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9)——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8月29日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在發出最后通牒的同時,從香港出發,進犯虎門,迅速突入珠江內河,兵臨廣州城下。1858年1月,英法聯軍攻占廣州,葉名琛被俘,被押往印度加爾各答。聯軍隨后組成以巴夏禮為首的“聯軍委員會”,并扶植投降賣國的柏貴建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占領廣州后,英、法、美、俄公使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談判并簽訂新約,否則便北犯白河口。1858年3月底,清政府拒絕了聯軍的要求,于是早已聚集在上海的聯軍艦隊開始北上,英法聯軍第一次北犯開始。由于清政府一直認為英法不會真的北犯,只是威脅恫嚇罷了,因此一直沒有做戰爭準備,直到最后關頭,咸豐才下令沿海各要塞加緊布防。

1858年4月,英法聯軍艦隊抵達天津門戶大沽口。清廷答應談判,但要求英法美公使返回廣東、俄國公使返回黑龍江,在那里進行談判。5月20日,英法發出最后通牒,要求讓四國公使前往天津談判,并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臺。就在當日,聯軍開始轟擊大沽炮臺,清軍傷亡慘重,炮臺失守。隨后,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直抵天津城下,并宣稱“如清廷不立即派全權代表前往天津談判,就先取天津,再攻北京”。咸豐皇帝得知后,急忙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趕赴天津議和。6月,桂良等被迫接受了聯軍全部要求,相繼簽署了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扮演“調停者”角色的美俄也誘逼清廷簽署了中美《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

根據《天津條約》,中國不但向英法賠款,開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還允許了外國公使常駐北京,擴大了領事裁判權并修改了稅則。

對于《天津條約》的簽署,在清政府高層實際存在著很多反對意見,尤其是對“外國公使駐京”一條,但由于當時兵臨天津,京畿難保,咸豐皇帝才不得不采納桂良的建議,同意立刻簽約。所以,當1858年7月英法聯軍陸續南撤后,咸豐的態度就變化了,感到自己皇帝的尊嚴受到了損害,于是要桂良等利用去上海同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之機,以全免進口稅為交換條件,取消《天津條約》中關于公使駐京、內河通商、內地游歷及賠償軍費等條款。10月,桂良、花沙納到達上海,幾經努力終于使額爾金讓步,答應英國公使駐于北京以外的地點,隨后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該條約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與此同時,咸豐皇帝接受惠親王綿愉等人的建議,加強了天津一帶的布防,重建大沽口炮臺,設置重兵以備不測。

在簽署《天津條約》時,清政府曾和列強約定隔年于北京換約。可是,到了1859年3,4月間英法美三國公使前來與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書時,清朝方面卻提出“希望在上海換約”,并讓桂良等為此作最后努力,萬一失敗,只要英法兩國的軍艦停泊在大沽口的攔江沙以外,兩國公使少帶從人,則也可同意他們在北京換約。

1859年6月,三國公使拒絕了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率艦隊抵達大沽口外,開始了英法聯軍第二次北犯。這時候,咸豐皇帝一方面令僧格林沁嚴守海口,一方面令直隸總管恒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20人,并不得攜帶武器。然而,英法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武裝護送公使,并在行進過程中與清軍交火。清軍和聯軍的戰斗異常激烈,清軍多名將領陣亡,聯軍也損失了多艘戰艦,死傷數百人,其總司令也身負重傷,后在美國艦隊的幫助下,聯軍部隊撤出戰場。清軍取得了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對西方列強作戰的最大的一次勝利。

英法雖然戰敗,換約不成,但美國公使卻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從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恒福互換《天津條約》批準書,而俄國公使也在此前于北京換約。咸豐皇帝看到取得了對英法的勝利,“小勝即驕”,斷然撕毀了與英法的《天津條約》。

英法戰敗的消息傳回歐洲,輿論一片嘩然,公然叫囂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占領京城”。1859年底,英、法兩國分別任命額爾金、葛羅為特命全權代表,以格蘭特、孟托班為遠征軍總司令,組成新的侵華聯軍,其中英軍18000人,法軍7000人。1860年春,格蘭特、孟托班分別率英、法艦隊駛達上海集結,隨后開始了英法聯軍第三次北犯。聯軍先占舟山,又占大連、煙臺,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當時的清政府一心致力于對太平天國的戰爭,咸豐皇帝認為如今海防已經非常嚴密,且英法戰敗后必定心存畏懼,不敢盲目進攻,這次只不過是想“以戰求和”罷了,因此諭令僧格林沁、恒福等要以安撫、和談為主。頭年取得了大勝的僧格林沁也有驕傲情緒,為了讓英、法等國公使從北塘登陸進京,他竟撤掉北塘的守備,專守大沽口。這一消息隨即被俄國公使獲知,并告訴了英法聯軍。

1860年8月,英法聯軍從北塘登陸,未遇任何抵抗,順利占領北塘,駐守大沽口的僧格林沁沒有及時抽兵反擊,以致坐失戰機。北塘被占,咸豐帝感到事態嚴重,急令恒福妥善籌辦和議。但額爾金、葛羅拒絕了恒福提出的談判要求,并要清軍交出大沽炮臺。隨后,聯軍從北塘出發,攻占塘沽;在拒絕了清政府的和談請求后,聯軍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守軍不敵,炮臺旋即失守。見北岸炮臺失守,僧格林沁自知南岸炮臺也難保全,便按咸豐的旨意,盡撤南岸守軍,向天津退卻,恒福隨即在南岸炮臺掛起免戰白旗。

英法聯軍徹底占領大沽炮臺后,溯白河長驅直入。僧格林沁打算與敵人野戰決勝負,便盡撤天津守軍萬余人到通州,而聯軍則在無敵軍阻擊的情況下不費一槍一彈即占領天津。

天津的陷落極大的刺激了咸豐皇帝,他急派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趕赴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恒福與聯軍議和。但英法方面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全盤接受1858年的《天津條約》”、“增加賠款”和“增開通商口岸”不說,還要求撤走通州守軍以便兩國公使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于是,咸豐下旨拒絕了英法的要求,并于1860年9月詔諭軍機處和諸王大臣,要與英法決戰。

至此,在經過英法聯軍三次北犯之后,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了最高潮,聯軍進攻的矛頭已經不可避免的指向了清王朝的中心——北京。

民國百年

三鑒齋 2010-07-20 14:57:47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8)——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二):晚清亂局(10)——第二次鴉片戰爭(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