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8)——抗戰初期的敵后作戰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7月2日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中共領導的紅軍于當年8月底接受國民政府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八路軍所轄三個師改稱國軍第18集團軍,朱德出任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1937年8月下旬,八路軍主力東渡黃河,挺進華北抗日前線,在日軍主要進攻方向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鉗制消耗日軍,配合國軍作戰。

1937年9月中旬,日軍占領大同后,企圖分兩路突破雁門關、平型關防線,進逼太原。在獲知日軍戰略意圖后,八路軍總部即令林彪、聶榮臻率115師主力利用平型關險要地形,從側背打擊進犯日軍。9月23日,115師一部伸向靈丘方向,牽制、打擊日軍增援部隊,其主力則于24日在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設伏。9月25日,日軍板垣師團第21旅一部進入八路軍伏擊圈,遭到八路軍突襲,雙方激戰一日,日軍被殲1000余人,損失車輛、戰馬數百,另有大批槍支和軍用物品被繳獲,這便是平型關大捷。

對于平型關大捷,大陸和臺灣的態度截然不同。大陸方面自然是認為此戰為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大勝利,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支援了平漢線和同蒲線上國軍的作戰。臺灣方面則對此不屑一顧,認為這只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偷襲罷了,將其稱為“大捷”顯然是在向豬肉里注水。

10月4日,中共人民抗日軍政部在其編纂的《幾個問題的解答》中交代了共產黨的抗日立場:紅軍的名義雖然改變,那是為了全國抗日的統一指揮,雖然在名義上是改變了,但實際上還是照紅軍一樣的辦法……,通俗的說,外面雖是白的,內面還是紅的。我們改了名義,要他們發給我們軍需糧餉,我們處處占著便宜,絲毫不會變成國民黨的軍隊。此外,在八路軍開赴晉北時,毛澤東曾對其部下說:中日戰爭為本黨發展之絕好機會,我們的決策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

平型關大捷后,八路軍繼續在敵后開展游擊戰,至1937年11月上旬,與日軍作戰百余次,殲敵逾萬,破壞了日軍的交通線和機場,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的國軍的正面作戰。11月7日,八路軍建立晉察冀軍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另一方面,1937年10月忻口戰役結束后,八路軍120師進入晉西北地區,創立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日軍分路進攻晉西北根據地,八路軍集中主力反擊,經一個多月的戰斗打破了日軍的圍攻,收復失地,鞏固了晉西北根據地。同年8月,120師派軍向綏遠挺進,與當地蒙漢抗日游擊隊相配合,開辟了大青山根據地,后來發展成為晉綏根據地。1937年11月,八路軍129師挺進晉東南地區,創立太行、太岳根據地,隨后挫敗日軍對晉東南地區的大規模圍攻,建立晉冀豫軍區,奠定了晉冀豫根據地的基礎。從1937年12月起,129師先后派出挺進支隊、東進縱隊及兩個主力團進入冀南,建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

1937年底,日軍大舉進攻山東,中共也于此間在山東發展敵后武裝。從1938年1月到5月,中共在山東開辟了十幾個抗日游擊根據地,武裝力量達四萬余人。同年6、7月間,115師和129師在冀魯邊區建立根據地。9月,115師又建立冀魯邊區軍區委員會,并將此地區的各種武裝力量合編成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開辟了平原游擊根據地。 12月,中共中央決定改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為山東分局,同時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至此,山東抗日根據地已初具規模,所屬范圍包括山東省大部地區和江蘇、安徽、河南三省邊界的部分地區。

新四軍方面,成立之初其軍部設于漢口,1938年1月遷至南昌,隨即指揮各部進入長江南北的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1938年4月間,新四軍各支隊分別進入皖南歙縣地區、皖西霍山地區以及蘇南,蘇南新四軍在多次襲擊日軍得手后,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1938年7月,新四軍在皖南前線配合國軍打擊日偽,但多以騷擾小股日軍為主,且大多是打打跑跑,只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無力阻止大片國土的淪喪。此外,江北新四軍于1938年5月間在巢縣東南蔣家河口伏擊日軍,取得首勝;6月又在安合公路兩側進行了數十次伏擊戰,牽制了日軍的西進;7月,新四軍襲擊無為城東的運漕,殲敵數百。9月,新四軍在桐城以南的棋盤嶺襲擊日軍車隊得手,10月又攻克無為、廬江兩座縣城,逐步開辟了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

從抗戰爆發到廣州、武漢失陷,八路軍在抗戰初期創建了晉察冀、晉西北、晉冀豫、冀南和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在華北廣大地區開辟了敵后戰場。新四軍則創建了蘇南、皖南、皖中和豫東等抗日根據地。

因為中共參戰的基本策略主要是擴張自己的勢力,培養實力,所以自然是要對各地國軍和民間抗日力量進行打擊、分化和吸收。事實上,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名為合作,實則矛盾摩擦不斷,在八路軍和國軍控制區的交界地帶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后來甚至發生了影響巨大的事變,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會介紹到。

此外,抗戰期間,在中國東北還活躍著一支游擊力量,那便是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這是活動在南滿、北滿和吉東三個區域內的敵后武裝。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抗聯抓住一切時機襲擊敵人,擴大基地,發展抗日隊伍。活動于遼寧省東部和吉林省南部的抗聯第1路軍,在楊靖宇的率領下,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聯合一切抗日武裝和各階層抗日力量,共同抗日,并爭取大批偽軍嘩變反正。同時,他們還主動向敵人后方出擊,在南滿鐵路沿線兩側,與日偽軍進行大小戰斗幾十次,攻克十幾座城鎮,初步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活動于吉林省東北部和黑龍江省東部的抗聯第3至第11軍,也取得了一系列戰斗的勝利,斃傷日偽軍數千人。

1937年冬,日本關東軍偕偽軍采取逐步壓縮包圍的戰術,對抗聯進行大規模的討伐。為突破日軍的重重包圍,抗聯第1路軍分編出3個師,由楊靖宇率領第3師,與其他兩個師分路西征,魏拯民率領留在根據地的部隊。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魏拯民機動靈活的與敵周旋,尋機殲敵,堅持了抗日陣地。12月,魏拯民在赴濛江途中,殲敵100多人,后與留在濛江、金川一帶的1個師會合,牽制日軍主力,以策應楊靖宇部西征。西征的第3師受敵重兵阻擊,不久被迫回到集安。1938年3月,楊靖宇率部500多人,奇襲通集鐵路老嶺工事場,斃傷俘日偽軍100 余人,繳獲一批物資。同年7月,楊靖宇又率領1000多人,在摩天嶺伏擊敵人,兩次擊潰偽滿軍精銳部隊兩個團,斃俘敵千余人。10月以后,楊靖宇在臨江岔溝,突破日寇2萬重兵的包圍,率部轉移到深山老林堅持斗爭。

為粉碎日偽軍的圍殲計劃,統一對活動在吉林省東部地區的抗聯部隊的領導,1938年1月,抗聯第2路軍在饒河正式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兼政治委員,趙尚志任副總指揮,下轄4個軍及姚振山之東北義勇軍和王蔭武之救世軍等部。同年2月初,日偽軍連續進攻第2路軍設在各地的密營。3月18日,日偽軍騎兵約400人,進攻第5營地。為跳出敵人的合圍圈,并爭取與南滿的第1路軍和華北的八路軍溝通,周保中率總指揮部、第7軍及2個軍的留守部隊留在寶清、饒河、富錦、密山等地堅持斗爭,主力部隊突出敵人包圍,分東西兩路從寶清、牡丹江地區向五常、舒蘭西征,攻克葦河縣樓山鎮,奇襲珠河縣元寶鎮“集團部落”取得勝利。8月初,日偽軍由哈爾濱、長春等地空運1000余人到珠河地區,圍堵西征部隊。西征軍與敵苦戰,遭受嚴重損失。進入五常的第4軍,在敵人連續進攻下,處境愈加困難,軍長李延祿、副軍長王光宇犧牲,余部被迫返回原地堅持斗爭。第5軍第1 師和婦女團在東返途中,于黑龍江林口烏斯渾河邊,遭到日偽軍襲擊,婦女團政治委員冷云等8名女戰士被圍,在彈盡糧絕后,寧死不降,毅然投進烏斯渾河英勇犧牲,這就是“八女投江”。第2路軍原地堅持斗爭的部隊,在日軍6000人的討伐和圍攻下,于1939年4月初向外轉移,先后進行數十次戰斗,斃傷日偽軍2000余人,其中第7軍在饒河縣西風嘴子伏擊戰中擊斃日軍少將田野武雄。

堅持在北滿地區進行抗日游擊戰爭的抗聯4個軍,數次與日偽軍交戰,雖取得很大戰果,但自身也遭受嚴重損失。1938 年夏,除一個軍主力留原地堅持斗爭外,其余各部遠征抵達日偽統治薄弱的海倫、德都地區,開辟新的游擊區,依托小興安嶺開展黑嫩平原的抗日游擊戰爭,隊伍不斷壯大,發展到共有總兵力1.5萬余人。1939年5月,4個軍合編為抗聯第3 路軍,張壽篯任總指揮,馮仲云任政治委員。該路軍先后開辟了朝陽山、阿榮旗、甘南等游擊區,取得一些對日偽作戰的勝利,殲敵數百人。

東北抗聯的斗爭,有力的打擊和牽制了日偽軍,推動了東北地區抗日斗爭的發展,配合了全國的抗戰。


三鑒齋 2010-07-20 15:01:44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7)——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9)——桂南會戰、南昌會戰和隨棗會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