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堂故居:蘭芳桂馥郁蔥蔥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生平】

 

  吳錦堂(1855~1926年),原名作鏌,錦堂是他的字。卓有建樹的愛國僑商。

 

  【地址】

 

  吳錦堂故居位于慈溪市觀海衛鎮錦堂村西房路56號。慈溪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春日的一天,筆者和朋友相約來到吳錦堂故居。

 

  故居系吳錦堂僑居日本神戶時所建。房屋為硬山頂磚木結構兩層樓房,總體為五開間布局,明間4.4米,次間3.8米,前設檐廊,梢間與面寬5.1米、進深3.3米的兩間廂房連接,形成三明兩暗的建筑格局。天井石板鋪砌面積39平方米,前筑圍墻,圍墻正中置磚石門樓,門樓磚雕題額,外書“日升月恒”,喻事業正在興旺,內作“蘭芳桂馥”,喻德澤長留后世,明間正中懸掛吳錦堂像,建筑構建與內部裝飾古樸典雅。

 

  吳錦堂先生生前富甲一方,完全有條件在家鄉建一幢江南豪宅,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每次歸國省親、風雨奔波時的食宿棲居之地,竟如此樸實。質樸的故居與名震東瀛的實業界巨頭身份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也印證了吳錦堂先生所言:積財給子孫,不如積德給子孫。

 

  生于東山頭

 

  立足上海灘

 

  吳錦堂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11月14日)出生于慈溪北鄉海濱小村東山頭(今慈溪市觀海衛鎮錦堂村)。據吳氏族人介紹,元末明初,江西、安徽一帶戰亂頻繁,長江中游一帶居民紛紛南遷,東山頭吳氏明初從江西遷來杭州灣南岸,開懇新漲涂地為生。傳到吳錦堂的父親吳麟初時,已是第12代。

 

  外地遷來海濱涂地的居民大都十分貧困,到吳錦堂祖父那一代,家境有所好轉,試圖通過對子女的教育,擺脫世代務農的現實。其父吳麟初,生育五子三女,吳錦堂是他的長子。吳家祖居坐落于東山頭西房村,因吳麟初排行第二,故稱“昂二房”,吳錦堂就出生在一樓靠西邊的正房里。

 

  到其父吳麟初時,連年遭遇天災人禍,家境越來越差。吳錦堂不得不輟學務農,幫父親處理家事,成了主要幫手。不過,他父親并未放棄對他的文化教育,安排他在耕稼之余跟從當私塾先生的伯父課讀。吳錦堂16歲那年,母親病故,父親又娶唐氏。他待繼母如同生母,村民們都說吳家老大將來定有出息。

 

  1880年,吳錦堂在寧波做磨豆腐的小工。在當年,“打鐵、撐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營生行業,地位十分卑下。但對于年輕的吳錦堂來說,兩年的起早摸黑、肩挑手推,受盡艱難人生的磨練,為日后在上海灘打拼乃至闖東瀛,奠定了思想、心理、體能上的準備。

 

  1882年,豆腐作坊的一位鄰居見吳錦堂能吃苦,又有文化,心氣也高,介紹他到上海紅廟前的萃豐油燭店當幫傭。吳錦堂興沖沖地從寧波回到老家東山頭與家人告別。時年28歲的吳錦堂,就這樣帶著父輩的期望,來到他一直向往的上海,一年后成了正式店員。

 

  吳錦堂在上海工作3年,習算學文,揣摩商賈經營之道,勤奮精明,深得店主的賞識,曾被派到蘇州等地代庖業務。油燭雖是小商品,但購買者各色人等都有,吳錦堂借此認識了不少人,對他了解社會各界、積累經驗都很有幫助。特別是他在蘇州分店的經歷,更使他有獨當一面開展商務活動的鍛煉機會,顯露出從事貿易活動的驚人才能。

 

  滬上赴東洋

 

  商界樹巨人

 

  1885年,即中法戰爭的第二年,31歲的吳錦堂對我國工商業在列強欺凌下造成的不景氣深有感觸,意識到努力向外求發展是改變目前狀況的一條重要途徑。于是,在友人資助下攜資銀千兩,毅然東渡日本長崎。

 

  到達長崎后,吳錦堂經縝密計劃,與人合伙從事物資運銷,業務活動就是代出口商在阪神地區采購物資并運送至長崎,又代進口商將進口貨物運送至阪神地區交給座商。這種營生投入少,資金流轉快,吳錦堂在短短的一年間,將資金擴大了5倍。

 

  就這樣,吳錦堂靠著“單幫”式的經營,積累了資本,還通過購銷環節建立了業務網絡,為日后事業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1887年,吳錦堂與人合伙在大阪設立“義生榮”商號,他終于有了自己開設的第一家商行。

 

  這以后,他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延伸:由收購向制造業延伸,如“義生榮號”曾涉足火柴生意;由為出口商購運向自營出口延伸,如將火柴、陽傘運銷中國;由代進口商運銷,轉向自己設行銷售。

 

  在經營中,吳錦堂那謹慎靈活、恪守信用和極富開拓性、前瞻性的經營作風逐漸成形,引起商界同仁的注意,稱贊:“他的先見之明、小心謹慎的態度以及隨機應變的經商才能正是他的獨到之處。”一位商界巨人的稚形初步顯現。

 

  1889年,吳錦堂在瀨戶內海邊的著名商港神戶設立了“怡生號”,開始定居神戶。此后,經過十多年的奮力開拓,業務不斷擴大,涉足廣泛的實業領域,成了大阪、神戶地區著名的產業資本家。日本作家黑部亨曾撰文,把吳錦堂和神戶紡織業奠基人武藤山治并稱“為神戶照亮前途的人”。同時,他也成了神戶華僑的領軍人物。1894年,吳錦堂被任命為“神戶旅駐大清商人公舉商董”,是神戶中華會館、神戶三江公所的總代。

 

  在《浙慈吳錦堂先生六旬榮壽錄》一書里,具名江義所寫的《壽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以火柴為祖國日用品,創辦紅衣商標。以棉花為日本紡織品,購鐘淵股份,開設行號,兼營實業,握販運之權勢,遂獲資數百萬。”

 

  這正是對吳錦堂那個時期經營活動的最好概括。

 

  仁義奉公益  情懷系故鄉

 

  吳錦堂熱心公益事業,關愛旅日僑胞。他是一位深諳經營之道的企業家,也繼承和發揚了寧波幫商人相互提攜、協作共榮的傳統,在創建和發展華商組織、資助華僑公益事業、維護華僑權益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萬國醫院、孤兒養育院、盲啞院、紅十字會、同仁會、掖濟會等,都曾得到過他的巨額捐贈。

 

  直至今天,在日本兵庫縣還有以吳錦堂命名的村莊和水池,還建立了吳錦堂顯彰碑。

 

  吳錦堂澤被鄉親,情系故鄉。當時,國內軍閥混戰,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吳錦堂常常為之輾轉反側,只要力所能及,常出巨款組織賑濟。一開始捐給政府,后來他自己組織賑濟機構,設法購米施賑或組織以工代賑,賑濟范圍北至東北,南至閩廣,甘霖所至救助了無數的災民,人們譽其為“萬家生佛”。

 

  不僅如此,他在國內的投資范圍涉及采礦、冶煉、紡織、鐵路建設、金融、農田水利和教育事業等各個方面,多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

 

  “闖蕩世界、造福桑梓”是寧波幫的重要特征。吳錦堂將資金轉向國內,大規模投資國家建設的同時,開始捐資家鄉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投資數額龐大。

 

  1905年動工修建的杜白兩湖水利工程,規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項目構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截姚北平原東注的洪水;加固兩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設減水壩,用于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設大小橋閘,以完善排灌系統。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費七萬余金錢”才得以完成。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教育是國家爭生存、爭富強的必要途徑,投在創辦“錦堂學校”上的資金,累計達22萬銀元。因此,黃炎培主持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把吳錦堂與陳嘉庚、聶云臺并稱為“辦學三賢”。

 

  關心革命事  正義志不移

 

  吳錦堂非常關心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他在積極創業的同時,也熱心支持革命活動。

 

  早在戊戌變法時期,康梁的維新思想就在日本神戶華僑界引起反響。變法失敗后的1902年,梁啟超逃亡日本,在神戶登岸,吳錦堂隆重接待他,并與梁啟超攝影留念。

 

  自1899年起,吳錦堂就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孫中山辛亥革命前曾11次到過神戶,辛亥革命后,成為中華革命黨神戶支部領導骨干的王敬祥、吳錦堂和楊壽彭等與孫中山關系密切。

 

  辛亥革命爆發后,吳錦堂等阪神華僑成立了中華民國華僑統一聯合會,在之后的4個月中,開展了大規模的聲援辛亥革命的活動。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吳錦堂更以鮮明的態度支持新生的共和政府,曾分別捐獻上海、寧波軍政府銀2.65萬元和1.64萬元,并出任浙江省軍政府財政水利顧問。

 

  1914年,吳錦堂迎來了他的六十大壽,這時離他初到日本正好是30個年頭。為了慶祝壽辰,吳錦堂在松海別墅旁動工建造三層洋樓,次年5月完工,取名“移情閣”,呈八角形,俗稱“八角堂”。從外部環境到建筑外形,從布置陳設到室內裝飾,處處透露出中華文化的內涵。

 

  “移情閣”瀕臨大海,面對勁松,對出生在浙東海邊的主人,定能引出無限的回憶和美好的遐思……

 

  病逝于異域  歸葬到家鄉

 

  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辭,享年72歲。彌留之際,他一再囑咐家人把他的遺體運歸祖國,葬在家鄉,還囑咐后代不要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任何時候都不能做有損于祖國的事情。

 

  1929年,他的靈柩由吳家自備海船經上海運抵慈北。

 

  吳公墓莊位于慈溪市鳴鶴鎮,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杜湖、白洋湖,既是游覽勝地,又是慈北蓄水寶庫。墓園石欄圍繞,松柏蔥翠,宏偉肅穆,系吳錦堂生前自建。陵墓面向白洋湖,墓碑由清代光緒年間狀元張謇提寫。碑旁一副醒目的對聯,為吳錦堂生前自擬,上聯為“為愛湖山堪埋骨”,下聯“不論風水只憑心”,寄托了他對祖國鄉土的深情眷戀。墓碑的上方鑲嵌著章太炎先生撰寫的墓表,篆體直書,約700余字,記載著吳錦堂的生平事跡。

 

  當時,出席追悼會的國內外各界代表達數千人,慈北廣大群眾也自發前來致哀,人數多達萬余。這一天,白洋湖堤上人流不歇,從慈濟祠到錦堂墓地,萬頭攢動,水泄不通。家鄉人民敬獻的挽聯上,寫道“抱濟世熱忱,推食解衣,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高度概括了他卓著的一生。

近代海外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吳錦堂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高度概括了吳錦堂愛國愛鄉的不朽業績。

  胡岳鵬 文/攝


網載 2012-08-14 19:48:41

[新一篇] 近代海外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吳錦堂

[舊一篇] 吳錦堂與孫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