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11月14日
從鴉片戰爭之后到光緒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蠶食日益加劇。這些列強中,大多數是中國過去并不熟悉的歐美國家,但有一個卻是以前和中國打過交道的“熟人”,它就是沙皇俄國。今天就從沙俄說起。
沙皇俄國,也就是俄羅斯帝國,其前身是形成于13世紀的莫斯科公國。當時,蒙古人在東歐的勢力很大,莫斯科公國便接受了金帳汗國的冊封,后來莫斯科公國擊敗金帳汗國,獨立出來,并逐漸兼并周邊小國,到了1546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俄羅斯帝國誕生。緊接著,俄羅斯帝國就開始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它們的勢力,17世紀中葉占領了遠東地區,17世紀后期還與當時剛剛入關不久的清政府發生軍事摩擦,最后簽訂了《尼布楚條約》。18世紀初期,沙皇彼得一世(彼得大帝)的銳意改革使俄羅斯帝國逐漸強大起來,他不但大量學習引入西方科技,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還與瑞典開戰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幾十年后,葉卡捷琳娜二世又給俄羅斯帶來了第二個盛世,沙俄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并吞了克里米亞,勢力進入巴爾干半島,幾乎將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完全趕出了歐洲。19世紀初,橫掃歐洲大部的法國皇帝拿破侖率領60萬法軍遠征俄羅斯,但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焦土政策和俄國寒冷的冬天卻送給了拿破侖一個災難性的慘敗,法軍不到3萬人生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因此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1853年到1856年間,由于沙俄從小亞細亞向巴爾干的擴張激怒了英法,英法與奧斯曼帝國聯手對俄羅斯進行了克里米亞戰爭,最終沙俄輸掉了這場戰爭,其獨占黑海海峽和巴爾干半島的野心遭受嚴重挫折,于是擴張的矛頭便轉向中亞和中國。當時,正值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1858年,在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前半個月,沙俄以武力威脅黑龍江將軍奕山,迫使其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侵吞了中國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60年,清政府在和英法分別締結《北京條約》的同時,還與“調停”有功的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40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年,中俄再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國再割讓西部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在沙俄積極東擴的同時,英國也不甘放棄自己在中亞的利益,因此英俄兩國在中亞地區的角逐日趨激化。同治4年,公元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持下率兵進入中國南疆,進而占領天山南北;同治10年,公元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時為新疆軍政中心的伊犁地區,與英國爭奪勢力范圍。光緒2年,公元1876年,清廷派左宗棠領兵以“先北后南”、“緩進急戰”之策出兵新疆,并于當年底收復北疆,次年又挺進南疆;至1878年,清軍收復了整個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區外的全部地區,沙俄也迫于形勢同意與清政府談判。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收回了伊犁地區,但仍割讓了其它部分領土。
就這樣,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前后共侵吞了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相當于中國強盛時期領土的1/9。
同一時期,法國在亞洲的擴張也在繼續,他們的目標是覬覦已久的越南。19世紀六七十年代,劉永福所率領的黑旗軍進入越南,協助當地政府和百姓抵抗法軍,到80年代,受到一定程度打擊的法軍不斷向越南增兵,其軍事行動逐漸波及中國,清政府也不斷接到越南政府的求援。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扎在北圻的中國軍隊,清軍展開反擊,中法戰爭爆發。
戰爭伊始,法國遠征軍總司令孤拔從河內向越南山西進攻,清軍和黑旗軍失利,山西隨即失陷;接著,經過補充和增援的法軍再下北寧等地。面對幾個月來的連戰失利,1884年,慈禧改派廣西提督馮子材赴越統軍,同時以“戰和不定”、“委靡因循”為由將包括恭親王奕訢在內的所有軍機大臣統統免職,奕訢的總理大臣一職也丟掉了。與此同時,清廷高層的主和派也趁機活動,1884年5月,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中法簡明條約》,中法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但和約的簽訂卻使李鴻章在國內被比作“秦檜”、“賈似道”,清政府也迫于壓力沒有按條約所規定的那樣撤回駐扎在北圻的清軍。接下來,清軍和法軍在越南的摩擦不斷,雙方且戰且談。談判期間,法軍艦隊北上進攻臺灣,在基隆被清軍擊敗,中法關系就此完全破裂。1884年8月,法軍艦隊進攻福建馬江,全殲清福建水師,清政府正式對法國宣戰。9月,法軍再攻基隆,清軍棄守,又攻淡水,被清軍打敗。
洋務運動以后,經過20年的發展,到中法戰爭前夕,清政府已經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軍,分別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南洋大臣曾國荃、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負責,其中由于經費不足,北洋水師是被放在首位重點建設的。當法軍圍困臺灣時,清政府從南洋水師派出艦船馳援,不料卻遭到了法軍司令孤拔的阻截,南洋水師不敵撤退,孤拔緊追進犯鎮海。鎮海一戰,由于守軍有備且防御嚴密,法軍無功而返,孤拔也中彈受傷,后死在澎湖島上。
幾乎是在同時,越南戰場上的東線桂軍與法軍交戰失利,諒山、鎮南關相繼失守,西線滇軍也東下受阻,戰爭形勢一度對清軍十分不利。1885年3月,中越軍民在臨洮附近大敗法軍;重新整頓軍務、部署防御的馮子材又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斃傷近千法軍精銳,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倒臺。鎮南關一戰是中法戰爭中關系全局的一戰,它不僅使清軍在北圻東線的反攻轉敗為勝,而且還使整個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鎮南關大捷后,清軍主力繼續進攻,很快克復諒山,并計劃繼續向南追擊,法軍此時則已成驚弓之鳥。就在清軍和越南軍隊都在為更大規模的反攻做積極準備的時候,清政府卻下達了求和停戰的命令,打算趁戰局有利與法國締結和約。1885年6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又稱《中法新約》,中國“不敗而敗”,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丟掉了在越南的既有利益。
光緒13年,公元1887年,光緒皇帝親政,慈禧太后退居頤和園養老,但朝中實權卻仍在慈禧手中,光緒不但時刻受到監督,而且每遇國家大事都要赴頤和園請示慈禧,秉承其懿旨辦理,一直到戊戌變法失敗。
三鑒齋 2010-07-20 14:58:1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