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思潮交鋒:保守VS激進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通常,所有思潮原來只不過是社會中眾多想法里的幾種平凡的想法。它們能夠成為社會中被注重的思想力量,大約就都是人們基於對社會、國家或者對於民族的歷史、文化的認同,經過選擇的過程而造成的。

尤其,當人們面對新局面不能不反省和重新抉擇時,人們為了找出處理新局面中各種問題的方法,總是不能不在所有可見的眾多想法中去找出一樣想法,做為自己處理問題的基礎。一個在眾人思辨爭論之後,共同選取和同意的想法,常能在社會中表現出它的力量,這就是「思潮」。

我國近代史上思潮的形成,正是愛國者在感受到近代中國史的悲劇後,經由或多或少的反省,依照各自的認識和不同層次的覺悟,而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這些力量,有進步的,也有保守的;有激進的,也有調和的。它們的不同,正代表了做為過渡時代的意義。

三民主義就是在這個時代的思潮中經由先生的培育和處理而發展出來的。顯然,就如沒有看清同時代人物的形象,我們將難以真正認識偉人的偉大。為了便於以後認識和把握三民主義的形象,所以我們把同時代原來頗為糾纏的思潮;區分為保守、激進和調和三種來敘述:

保守思潮

首先應該指出的,在歷史事實的發展中,「保守」并不一定是個十惡不赦的「形容詞」。尤其,對於一個發展已經十分完美的社會,其中「保守」的意義,并不就表示停滯和消極。它所表現的往往是對於文化,對於政治、經濟及社會體制的守護。是每個社會組織和制度充分發展後,都會產生的慣性定律。然而,也應指出,保守思潮對於歷史發展的變化,也確有其停滯和貽誤的可能;以下,就把所謂「保守思潮」,盡量用客觀的態度來敘述:

甲、禮義立國說:前面已提過,我國傳統中有泛道德主義的強烈傾向,并且有「德治」的理想;在時代思潮中,正可以用同治初年,新政開始時,士大夫的「正論」和「至理名言」來認識。當西方列強以「船堅炮利」壓迫中國,部份知識份子主張學習西方技藝時,「正論」的士大夫們就以傳統的「仁者無敵」、「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這類觀念來阻礙當時自強運動的開展。

乙、中體西用說:這是一個偏於玄妙的觀念;它是在承認了「禮義」已不足以立國後,保守的知識份子所提出的主張。細看之下,我們應可以感到它和前述「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的相關性。它引用了傳統中「體」與「用」、「道」與「器」、「本」與「末」的觀念。其中隱含了傳統中「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不器」、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認識,它相當表現了當時知識份子對於傳統文化的深切感情。

在戌戊變法前後,這個觀念極具力量,當維新派指出「道」、「器」不能分立,而倡「中西融合」以及「道應隨器變」的主張以推動較大幅度改革時,這派保守的主張則以「若全不學為學為政本末‥‥直似正須中國一變而為外洋政教風俗,即可立致富強,而不知其勢小則群起斗爭,召亂無已‥‥」的說法來反對大幅度的改革。

丙、精神文明說:這是保守思潮隨時代而轉移時,在五四前後才形成的觀念。它包含有東西文化二分與排斥的觀點,缺乏近代「文化相對論」的認識。這一派保守人士,即將西洋文明指為物質文明,把傳統文化肯定為精神文明,往往其中也仍涵蘊了精神「高超」過物質的認識。它的根據,在前述的「中體西用」說傳承和轉化以外,主要的應該是受到第一次歐戰後,歐洲哲學界經由歐戰的殘酷而自責的影響〈注2〉。這種西方學者對於西方科技文明的懷疑和不滿,成了當時這種精神文明說有力的反證。

簡言之,在整個保守思潮的發展中,我們由三民主義推動社會發展,并且正確評估民族文化價值時,我們應可發見保守思潮,一貫地有急於肯定傳統文化正面價值的傾向;似乎缺乏充分地反省;在巨大的變局中,究竟需要些什麼?以及如何發展出什麼,以增強社會應付變局的能力?

然而,值得一提的,這個思潮到民國二十四年所發展成的「本位文化建設」主張〈注3〉,已顯示出了保守思潮正由對於傳統文化消極的闡釋和防護,轉而注意到社會「此時此地的需要」,強調「建設」在文化發展中的意義,為原來保守思潮的方向,只示了較為理性的和發展的而非停滯的道路。

滿清末年,愛國者冒著生命的危險,反對政治上即存的高壓統治者;民國後,他們又以「革命尚未成功」的認識,去拋頭顱灑熱血;當然其中一定有其所謂「激進」的成份。

但是,如果我們能如前述,把保守思潮加以合理的認識,在此,我們實在也應該把「激進」看成一個比較性的字眼,不加以過份的渲染。因此,我們對激進思潮也要先行說明在這個大變局的時代里,激進與民族存亡合看時,它實在應是時代思潮中一種自然的形象。它所代表的是來自不同環境。不同身份、不同境遇者,常自然形成不同的看法。

在急需反應而舊日文化理念又不足以應付變局的時代,這不同看法就常以「離經叛道」的激進形態表現出來。以下就將這方面的思潮依史實的先後,把原來錯雜交纏的各種激進思潮,區分為種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部份:

甲、種族革命思潮:

這一思潮實在可分為兩部份;一是以滿清王朝為對象,一是以清帝覆滅後的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對象。茲分兩階段說明:

〈1〉排滿革命:它是以明末遺臣的「反清復明」為最早的種子。在滿清朝廷頑固、官吏腐化、社會經濟癱瘓和軍隊窳壞的環境下成長,最後則由「復明」而轉化為「排滿革命」的形式,成為澎湃激蕩的種族革命力量。它發展的過程,除了南明的掙扎和各式的民變外,以太平天國的革命最具規模也最復雜。然而,它成為巨大思潮,則是在維新保皇派變法失敗以後,由於各方志士洞穿了清廷牛步立憲的虛偽面具,才形成的。

〈2〉反帝革命:它的形成,是為了反抗帝國主義在華的侵略。當清末,朝廷對於帝國主義的武力壓迫,答以「寧與朋友,不予家奴」的態度時,不論由民族自尊或是道義公理的觀點,就都在愛國者的心頭,播下了排滿革命和反帝革命的一貫種子。因此,當顛覆了清廷以後,全體愛國者很快就面對了他們新的對象。前述那種「三元里抗英」和「中法戰時,不為法艦修護」的堅定態度自然就結合起來,以著名的五四運動的方式,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巨大浪潮。從此,實在重要的,已不僅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本身,而是,它將種族革命帶入了新局面,它激起了全民對於國事的自覺,廣泛而深入地開始思考每個相關的方面。

乙、政治革命思潮:

這一思潮也可分為兩部份,其一為以君主專制為對象,另一則以官僚和軍閥為對象。以下就區分為反對君主專制和反對官僚、軍閥兩階段敘述:

〈1〉反對君主專制:它的始原也可以由明末遺臣的主張來看:例如,明末大儒黃宗羲的「原君」就根本反對君主的專制,早期激進派如譚嗣同、鄒容等都常引用;但是由於當時是個「名教」「宗法」根深蒂固的社會,所謂「食毛踐土」、「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意識力量仍相當強大,所以名教中人的康、梁維新還不可能達到這個認識。必待維新和自立軍失敗後,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潮才能登上它的最高峰,終於以同盟會的覺悟,顛覆了數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政體。

〈1〉反對官僚和軍閥:這是在民國成立以後,以同盟會失去革命性與舊官僚結合,以及具有官僚和軍閥雙重身份的袁世凱任大總統而展開的。愛國者面對的是社會的領導權竟被舊日官僚和軍閥掌握,革命的各方面又多數被腐惡投機的舊勢力所侵蝕,所以先生在辛亥革命以後,對黨內才有以革命指導者的身份,加以一再改組的考慮。對黨外則高揭去除「官僚」、「武人」、「政客」三種陳土,以建設新中國的主張。惜先生早逝,然而這種主張的意義,顯然絕非任何真正關心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愛國者所能忽視的。

丙、社會革命思潮:社會革命的意義,比起前述兩者更為具體。通常一面是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一方面是對現實生活的不平,在憧憬與不平中形成的。它在清末蓬勃主要的原因,實在是由於清末民初以來,社會中社會問題已經漸漸地涌現,以及革命領袖流寓國外時,對於社會革命早有感受而造成的。尤其當歐戰中俄國社會革命的成功,竟能對抗外國的干涉時,更將整個社會革命思潮帶上了高潮的形勢。主要來說也可分為錯雜的兩部份:

〈1〉無政府社會主義:這是一派由哲學原因或對政治根本缺乏信心的愛國者所曾主張的。它們一面見到清末政治的窳壞,一面受到西方無政府派革命主張的影響。對於政治革命采取完全破壞的態度,不要任何可能壓迫人的組織,只保留為了工作而必需的社會組織。這一派的虛無來自愛國,而也正由於其愛國,所以隨時局的轉變多數也漸漸放棄了自己的主張,轉入其他愛國者的行列〈注4〉。 〈2〉共產社會主義:共產社會主義,在此是專指後來衍生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的派別,它起於民國初年政局動蕩、民不聊生的環境。以及共產社會主義在俄國成功後的一種反省;它強調社會中階級分化的意義。并且強化階級不合理的關系;因而,把社會一切紛爭的根源,歸結成為是私有財產制度下自然發生的現象。所以,它們主張采取急進和暴力的途徑根本地鏟除社會中私有財產的制度。然而,終究由於真正的愛國者總是反對過份斗爭和暴力的,所以,當時局使愛國者發現急進和暴力不足以解決問題時,它就也有了以個人身份加入其他革命行列的情形。〈注5〉

丁、國家社會主義:這是由德國傳入我國的思想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曾琦、李磺等。主要地承襲了德國國家主義一派的政治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有機體的觀念,集團主義的強調已入於政治、經濟和教育等方面。這一思潮由於有著強烈吞噬個人的集團主義的傾向,所以曾表現出相當強韌的力量;早在五四運動時代它就組織有中國青年黨的政治團體。但是由於它對人民所取的吞噬態度,不太適合那個追求民權普遍的時代,所以雖然所表現的十分激烈,但不容易發揮力量〈注6〉。

簡言之,激進思潮的存在,既不是可以抹煞的,也不是應該刻意丑化的。做為一個理性的愛國者的探究;毋寧說,那反而由於它們的愛國情操,更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把握,去尋找一些可以給我們鼓勵和警惕的理由,以健全自己并且幫助同為愛國者的所有志士。  


鳳凰網歷史綜合 2010-07-20 06:19:43

[新一篇] 洪秀柱過五關斬六將 正式參選臺灣2016

[舊一篇] 趙炎才:清末民初的革命人格與國民人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