒有簡單地將李陵塑造成諂媚無節的小人,(似乎投降敵國的人都該是小人)李陵甚至從始至終沒有抱怨。相反,他反而屢次勸慰蘇武,“把離愁且放寬”,他勸降蘇武的核心原因甚至只是出于兄弟間的惺惺相惜,同命相連。雖然由于普遍的道德觀的影響,這折戲的結尾是以蘇武斥責李陵,李陵慚愧離去而結束。但它沒有明顯的在李陵和蘇武的兩套理念中做選擇,也就是說,沒有明顯的站隊。

如果我們僅僅是以看待傳統戲的范疇去看待這一折傳統戲,那么它所容納的情感色彩的豐富,人性的復雜,人生的無常,傳統家國的破滅,這些因素都足以使它成為無比優秀的一折傳統戲。但是如果我們前后聯系,看到《牧羊記》的全貌,我們就很難簡單地將它認為是一出偶然的人生悲劇。

在原劇中,蘇武并非無懈可擊。匈奴的元帥之女阿云以身相許,與蘇武共患難,并生下一子。當漢武帝射雁得知蘇武之附信,派人來匈奴討取。單于允許蘇武回國,卻不許阿云隨行。阿云將兒子托給蘇武的朋友傅介公 ,自己卻刎劍而亡。

在強烈的民族沖突,或者說國與國的戰爭與仇恨中,一位美麗的女子的人生就這樣被斷送了。需要注意的是,她嫁給蘇武完全出于本心,卻難逃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命運。即便不是參與戰事,個人的幸福也會被敵對的意識,無法消解的仇恨所瓦解。除了服從于民族大義,跟隨眾人的選擇,其實已毫無選擇的余地。

當我們談愛國時,我們究竟在愛什么。國家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是領土和人民的總和嗎,還是在此誕生的一切文明的總和。如果是這樣,文明為何無法關照人,尤其是個體的人呢?

我想即便蘇武明白個中緣由,他還是什么都不能說啊。

只有往南一拜,好兄弟,今生不必再見。


綜合 2022-01-09 11:23:53

[新一篇] 林黛玉該不該看《西廂記》和《牡丹亭》?

[舊一篇] 李楯:《牡丹亭》述說的是性而非愛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