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29.英國的通貨膨脹(下)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29.英國的通貨膨脹(下)

本文一開始就討論了通貨的定義,接著討論了美國按不同定義的通貨流動量。近幾年信用卡在美國大行其道,總的發行量已超過10億張(人均4張),在商店購物可憑信用卡付款,信用卡代替了貨幣的作用。于是有人問,信用卡是不是也算通貨的一種?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作如下的探討:如果信用卡算作通貨,其通貨量應如何計算?總不能說一張信用卡相當于1塊美元或10塊美元。可見信用卡本身并不是通貨,它的支付能力才是通貨。如果我持有的信用卡有500美元的存款作后盾,那末我這張信用卡就相當于500美元的通貨。事實上美國開辦信用卡的公司還允許持卡人善意透支。如果透支限額是1000美元,那未我這張卡相當于1500美元的通貨。所以信用卡本身不是通貨,它允許動用的錢數才是通貨。從信用卡和通貨的關系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貨幣本是一張紙,它之所以有購買力是因為這張紙表明了持有人的支付能力。信用卡則表明了持卡人有一定量的貨幣儲備,是貨幣的代表,或是支付能力代表的代表。

信用卡或各種銀行卡與鈔票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是記名的,后者則不記名。前者除持卡人外,其他人不能使用;后者則任何持有此貨幣的人都能使用,顯然前者比較安全。現在美國有人開始研究電子貨幣,它把個人的生理特征,如指紋、嗓音、眼底微血管的形狀和該人持有的銀行存款相聯系,將來人不必用鈔票,也不必開支票或出示信用卡,只要按一下手印,就可買東西,將自己銀行里的存款轉到商店戶下。此時不但節省了鈔票的磨耗,點數鈔票的人工,而且不可能再有偽鈔,也不必為了防止鈔票被偷盜而設置保險柜、運鈔車。無形的信號取代了人類用了幾千年的貨幣。那時你出門旅行永遠不會忘了帶現金、支票簿或信用卡,你的銀行永遠是“隨身攜帶”的。電子貨幣的出現將引起一系列理論問題和制度問題。例如什么條件下會出現通貨膨脹?會不會發生貨幣供應不足?如何建立全球化的貨幣交換系統?如何從制度上進行監督防止舞弊和破壞?

50年代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在1974年以及1979年到1981年,曾達到過兩位數字(最高也沒有超過14%),其余年份均低于10%;1983年以來很少超過5%。就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而言,物價水平上漲并不明顯。原因之一是超級市場里商品的價格幾乎每周都在變化,非漲即落。所以一年內總水平上升5%就很難覺察。但有幾件事會提醒大家物價水平的變化。一是每年租房要簽一次租約,房租漲落雖然并不代表全面物價水平的變化,但多少與此有關,而且其心理影響是直接的。其次是當地各種公共事業的收費標準的調整,如公用電話、公共汽車,電費。還有就是全國性的郵資調整,近年來平均每兩三年要調一次,每次幅度大約為10%。

確切的物價變化,美國商務部每月都要發布。他們采用三個指標,一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二是生產者物價指數(過去稱批發物價指數),三是國民生產總值折減系數。每種系數統計的內容有所不同,例如國民主產總值折減系數包括了政府投資品的價格變化,如國防工業產品,這在前兩項指數中是不包括的。用得最經常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它包括衣、食、住、行、醫,及其它一切日常開銷的價格。通過對全美國85個地區2.5萬戶租戶及2萬戶自備住房戶以及3.2萬家企事業單位作的價格調查,再以每種商品在總銷售額中所占比例為權數,加權平均計算出來。從經濟理論來看,不存在一個絕

對準確的物價指數,因為嚴格他講,不同時期的物價水準不具有可比性,或者說,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以用來度量物價變化。正好像在宇宙空間中不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坐標,用它可以測量出物體的絕對位移。每年都有大量新產品問世,對于這些產品,找不到它們去年的價格,當然也無從比較這一年來的價格變化。即使同一種產品,質量在提高,因此價格就沒有可比性。再有是人們在每種商品上的消費比例在變化,例如美國家庭開銷中用于食物的部分20世紀以來不斷在下降,而用于旅游的部分近年來有明顯的上升,這使得計算平均物價中的權數發生變化。所以物價指數只能給人一個大概的印象。

發生通貨膨脹時,鈔票的購買力在降低。如果通貨膨脹率是10%,則鈔票在年底的購買力比在年初時降低10%。在這一年中鈔票(包括活期存款)不是在此人的口袋中就是在那人的口袋中。損失的10%的購買力就是由這一年中在口袋里保存了鈔票的人分担。為了避免損失,每人都傾向于盡可能少地保存現款;一旦收到一筆現款立刻將它用來買東西,或者存入定期存款。因為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至少會相等于通貨膨脹率。上述的傾向會使貨幣的周轉加速。當通脹率為5%左右時這種傾向還不明顯,但通脹率超過10%時周轉速度加快是明顯的。前文曾提到,美國每一元的貨幣平均一年要周轉6.7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物價在一個月之內即上漲3倍,貨幣在一個月之內就易手3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匈牙利曾發生每月漲價200倍,貨幣每天周轉4次的超級通貨膨脹。那時人們做買賣都用跑步的速度。解放前國民黨統治區下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也達到驚人的程度。買東西要用麻袋裝鈔票;剛印好的面值2元的郵票還未投入使用就加印上“哲作100元”;最后物價都以億為計算單位。由于當時的法市貶值太快,美鈔和銀元開始流通。人們愿意保存市值穩定的美鈔和銀元,而將法市盡快花掉。所以市面上一旦出現美鈔銀元就被人保存起來,而大量流通的仍是那種飛速貶值的法幣。這種現象稱為劣市驅逐良幣。

持有貨幣的人損失了購買力,那么這部分損失的購買力為誰所占有了呢?因為財富不會自動消失,正像它不能無中生有一樣。在通貨膨脹過程中,人的貨幣利益關系受到廣泛的影響。例如在借債當時未估計到通脹的話,債務人將因借債而受益,債權人則受損。但有一點是任何人逃脫不掉的,即每一名通貨的持有者受到購買力的損失,這部分損失是被發行貨幣并有權將它推入市場的人或單位所攫取。一般來講這就是政府或由它控制的中央銀行。在美國也不例外,聯邦政府發行債券,由聯邦儲備銀行出錢買進,這筆錢就成了政府額外的購買力,其實是從每一個口袋里存鈔票及銀行里有存款的老百姓那里強行剝奪來的。這是不需要經過議會通過增稅法律就可斂財的捷徑。

美元至今仍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計價單位。石油、糧食、煤炭、黃金的市價仍以美元為單位。國際貿易中的支付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幾乎全都用美元,近幾年來日元和馬克的比例在上升,但美元仍占優勢。國際投資和債務關系中,美元更占著主要份額。別的國家(公私企業)向美國投資,買美國債券,或在美國銀行存錢,等于是借錢給美國。目前美國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凈債務國。但這些債務絕大部分以美元計算。美國如果打算歸還債務,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出口美國貨給債權國,以貨折成美元抵債;二是印一批美鈔出口還債。當然,后一種情況下債權國仍會拿美鈔到美國來買東西。但至少美國不可能還不起債,而且通過通貨膨脹可以名正言順地賴掉一部分債。不像別的國家借了以美元計價的債務,還債的唯一方法是出口貨物換成美元。如果找不到買主不能出口就無法還債。所以美國由于美元在國際財務關系中的主導地位而占有很大的便宜。

但是美國很少有可能用濫發貨幣的辦法來處理他的債務。果真這樣的話,美元將立刻喪失其國際貨幣的地位。一種貨幣要有資格成為國際貨幣,要為各國的買方和賣方所接受,首要的一條是市值穩定。濫發貨幣還將造成國內經濟的混亂。因為貨幣是用來度量商品價值的尺度,在通貨膨脹時貨幣的此種重要職能部分地喪失掉了。投資、儲蓄、保險、期貨交易等都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當未來事物的不確定性普遍泛濫時,人變得只顧目前,對將來的影響和后果采取漠然的態度。這將導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存在,依靠法律、道德和市場。惡性通貨膨脹將有力地削弱道德和市場,它是使社會關系變得脆弱的一個因素,我們怎能不對它嚴加防范呢!

小結:通過想象中(實際上是可行的)電子貨幣,對通貨的性質作進一步的探討。物價指數只能給出一個物價水平變化的大致印象,它缺乏嚴格的理論支持。通脹會加速貨幣周轉,因它使持市人受損,明顯的通脹會削弱道德約束。美元被用作國際債務計算單位,使美國具有特殊的有利地位。


茅于軾 2013-08-23 15:27:08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28.美國的通貨膨脹(中)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30.現在如何與將來做交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