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當今社會的"救世箴言"
現代社會的《資治通鑒》
當代世界史編纂的一個新起點
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
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著作
《全球通史》有人類的過去就有如一幅由遠及近的畫卷, 一幕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有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辯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憂慮與警示。不同于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歷史學作品,這本書平心靜氣,娓娓道來,沒有教育人的口吻,卻把讀者引入到一種求索的境界,讓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釋卷。
這本書就是享譽世界幾十年、已經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齊名、但比《歷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稱為“經典中的經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盡管這個名字對中國人來講過長難記,但它已經隨著《全球通史》一起進入了中國人的知識殿堂,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所熟知。毋庸諱言,閱讀歷史,特別是通史類的教科書,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書卻可以讓讀者比較輕松地讀下來。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與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J.M.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讓·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維微克·拉納戴夫的《未來之路》等并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可見其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作為歷史教科書,能夠享受到這樣的“殊榮”,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恐怕也是出乎許多人意料的。那么,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全球通史》何以有如此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通觀全書,讀者首先會發現,《全球通史》雖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它雖然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讀者拉向遙遠的過去,而是隨時把歷史上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聯系在一起,提醒讀者認清所生活的現實世界與歷史的內在聯系,從而使讀者的思想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與現實的兩個時空里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與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沖動。由此,閱讀歷史成了一種樂趣,成了一個對歷史和現實兩個世界的疑問同時不斷探詢和解答的過程。
《全球通史》對伊斯蘭教勢力從中東不斷地向周圍擴張,直至非洲、中亞東部、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的介紹和分析,使讀者自然地體會到“這一點至今仍深刻地影響世界事務的進程”,體會到當今世界圍繞“大中東”的諸多矛盾沖突的緣起,體會到歷史與現實是如何直接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涉及到一個歷史作品的時代感或現實感問題。“古往今來”是通史類教科書的必然屬性。但如果歷史學家只是埋頭于“從過去到現在”的敘事,而對讀者的求索目標和心態需求不能給予足夠的關注,那么歷史作品的“受眾”就只能局限于本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局限于以獲取學分為目標的“專業讀者”之內,而難以擁有歷史專業以外的廣大讀者,歷史作品就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實際上,許多大歷史學家的作品都有強烈的時代感或現實感。湯因比的多卷本《歷史研究》,是繼施賓格勒1917年《西方的沒落》發表之后的另一篇歷史巨著。但與《西方的沒落》不同,《歷史研究》并不認為西方的沒落在劫難逃,而是對其存續持樂觀態度。
《全球通史》上卷原稿之后曾撰文指出,盡管此書結束于1500年,但卻給他以強烈的現實感: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可以用來醫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會對我們生活其中的當今世界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會對這個世界的走向有一個自己的判定。
吳象嬰 梁赤民 譯 2013-08-21 13:53:0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