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川走書的由來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蛟川走書乃是北侖區民間曲藝中的絢麗奇葩。她的“基因”源于六橫島,在郭巨產生雛形,發祥于鎮海縣江南(北侖),輻射至浙東各地。興盛近百年,于2006年被列為寧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中國群眾文化辭典》第177頁載:“蛟川走書由翁洲走書演化而成。”原文如下:

  翁洲走書,地方曲藝。因古時舟山為翁山縣,后人慣稱翁洲,故名翁洲走書。最初源于19世紀初定海馬岙,后轉至普陀六橫,隨后流入鎮海、鄞縣一帶,經過不斷的豐富發展,逐步演化成蛟川走書……

  且說清咸豐十一年(1861)冬,太平軍將領李世賢命部下黃呈忠攻克寧波,此時鎮海江南靈巖鄉田洋王村汪貽鈞集靈巖(大碶)海晏(柴郭地區)鄉民數百揭竿參加黃呈忠部。同年九月汪貽鈞奉命從柴橋沃家出發渡海攻打定海,在貓頭洋登岸,與清軍定海把總劉萬青激戰于西溪嶺,汪斬劉萬青勝之。遂兵分二路攻打舟山東、北二門,卻被清軍擊潰,汪貽鈞陣亡,士兵傷亡慘重,剩兵逃散躲避定海各岙,隱姓埋名苦度生計。其中柴橋沃氏三個堂兄弟避難于定海馬岙,因當時清政府在柴橋追查“長毛”(太平軍)余黨,為此沃氏兄弟有家不能歸。其中年齡最小的沃小安在家時不僅能唱各種地方小曲,還會即興編詞哼曲,又有一副好嗓子,就用安阿小藝名串村過街唱曲度生計。

  安阿小自編自唱的小調深受當地百姓歡迎。許多漁民、農民模仿唱起來,這樣很快在舟山本島流行起來。因古時候舟山稱為翁洲,又是走動說唱,眾人自稱為“翁洲走書”(后又稱翁洲老調)。

  同治末年,安阿小得知柴橋沃氏一脈在六橫峧頭大支村定居繁族,就渡海認親到六橫發展翁洲走書。大支村沃家沃阿來也有唱曲的天賦,見族兄到來,如魚得水,兄弟倆邊演唱翁洲走書,邊吸納外來的曲調以豐富走書的藝術涵養。他們又將串村過街唱法改為在農閑、漁休時搭臺演唱長篇走書,并將公堂審案用的警堂木引作靜堂木;又在單一用竹板、打鼓伴奏之外增加了二胡,絲弦伴唱,且借鑒戲劇中的折扇、絹帕作演出道具。

  當時沃阿來的最小阿弟沃阿定只有九歲,卻跟著二位大兄長做幫襯。經過數年的耳濡目染,加之大兄長言傳身教,沃阿定十五歲時已青出于藍勝于藍,在兄長的共同琢磨下用地方小調的元素,獨創開場時的四句曲調,這就是現在蛟川走書基本調的雛形。

  沃家三兄弟唱紅了六橫全島,并自稱為六橫走書。但是六橫畢竟是彈丸之地,于是在清光緒六年渡過汀子港到郭巨來演唱。他們的演唱不僅深受郭巨一帶村民的歡迎,而且人們在坑邊田頭學哼起來,有的還向沃家兄弟拜師學藝(其中沃阿定的關門弟子郭巨汪康章先生如今仍健在)。這樣很快流傳到柴橋、大碶、小港、鎮海城關等地。此后經更多的民間藝人逐步吸取評話、說書的賦子又模擬戲劇的表演念白及四明南詞中慈、賦、平的唱腔,取各所長,糅為一體,為我所用。且固定用二胡、揚琴、彈撥樂弦伴奏,其中一樂隊人幫腔和唱,成了自成一體的曲藝——蛟川走書。

  至于蛟川走書名稱的由來,有人片面認為是因過去鎮海縣雅稱為“蛟川”而得名。《寧波曲藝志》也有簡單的描述:“民間藝人謝阿樹見到鎮海城關小南門拱墻上刻著‘蛟川’兩字,就隨口說著,遂以此為名叫蛟川走書。”

  其實,蛟川走書的名稱來自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

  當年翁洲走書創始人沃小安在六橫壽終,舟山、郭巨、大碶、小港等地的民間藝人紛紛前去吊唁。因沃小安曾參加過太平軍,犯下了犯上作亂的“彌天大罪”,故而他的遺體不能回柴橋安葬,名諱不準入沃家宗譜,為此沃阿定憤恨不平,為他的族兄兼恩師擬讀祭文時激情發泄,當他讀到“先師沃小安,蛟川柴橋人氏”時,就引用古典借題發揮,“蛟,盤龍也;川,流水也。蛟龍得水、騰踔太空,喻頌有才能之人必有獲得施展的機會。兄長仙逝不能認祖歸宗,嗚呼哀哉!而騰踔太空遨游仙界……”

  沃阿定尚未讀完祭文,眾人不禁慟哭連天,且悟出“蛟川”兩字的深邃含義,就將翁洲走書演化成的走書定名為蛟川走書。


樂炳成 2012-08-14 20:57:13

[新一篇] 山海奇觀秀洋沙

[舊一篇] 長坑與石水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