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海外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吳錦堂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今天,是吳錦堂(1855年———1926年)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寧波市政協和慈溪市政協將舉行隆重的紀念大會。這位有著傳奇般人生經歷的海外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出生在慈溪。他白手起家,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一躍而成為日本的商界巨擘,事業巔峰時曾在日本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68位。他富而不忘桑梓,始終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在家鄉捐資助學,修繕水利,造福鄉鄰,深受愛戴。】

 

 吳錦堂創辦的錦堂學校

  出生慈溪普通農家

  1855年11月14日,吳錦堂出生在慈溪北部的東山頭(今觀城鎮西房村)。吳家世代務農,雖有幾分薄田,但適逢亂世,加上天災頻繁,到他父親吳麟初主持家業時,家境已經比較困難。稍大后,吳錦堂到私塾讀了兩年書,由于家里經濟拮據,不得不放棄學業,幫助父親處理家務。但吳錦堂并沒有就此放棄文化學習,他常在耕稼之余,跟著伯父吳東耀習文學字。這段時間奠定的文化基礎,對他以后馳騁商海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1871年,吳錦堂的母親病故,他父親又娶唐氏,他待繼母如同生母。鄰里見狀都說他以后會有出息。

  1878年,23歲的吳錦堂與鄰村姑娘徐幽芳成婚。父親吳麟初看到兒子聰明能干,逐漸把家業交給吳錦堂打理。但隨著家中人口的增加,祖上留下的幾畝田已經不夠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吳錦堂和兄弟幾個商量著往外發展。但父親吳麟初曾三次闖蕩上海灘,均以失敗告終,他對兒子們的想法表示憂慮。這時吳錦堂表現出極大的魄力和勇氣,他主動要求外出謀生路,把家業交給弟弟們管理。在鄰村人徐孟彬的幫助下,他來到寧波一家豆腐坊當小工。在當時,“打鐵、撐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營生,不僅要起早摸黑,肩挑手推,而且地位低下。

  上海創業

  1882年,已經27歲的吳錦堂在事業上仍然沒有進展,還在豆腐坊幫工,有位鄰居見他能吃苦耐勞,又有些文化,不忍心他就此埋沒,就設法把他介紹到上海一家名叫萃豐油燭店當幫傭。由于要人担保,鄰村曾經幫過他的徐孟彬再次當了他的担保人。這兩次關鍵時刻的幫忙,吳錦堂銘記在心,發達后他與徐孟彬結成了兒女親家。在萃豐油燭店當了一年幫傭后,他很快轉為正式店員。吳錦堂虛心好學,深得老板賞識。在店里工作三年后,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吳錦堂被派到蘇州分號去主持店務。這些寶貴的經歷鍛煉了他獨當一面的才能。而且,他利用各種機會,結交了很多商界的朋友。

  攜銀千兩闖東瀛

  1885年,吳錦堂審時度勢,為了求得更大的發展,他又一次把眼光投向了更廣闊的世界。在友人的資助下,他帶著1000兩銀子來到日本長崎發展。經過市場調查和周密思考,吳錦堂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在長崎、大阪、神戶之間搞物資營銷作為主要業務,因為這種營生投入少、資金流轉快,利潤可觀。正確的決定帶來了豐碩的成果。一年后,吳錦堂的資本是原來的5倍,1887年,吳錦堂與人合伙在大阪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義生榮”,他的業務范圍逐漸拓展,由于他謹慎靈活、恪守信用,又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同行對他刮目相看。

  商界巨擘崛起神戶

  1889年,吳錦堂在日本神戶設立了“怡生號”商行,開始定居神戶。這一決定又體現了他的果敢和遠見。當時神戶有華僑1400多人,寧波幫在神戶有很大的勢力,大家相互提攜,共同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奮力開拓,吳錦堂由一個小商人,逐漸成為日本阪神地區赫赫有名的大富豪,涉足的領域有貿易、航運、實業、投資業等。不過這一階段,他財富的積累主要來自貿易和實業投資。他把日本生產的火柴、陽傘、水泥出口到中國及東南亞,又從中國進口棉花、大米等供應日本市場,他還投資火柴廠、水泥廠、針織廠等實業。吳錦堂創造了“一夜暴富”的經濟神話,成了大阪、神戶地區著名的產業資本家。同時也成為神戶華僑的領軍人物。

  吳錦堂的商海生涯中,經歷了無數風風雨雨,其中“鐘淵紡織”股票大戰,就是一例。吳錦堂在這場大規模的商斗中表現出來的預見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和大開大合、指揮若定的魄力和膽識,充分體現了寧波幫代表人物的性格特點。1901年和1905年,吳錦堂分別購入“鐘淵紡織”股票4萬多股。1906年,東京證券交易所的風云人物、證券投資商鈴木久五郎突然加入到爭奪“鐘淵紡織”股票的行列中來。他在證券市場上趁勢操作、大量買入,使已經暴跌到27元的股票一下子突破60元,最后甚至到了100多元。吳錦堂與人聯手積極應戰,但終因財力不足,被迫放棄。“鐘淵紡織”最終被鈴木久五郎收得。但鈴木久五郎不是實業家,沒有好好經營的打算,接盤后股票猛跌三分之一,鈴木被迫破產。而擁有大量股票的吳錦堂審時度勢,果斷將手中的股票全部拋掉,最終化險為夷。這次股票大戰,在日本股票史上聞名全國,家喻戶曉。

  此后,吳錦堂調整了自己的事業,將資金調回祖國,投資實業和公益事業。他投資浙江商辦鐵路,入股當時全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等。

  為家鄉興修水利

  “闖蕩世界、造福桑梓”是寧波幫的重要特征。吳錦堂在將資金轉向國內,大規模投資國家建設時,也開始了捐資家鄉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

  吳錦堂的家鄉慈北平原有杜湖和白湖兩處水利設施,關系著慈北10萬人民的生計。1905年,吳錦堂返鄉時眼見兩湖年久失修,又有人占湖造田,使兩湖水旱頻仍,災情不斷。再加上土豪劣紳敲詐勒索,地痞惡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群眾苦不堪言。吳錦堂心情沉重,決計出資修建杜、白兩湖,為鄉鄰造福。

  修建“兩湖”是一項系統工程,規模巨大。經過反復考察,吳錦堂制訂了“堵疏結合”的修建計劃。慈北水利姚高慈低,當余姚暴雨時,水就沖到慈北,全靠漾塘攔截。但漾塘早在明代就逐漸被人亂墾為農田。吳錦堂出錢從農戶手中買回田地31畝,從1905年開始動工,耗資2.2萬元修建了漾塘。完成漾塘工程后,吳錦堂將目光轉向了慈北水利的主體———杜湖。1908年和1909年,他出資修建了杜湖的各處水利設施,大大增強了杜湖的防洪蓄水能力。此后,他又新建了東門及西門減水壩,修復了石湫減水壩。在工程進行中,遇到連日暴雨,河水猛漲。當時吳錦堂正好回鄉,為了保護新建的水利設施,他赤腳撐傘,涉水督工,三晝夜沒離開過工地。在他的激勵下,鄉親們奮不顧身,終于保住了新修的水利設施。吳錦堂隨后把治水重點轉到疏浚入海的通道上來,他要求“淤者疏導之、毀者復之、缺者添之,務使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統”。這項工程歷時好幾年,修建閘15座,橋21座,多數至今仍在使用。

  “兩湖”水利完工后,吳錦堂并沒有認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無憂。他深知,要使水利設施長久發揮作用,必須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他根據自己六七年來積累的經驗,提出了一套管理措施,比如定界繪圖,使兩湖公產界址分明,不容侵占;湖產歸公,用于水利,保證了水利管理維修經費;建立水利局,使之有專人管理,制定管理章程,確保有據可依;一切規章措施,公之于眾,且申報政府立案,樹立制度的權威。修建“杜白”兩湖的水利工程,吳錦堂花了五六年的心血,共捐款7萬銀圓,至今仍被人頌揚。

  創辦錦堂學校

  吳錦堂親眼目睹了日本的崛起,深知教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振興的重要性。他逐漸確立了教育救國的理念,并始終貫徹到他的辦學實踐中。在旅居國,他積極支持華僑的教育事業;在國內,他捐款3000元給寧波教育會及寧波旅滬同鄉會用于辦學,還資助創辦效實中學。而最負盛名的就是在家鄉慈溪創辦錦堂學校了。

  吳錦堂對如何改變家鄉面貌,造福桑梓有全面的規劃。他認為“日本富強,全靠教育”,他把發展教育看成是國家富強的最好途徑。他一生花在教育上的投資高達20余萬銀圓,遠遠超過他在水利上的投資。黃炎培曾把吳錦堂與陳嘉庚、聶云臺并稱“辦學三賢”。

  吳錦堂在家鄉興辦的學校最初為七年兩等小學堂,當時被稱為“浙江私立學校之冠”。這個學校1909年農歷元月正式開學,在這年的5月16日,學校舉行了成立大會,吳錦堂親臨大會講話。學校開設的科目齊全,體現了德智體美并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并重的教育思想。吳錦堂多次申明,他捐贈給學校的一切動產、不動產永遠歸學校所有,吳氏子孫后代均不得借故干預。

  不久,吳錦堂根據社會實業需要出發,調整了學校培養人才的規劃。1911年,他將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學校的規模達到頂點。后來由于時局不穩,學校招生困難,又將學校恢復到兩等小學的學制。吳錦堂對學校校長和教師的要求很高,担任校長的大多是當時有名望的人。在良好的教育體制下,錦堂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比如著名書法家沙孟海、著名畫鳥大師陳之佛,還有著名農學家盧守耕、童玉民、包容等。直到晚年,吳錦堂仍然關心學校建設,選送10余名學生到日本留學,在學校經費困難的情況下,設法籌資接濟。吳錦堂逝世后,浙江省政府接管了錦堂學校。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錦堂學校保存了下來。1994年,建立了錦堂職業高級中學,繼承了吳錦堂辦職業學校的傳統。

  以利濟世不分國界種族

  吳錦堂的民族情懷并沒有局限在寧波幫內部,他把團結互助精神擴大到來自祖國各地的旅日同胞。他擴建了中華義莊(華僑墓地),捐資萬國醫院、孤兒養育院、盲啞院、紅十字會等神戶華僑慈善機構。為使僑胞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與僑胞一起興辦神戶中華同文學校,對旅日華僑繼承民族文化傳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吳錦堂還是一位胸襟寬廣的國際主義者、人道主義者。他對僑居國日本的貧苦百姓,照樣傾情關心。在日本宮城縣、北海道等地發生自然災害時,他多次捐巨款賑濟。1908年,他在小束野購買荒地100多公頃,并開發成良田供貧苦的日本人耕種,還建造房屋20余座,讓他們免費入住。1957年,小束野的人民經過公決,將該地區的水庫改名為“吳錦堂池”,并樹立吳錦堂顯彰碑,以紀念他的恩德。

  支持孫中山民主革命

  吳錦堂在積極創業的同時,十分關心祖國前途和民族的興衰,對于腐敗無能的滿清王朝,他早已失去了信心,暗中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担任過同盟會神戶支部長,并讓出私邸供同盟會辦公。后來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后,他又担任國民黨神戶支部長。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吳錦堂以實際行動予以支持。他分別向上海軍政府和寧波軍政府捐資,并出任浙江省軍政府財政水利顧問。1913年,孫中山來到神戶,神戶華僑組織了盛大的歡迎集會,吳錦堂主持了歡迎活動,并全程陪同。當時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來日本,吳錦堂又慨然出任中國國民黨交通部長。1914年,張勛復辟,吳錦堂發表演講時表示,為了維持共和政體,要反對帝政到底,旗幟鮮明地亮明了自己的立場。

  魂歸故里

  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患病在神戶逝世,享年72歲。彌留之際,他一再囑咐將遺體運回祖國,葬在家鄉的土地上。后來,吳錦堂的靈柩經上海運抵慈北,安葬在慈溪市(當時為縣)鳴鶴鎮。吳錦堂墓碑旁有他自己生前自擬的對聯,上聯是“為愛湖山堪埋骨”,下聯是“不論風水只憑心”,充分表達了他對故土深深的眷戀。家鄉人民扶老偕幼前來悼念他,鄉親們在挽聯上寫著“抱濟世熱忱,推食解衣,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高度概括了吳錦堂愛國愛鄉的不朽業績。

  (本文由崔小明根據市政協提供的有關材料整理)

20世紀30年代,在慈溪北鄉一帶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中國生,中國養,中國流落到東洋,東洋回來到白洋,白洋湖畔一座墳,道士宮前立銅像."民謠通俗、明了,真實地表達了當地鄉民對華僑巨子吳錦堂的敬仰和懷念.

 

回謠錦 吳錦堂(1855一1926),原名作摸,浙江慈澳東山頭人。少時家貧,10歲起就在上海一家蠟觸店幫傭。由于他刻苦自學,處事認真,數年后得到鄰店之主的賞識,被派至蘇州主持其分店業務。1885年31歲時,吳錦堂承友人幫助東渡日本長崎經商,后轉往大阪經營棉紡買賣,到神戶經銷火柴,又在尾崎開辦水泥制造廠。同時在上海先后開設義生、裕生兩家商行,從事中日商品交易,生意興隆,獲利豐厚,成為明治、大正,了日本關西實業界的十大巨頭之一。.八間 年1905年,吳錦堂返祖國故里,目睹家鄉洪水成,遂出巨款興修杜湖、白洋湖兩湖水利,時三年余始告成功,使慈北8鄉數十萬畝農田受益。他又出資興辦錦堂學校,當時學校規模之大和設備之完善實為全省各私立學校之冠。為了振興祖國實業,他還投資贊助漢陽鐵工廠、漢口自來水公司。在此前后,他曾為東北三省、云南、廣東等地遭受的災荒捐款支援。慈北鄉民為感恩他造福鄉里,曾捐建吳錦堂銅像豎立于道士宮前,以資紀念。 辛亥革命爆發后,吳錦堂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不但在神戶為同盟會募集經費,讓出自己私宅作同盟會辦公之用,還為上海、寧波軍政府及中國紅十字會捐助......

 


網載 2012-08-14 19:47:20

[新一篇] 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 (1855—1926)

[舊一篇] 吳錦堂故居:蘭芳桂馥郁蔥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