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秋風 一個文教,多種宗教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姚中秋,獨立學者,燕山大講堂嘉賓。著有《為什么是市場》《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等。

 

文/秋風

儒家必須復興,儒家注定了會復興。

應該說,過去十年,中國社會最大的文化、政治現象就是儒家的復興。

然而,儒家以何種方式復興?復興后的儒家將是什么樣的?這些年來,儒家內部對此時有爭論。有一種影響相當廣泛的意見:以儒教的形態復興。

當然,持此論者立刻會說,儒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但宗教學界可不這么看,任繼愈等宗教學者論證說:歷史上,儒家就是一種宗教,跟其他宗教沒什么區別。史上不是有“三教”之說嗎?

我不贊成歷史上儒家是宗教的觀點,也不贊成儒家以儒教的形態復興的做法。

儒家是不是宗教?欲就此得出結論,需對歷史上儒家存在之社會形態進行考察,以揭示儒家是什么。最簡單的辦法是回到孔子。

其實,《論語》首章或者說第一個字,就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儒家不是宗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孔門弟子匯集各自所記孔子言行,經過認真討論而編定,體現了與孔子有密切接觸的孔門第一代弟子對孔子思想之理解。這是了解孔子最為可靠的材料。

《論語》的編輯有其內在邏輯,不是胡亂堆砌的。每篇的標題也有其深刻含義。首篇《學而篇》實為《論語》全書之內容提要,這個首章又是首篇提綱,孔子用短短三句話說明:自己在干什么,怎么干,要追求什么目的。

首先確定一點:孔子的時代,禮崩樂壞,周的封建的社會治理秩序解體。孔子給自己確定的使命是重建秩序。

那么,如何下手?《論語》首章劈頭一個“學”字,已清楚表明,孔子的入手處是“學”。

然則,何謂“學”?以現代語言表示,孔子、儒家之學具有兩個維度:學術,教育。

孔子整理三代尤其是周之文獻,而形成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這就是“子以四教文信忠信”之“文”。這是“周文”的總結。請注意,六經不單屬于儒家,諸子百家皆以六經為本。不過,歷史上,六經主要由儒生傳承,形成經學傳統。學而章所說的學就是學六經,學“文”。

從孔子的角度看,這也就構成“教”。孔子以文教授弟子,這就是“教”,也即教育。孔子創辦了向平民全面開放的民間私人教育傳統。以后儒門弟子均開門授徒。

在整理這些文、并以文教育弟子、與弟子教學相長過程中,孔子形成一系列思想、理念,涵蓋現代人文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這就是今人所說“儒家思想”。孔子也把儒家思想傳給弟子,形成儒學傳統。

上述三者共同構成儒家之“學”。第二句話表明,孔門之學是群體性的,至于其目的,第三句話說得很清楚:養成新式君子,這兩點,我們后面再討論。

總之,孔子創造了一個儒生社團,且首先為學之社團。孔子之后,儒生最為重要的、基礎性的職業就是教育。他們會開辦私學,比如精舍、書院。到西漢中期,儒生進入政府后,也推動政府建立國家學校。

在社會治理中,儒家發揮作用也首先是通過教育。比如,儒生會在基層社會設立私塾,教人識文斷字,同時教化民眾以儒家價值。儒生還通過通俗性語言文字媒體,比如小說、戲曲等,對普通民眾進行儒家價值之教化。儒家在中國社會中首先呈現為一個教育網絡,“以文化人”。這是儒家參與塑造中國社會秩序之最主要渠道。這是一個。

同時,通過這個教育系統養成的“儒家士大夫”,也會運用自己掌握的權力或者權威進行教化,在社會中化民成俗。

總之,最為粗略地考察儒家存在之社會形態即可發現,儒家之本在“學”,儒家發揮作用之渠道是“教”。兩者結合,就是“文化”,也即以文化人,以文教人。儒家向來是一個“文教”體系。

正因為儒家是“文教”,所以歷史上出現了在今人看來也許非常奇怪的三個現象:

第一,在儒家占據支配地位的中國社會,各種宗教自由發展,包括外來宗教,比如佛教、景教、基督教。

第二,儒生可信奉其他宗教,比如各種神靈崇拜。佛教傳入后,可以信奉佛教。基督教傳入后,儒生又可信奉基督教。但同時,他們并未放棄儒家。

第三,儒家神道設教的事情總是發生,那就是,儒家價值滲入各種宗教中,這些宗教反而教化其信眾以儒家價值,佛教的中國化最為典型。

由此形成了“一個文教、多種宗教”的文化政治格局。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有智慧的文化政治制度創造。儒家確實在教育中、文化上、政治上居于主導地位,儒家價值被各個階層的國民普遍信奉、踐行,儒家價值塑造了、支持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制度。然而,人們又可以自由地信奉各種宗教,而且絲毫不用遮掩。

為什么會有這么奇怪的事情?道理非常簡單:儒家本身不是宗教。性質不同,存在形態不同,對人的意義不同,發揮社會功用的機制不同,與權力的關系不同,等等,一切都不同,儒家當然不會與各種宗教發生正面沖突。

相反,儒家是宗教寬容的守護者。回顧中國歷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性現象:凡是儒家較為強勢的時代,必有宗教寬容。儒家從不進行宗教迫害。凡是信奉儒家的中國統治者,在宗教問題上從來是寬容的。反之,凡是某種宗教暫時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一定會有宗教不寬容。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宗教之間當然會有沖突。

觀察中國現代史也可以發現:現代的意識形態之間始終存在你死我活地斗爭的可能。而如果在意識形態之下有儒家價值作為共同底線,那么,意識形態戰爭的烈度就會被控制。

所以,當代中國,如果人們期望形成寬容的思想、價值、觀念、宗教環境,那就需要儒家重新居于主導地位。當然,從更一般意義上說,中國要變好,儒家必須占據主流地位。

轉自http://dajia.qq.com/blog/259775064572487


文/秋風 2013-03-11 13:24:38

[新一篇] 【中國古代婚俗】最是書香能致遠

[舊一篇] 春波碧草 曉寒深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