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14.環境保護的經濟學
綠色商品近年來風靡美國。最初它主要是指那些不用農藥、不施化肥的 蔬菜和水果,以后它包括了一切對環境無害的產品。以洗衣粉為例,過去的 洗衣粉多半含磷的化合物,這種洗衣粉通過下水道最終排向河道或海域,使 水變得混濁。磷是植物生長的肥料,水草和藻類因獲得此種營養而大量繁殖。 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爛變質,其后果是水中氧分減少使 魚類死亡,變質的水發出惡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對水體的污 染。
1985 年我第一次去美國時已經出現了無污染的蔬菜和水果,但價錢貴出 很多,只有富人和特別關心環境的人才去購買。 7 年之后第四次訪美時,情 況完全不同,綠色產品的生產已發展成為一大專門行業。專營綠色商品的店 內商品種類非常豐富,除了不用農藥化肥的蔬菜水果和無磷的各色洗滌劑之 外,還有用再生紙的文具紙張,不含氯氫烴(一種破壞臭氧層的人工合成劑) 的噴霧劑,用各種可以回收的容器包裝的商品,無鎘的蓄電池,完全不用電 池的手電筒(用手的壓力做動力源),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電池。最近還 出現了耗電極低的所謂綠色電子計算機。而且綠色商品的價格并不比普通商 品貴多少,這大概是因為關心環境保護的人越來越多,綠色商品的市場越來 越大,生產規模擴大而使成本降低。
綠色商品與普通商品比較,是不是價錢要高一些?答案是肯定的,至少 它不會比普通商品的價錢更低。因為普通商品的生產一定遵循成本最低的原 則來組織,綠色商品的生產則多了一層環境保護的考慮,不得不偏離“成本 最低”的原則。正由于這一點,環保和經濟發展才有了矛盾。因為要保護環 境所以使成本上升,這無疑對經濟增長是不利的。重視環境保護的人出高價 買一件綠色商品,對他本人不利,卻有利于大家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周圍環境, 所以是道德高尚的表現。一個人買一件綠色商品等于為社會做一件好事,所 以綠色商品上都有明顯的標志。從綠色商店走出來的人,手里提著此種標志 的包裝袋,顯得有點自負,因為他感到為社會做了好事,理應受到人的尊重。 我相信綠色商品近年來大行其道,與人們的這種心理有關。換句話說,與人 們對環境保護的覺悟提高有關。
從這件事我們看到,在環境問題上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在一般的經濟活 動中卻要承認人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消費者應尋求最便宜的商品,生產 者應追求利潤的極大化。在眾多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可以 避免經濟浪費。環境保護的要求對經濟運行的自利原則提出了挑戰。如果人 人不顧對環境產生的后果,只求自身利益,環境問題將無從解決;相反,如 果人人都買綠色產品,拒絕一切加害于環境的消費,環境保護才有希望。
說到這里,我們將發現資本主義經濟所培養起來的道德觀與傳統的道德 觀有相當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有兩點,即承認人有追求自利的權利(但 以不妨礙別人同樣的權利為限)和提倡物質享受。這兩點在傳統道德觀中是 沒有的,甚至加以反對的,然而在促進現代經濟發展中確實起了至關重要的 作用。現在環境問題的出現使這兩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認可甚至鼓勵的道德 觀點都成了問題。幸而人類的良知并沒有混滅,前面談到的綠色商品的出現即為一例。
到過發達國家的人幾乎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即生產中的高效率和消費
中的巨大浪費并存。這種鮮明的反差說到底,與資本主義的道德觀有聯系。 在商品生產競爭的社會里,任何生產中的浪費都不允許存在,因為追逐利潤 的資本家會盡力減少浪費,將它轉變為利潤;同時有同行業的競爭,浪費將 削弱自己的競爭力。這種競爭和淘汰法則逐漸形成一種觀念,即生產中的浪 費是不該發生的。而且這一規則確實為社會帶來富裕和繁榮,因而發展成為 道德規范。但是消費方面,盛行的規則是消費者有權處理他花錢買來的商品, 不論這種處理方式是什么,甚至原封不動地扔掉也屬完全正當,旁人無權干 涉。在美國,中產階級的家庭里無例外地有幾乎從來沒有穿過的衣服、從來 沒有翻過的書、積滿灰塵的小擺設,和昂貴但過了時的首飾。這些東西之所 以被買回家,部分原因是當時的興致所至,也因為莫名其妙的個人占有欲。 其結果就是造成生活中的巨大浪費,然而這種浪費在經濟學中沒有任何統 計。其理論上的原因是:一件生產出來的商品是在出售給消費者的那一瞬間 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而不是消費者將它用掉的時候才實現價值的。所以生產 商品的目的是為了銷售而不是為了消費,這種荒謬的邏輯在市場經濟的社會 里成為天經地義。其另一個后果是廣告和商品包裝上花的錢和耗費的資源越 來越多。它們就是為了銷售而不是為了消費的那一部分。這類浪費日益增加, 其原因正是銷售和消費脫節。
最近我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活動,途經美國和非洲,繞地球一周,坐了12 次飛機。每次飛行都有飲食供應,由于供應的品種和數量不容挑選,大約有 1/ 3 的食品,包括奶油、蛋糕、肉類、餅干、面包都當作垃圾扔掉了。當飛 機飛行在非洲上空時,我想起地面上因百年不遇的旱災而哀鴻遍野,而機艙 內大量食物被扔掉而感觸極深。幾百名乘客中大概我是唯一將剩余食品小心 保存起來的人。其余的乘客,我相信他們不是道德敗壞的人,卻極自然地在 浪費糧食。至于他們如何看我,認為我不講究衛生,是來自窮國慳吝成習, 或是行為怪僻,則不得而知。
綠色商品的興旺發達說明了富國人民的環境道德覺悟在上升。美國不少 城市居民將垃圾分類(正像五六十年代北京居民的垃圾分單雙日傾倒煤灰和 生活垃圾),以便于回收利用。超級市場里設置了各種回收桶(紙張、廢電 池、飲料罐、塑料)而且回收都是義務的。這都說明大家愿意為保護環境出 錢出力。但是這些跡象基本上未能改變生產高效率、生活濫揮霍的巨大矛盾。 美國人均能源消耗為發展中國家的 8 倍至10 倍,其它資源的消耗雖然差距沒 有這么大,也都在幾倍以上。如果全世界的百姓都要提高生活水平,而且以 美國的生活為標本去追求,出不了一兩代人地球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盡。出路 何在?當然不是不讓其他各國的人民追求富裕的生活,我想唯一的辦法是使 生產和生活都保持高效率,杜絕一切可能的浪費。這需要對現有的經濟進行 重大的改造,而且要改變人的道德觀,改變制度設計。正好像200 年以前資 本主義興起過程中對封建制度曾進行的徹底改造一樣。
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生活也做到了高效率,杜絕了資源的浪費,將出現什么結果?
那時人們不以追求時髦為榮,而以節儉為榮。更正確地說,人們以節約 資源的生活方式作為追求目標。節約資源意味著省錢,因為資源的開采要消耗勞動和其它物資。如果節約的是食物,相當于減少對土地的使用,也減少了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總之是省了錢。但如果人們將省下的錢去買其它消 耗資源的產品,則整個地看,無助于資源的節約,只不過從消耗此種資源,
轉移為消耗彼種資源。所以經濟學家想出了全面節約的方法,即對一切資源 開發、使用實行征稅或收費。比如消耗一噸淡水,額外地征收一元錢;開挖 一噸煤征收50 元;捕撈一噸魚征收200 元等等。具體的收款的標準則可由各 種資源需要節約的緊迫程度而定,這種政策看起來似乎有效,可是執行過程 中問題很多。根本的困難是自然資源沒有所有權:淡水是在流動的;煤是在 荒野中開采的;海洋中的魚是國際的。因為沒有明確的所有權,不要說偷偷 摸摸地使用,即使是明目張膽地使用又會有誰去負責地偵查和追索呢?偵查 和追索要花多少代價呢?可見碰到
自然資源的使用問題,經濟手段的作用受到限制。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在 探討借助道德的力量來保護環境。這就需要研究決定道德水平有哪些因素? 什么樣的道德規范需要建立,而且有可能建立?新道德與人權和法律的關系 如何?如何與違反道德的行為作斗爭?傳統文化、教育、科技如何與道德觀 念相互影響?這是一個既困難又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擺在各國社會科學家面 前的新課題。
小結,市場制度不能將損害環境的影響考慮進去,因此不能最有效地利用環境這種資源。市場 制度鼓勵消費,造成了消費的低效率。這方面如不能有所改變,當今的市場制度將受資源的約束而失 敗。改變的前途說到底,在于重整人們的道德觀。
茅于軾 2013-08-23 15:10: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