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之殤:明清鼎革,朝鮮日本眼里的天朝覆滅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1644 年滿清入主中原,代替明朝成為了中國新王朝的統治者,這一事件被稱為明清鼎革。明清鼎革是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變革,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更是宣告了東亞秩序面對中心易主的挑戰。“蠻夷”入主不僅顛覆了傳統的華夷觀念,還對深受華夷觀念影響的周邊各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清軍入關前夕形勢

朝鮮和日本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國,對這一事件尤為關注。李氏朝鮮自建國以來,就一直對明朝奉行事大主義的外交政策,奉明朝為上國,接受明朝的保護。在明清鼎革之際,朝鮮雖然迫于后金的軍事壓力,實行了“兩端外交”的政策,但卻并沒有放棄對明朝的尊奉,堅守以明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即使在朝鮮成為清朝的屬國之后,也沒有忘記明朝的壬辰之恩,在國內還醞釀著“反清復明”、“遵明排清”的北伐計劃。

朝鮮世宗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若即若離地游離于東亞秩序的邊緣。萬歷皇帝時期,日本又發動了侵略朝鮮的壬辰倭亂,挑戰以明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使中日關系惡化。當中國發生明清鼎革之時,日本雖處于華夷秩序之外,卻尤為關注中國的政局變化。

然而,日本的反應和朝鮮有所不同。在明清鼎革之時,日本雖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但更多地是利用明朝遺臣的赴日乞師以及日本儒學者的詮釋,致力于構建以日本為中心的“華夷秩序”。

萬歷朝鮮戰爭

明清鼎革這場巨變對東亞來說不僅是一場王朝更迭,更是對傳統華夷觀念的顛覆。在這場巨變之中作為傳統華夷秩序的中心,明王朝走向了衰落,生活在東北邊疆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卻日益興盛,最終徹底擊敗了明朝,入主中原,使傳統的“華上夷下”秩序發生了變化。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更是影響了奉明王朝為中心的東亞相鄰各國的文化態度。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在打敗蒙古后重新確立了傳統的華夷秩序。這一舉動,受到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周邊各國的注目,鼎盛時期甚至達到了“萬邦來朝”的盛況。繼明朝之后建立的清朝成為中國大陸新王朝的統治者,然而清朝并不是漢人所建立的國家,這顛覆了傳統的華夷觀念,因此清朝的統治,自然遭到了漢人的非議。

堅持華夷之辨的儒家

首先,明清鼎革在朝鮮看來并不是簡單地宗主國交替,而是對父兄之國的背叛,是對文明禮治的踐踏,是對朝鮮“小中華”自尊心的傷害。女真的崛起卻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傳統的華夷秩序發生了變化。這使朝鮮君臣經歷了極其煎熬的內心磨難,不僅存有對明朝的羞愧之情,還為本國“小中華”意識的受損而痛惜不已。

因此在面對清軍的進攻之時,朝鮮國內雖然掀起了主和派和斥和派之間的爭論,但不管是哪一派都是儒學的信奉者,都只是在面臨國家危難時不得已的選擇。這種信奉即使在臣服于清朝之后也依然存在,不僅在明亡之后舉行祭祀活動紀念明朝,還曾計劃出兵北伐,恢復以明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

朝鮮紀念明朝的大報壇

其次,明清鼎革對日本來說,并沒有如朝鮮一般的強烈反應,表現出了較為現實的一面。日本通過往返于長崎的唐船和荷蘭船只了解中國東南沿海的情況,還利用薩摩藩與琉球、對馬藩與朝鮮的關系了解中國政局的這一變化。并將搜集到的中國情報編輯為冊,命名為《華夷變態》,即“華變于夷之態,夷變于華之態”。

這一時期,日本并非僅僅是觀望者,他曾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并曾計劃出兵援助南明政府。然而,日本并沒有像朝鮮一樣真正計劃出兵北伐,而是在明朝滅亡之后便催生出了以自國為中心的意識,這一意識在日本儒學者的渲染之下更為強烈,最終明朝遺臣的赴日乞師,終使日本在主觀上擺脫了夷狄的身份,試圖構建所謂的以日本為中心的“華夷秩序”。這也是明清鼎革帶來的意想不到的結果吧!

綜合 2022-01-09 11:20:33

[新一篇] 中原戰國才子的幫助改造

[舊一篇] 丘比特之箭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