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研究性活動課內容的構建與實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活動課是指在學科類課程之外,通過一定的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學生為主體,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及非學科性為主要特點的各種活動內容的課程。所謂研究性活動課,是指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活動課程,它主要是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它要求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問題和探究的手段,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到得出結論,均由學生來做,因而具有自主創新性;它一般要通過調查、實驗、小課題研究、專題討論、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學習,因而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
   研究性活動課的培養目標
  研究性活動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活動課,因此不應該將知識目標的培養放在首位,而應重點強調能力目標,應著重培養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的創造能力,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培養他們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但這并不是說研究性活動課不需要知識,而更強調知識的綜合性、過程性和應用性,這與必修課是有明顯區別的。
  具體而言,研究性活動課的培養目標有以下幾點:
   1.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性活動的實施常常需要學生圍繞某一問題,廣泛搜集資料、分析資料、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科學結論,在這種探究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2.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活動課的實施往往需要圍繞科學主題進行,其中問題的選擇、資料的搜集、假說的形成與驗證等,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活動課中,師生、生生、師生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通過對話與交流,開展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4.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研究性活動的構成要素,因而在研究性活動課的實施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另外,研究性活動還有助于情感目標的發展。諸如學習興趣、探求知識的欲望;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意志;標新立異、敢冒風險;獨立思考、勇于批判,以及合作精神等等。
   研究性活動課的內容設置原則
  研究性活動課在生物教育總目標的指導下,通過各類活動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擴大學生知識面、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研究性活動課應該與學科課程在內容上、形式上、目標上互相補充、有機滲透,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新知識既可以系統地學“深”,又可以聯系實際地學“活”。
  為了更好地根據研究性活動課特點開展活動,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研究性活動課與學科課程內容互補原則
  學科課程的載體——教材,雖根據各學科知識和邏輯順序而確定,在一定時期內其內容具有相對穩定性,但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知識,尤其是應用領域里的知識日新月異,利用研究性活動課開放靈活的特點,可幫助學生及時地了解這些學科的新知識。同時,一些應用性、分類性、綜合性活動的開展,可使學科知識內容得以補充,學科知識與活動課程互相補充、互相滲透,有助于完整知識結構的形成。
   2.全面發展與個性培養相統一原則
  活動課內容構建要面向絕大多數學生,立足于全面素質提高,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活動課自主性特點,給學生自行發揮的機會,以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特長生脫穎而出。
   3.規定性與創造性相結合的原則
  研究性活動課應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實踐。內容不能僅僅是學科內容的再現,也不能完全脫離學科課程,要在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上做文章,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設計和組織活動。當然,限于學生各方面條件,教師又必須對活動作必要的指導和規劃,對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給出一定的限制。
   4.實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則
  物理、化學、生物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滲透于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研究性活動課應該充分利用學科課程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內在聯系,在學中用,在用中學,學會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現象,用學科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有關難題。研究性活動課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當地的生活環境、學校的教學條件及家庭的生活條件等,不能別人搞什么,你也搞什么,應重視實效性和可行性。
   5.趣味性和多樣性原則
  研究性活動課應充分利用活動課的特點,開展一些趣味性活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同時,研究性活動課也不可拘泥于一種形式,要經常給學生以新鮮感。
   6.自主性和主導性原則
  研究性活動課的主體是學生,活動氣氛活躍,學生樂于發表觀點和見解。教師應側重于促進學生能力的發揮,精心策劃、創造條件。活動過程中和組織指導活動后,教師要適時給予恰當的評價、鼓勵,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和旺盛的熱情。
   研究性活動課的內容設置和實踐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學生普遍的特性,但另一個現象也確實存在:學生之間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這就需要在活動課上也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既要使研究性活動課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在內容上設立一定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科學素養的熏陶。我根據高中學生心理、生理、年齡特征、知識水平以及必修課教材具體內容,注意橫向聯系,各設層次,建立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逐級遞增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性活動課內容框架:模仿性研究活動、程序性研究活動、創造性研究活動。
   1.模仿性研究活動
  時間安排:高一上學期
  內容:主要是在選擇高中階段理、化、生三科實驗技能的基礎上,精選出在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一些實驗技能,我所采取的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模仿性研究活動內容設置
內容舉例             教學形式1.游標卡尺的使用和讀數 2.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3.彈簧秤的使用和讀數  4.安培表的使用和讀數    教師演示示范,學生模仿操作,5.分液漏斗的使用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操作6.萬用表的使用       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形成7.試紙的使用        良好的操作技能.8.打點計時器的安裝與使用9.顯微鏡的使用     10.天平的使用      內容舉例             教學目標1.游標卡尺的使用和讀數 2.螺旋測微器的使用和讀數3.彈簧秤的使用和讀數  4.安培表的使用和讀數     使學生的操作程序化、5.分液漏斗的使用       熟練化、自動化6.萬用表的使用7.試紙的使用8.打點計時器的安裝與使用9.顯微鏡的使用10.天平的使用
  
  形式: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模仿,在學生操作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進行糾正,然后讓學生反復演練達到熟練程度。形式是教師集中演示,然后個別輔導。
  評價: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操作之后,到學期結束的時候都要進行評價,主要形式是讓學生對某個儀器進行規范性的操作,然后根據學生的操作情況評分,在考查時要求學生說出這樣操作的原因。如果學生操作錯誤,讓其指出這樣操作所造成的不利后果。這種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素質考核,作為學生的一項素質指標。
   2.程序性研究活動
  時間安排:高一下學期至高二上學期
  內容:指定與自選小實驗研究相結合。指定小實驗主要是根據高中階段理、化、生三科的學生實驗、演示實驗引申的探索性實驗研究,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自選小實驗是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體會所圈定的實驗課題,此時教師應作好學生選題的具體指導,以便選出具有創造性、實用性的小實驗課題。為創造性研究打下基礎。
  形式:單獨完成與教師輔導相結合。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一般性課題研究的程序性思維,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地記錄數據、實驗結果、結果分析等基本功。同時指導學生體驗生活,根據新穎性、可行性、實用性原則選擇課題。
  評價:學期結束上交一篇小論文,然后小組交流討論,根據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過程的組織、實驗結果的分析討論等方面對學生的小論文進行多方面的評價,主要側重于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面。評價結果同樣也記入學生素質考核。
   表2:程序性研究活動內容設置
   內容舉例           教學形式1.生長素的發現實驗2.如何判斷活細胞與死細胞?3.唾液淀粉酶的專一性、高效性實驗 運用多種教學謀體,模擬4.共軛法測定透鏡焦距       科學研究過程,讓學生體5.測定電阻率           會知識形成的過程.并要6.即時速度與加速度的測定     求學生根據實驗撰寫實7.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報告.8.橙汁中VitC含量的測定9.自選課題內容舉例                   教學目標1. 生長素的發現實驗         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2.如何判斷活細胞與死細胞?      方法的訓練; 一定的實3.唾液淀粉酶的專一性、高效性實驗 驗設計能力;對比實驗、4.共軛法測定透鏡焦距       重復實驗的實驗要求; 實5.測定電阻率           驗結果的記錄及數據處理6.即時速度與加速度的測定     驗能力;掌握進行科學論文7.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撰寫的一般格式和要求.8.橙汁中VitC含量的測定9.自選課題
  
   3.創造性研究活動
  時間安排:高二下學期到高三上學期
  內容:自選課題。具體內容如表3所示。
  形式:教師根據三性原則(創造性、實用性、新穎性)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選題,然后以課題為中心,2—3個同學為一課題組,讓學生獨立提出課題實施方案。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個別指導。
  表3:創造性研究活動內容設置
內容舉例                 教學形式1.關于白化病的調查         以課題為紐帶組織活動:2.書本中菌落情況的研究       課題分析、實驗方案設計、3.革履蟲培養條件的研究與發現    結果預測、實驗記錄、結果4. 關于光線影響薄頭繭形成的發現   分析、查閱科技文獻資料、5.龍巖素心蘭的組織培養       撰寫科學論文、科技展示、6.充氧對變態牛蛙成活率的影響    論文答辯、成果展示等.7.關于濕度與黃斑繭形成的相關性研究
     內容舉例            教學目標
1.關于白化病的調查2.書本中菌落情況的研究       培養學生查閱資料、 3.革履蟲培養條件的研究與發現    檢索的能力、實驗設 4.關于光線影響薄頭繭形成的發現   計的能力、對實驗結 5.龍巖素心蘭的組織培養       果的篩選、分析能力、6.充氧對變態牛蛙成活率的影響    科學論文的撰寫能力、7.關于濕度與黃斑繭形成的相關性研究 口頭表達能力.
  
  評價:學生的自選課題實驗結束之后,要求學生根據實驗提出、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實驗分析、結論與討論等五個步驟把整個研究寫成論文。論文經反復修改認為滿意后,學校組織課題評審組,組織學生課題研究論壇,通過論文答辯、科技展示等形式,對每個課題組的課題進行鑒定,根據課題的科學性、實用性、新穎性對其進行評價,給優秀者以獎勵。
   4.實施研究性活動課應注意的問題
  4.1活動課的內容最主要的是科學性、可操作性、實效性。 而這三個層次的研究性活動課內容;雖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更是層層推進,不斷提高,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且內容可相互滲透,可因學校具體條件和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重新進行優化組合,形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實用性的具有本校特點的內容設置框架。
  4.2活動課要有考核。每個層次的活動都要有一定的考核體系, 這不僅是對前一階段工作的總結,也是對學生前一階段學生活動的評價,對以后的教學工作大有裨益。評價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因校因地而異。考核結果可與學校評三好生掛鉤,以增強學生參加活動課的積極性。
  4.3 《學會生存》一書說到: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 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其正式職能外, 教師將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在活動過程中應該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能對學生包辦代替,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4.4活動課中要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培養創造力的基礎。 只有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探求知識的欲望才能得以充分調動和滿足,才能發現新問題,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創造力。這就需要在活動課上創造寬松的環境和活躍的學術氣氛:要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問題,樹立“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求是精神。
   研究性活動課的實踐成效
  1.發現并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1996年以來我校學生在歷年的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評比、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與科學討論會競賽中獲市級以上獎勵達13余人次,學生科技論文有多篇發表。
  2.增強了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每學期學生撰寫的科技小論文多達20余篇,提高了學生的論文撰寫水平。
  3.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理、化、生的各類學科競賽中成績顯著,獲獎人數逐年增多:95、96、97、98、99學年獲得省級以上獎人數分別為10、50、67、79、87;學生會考成績逐年上升,會考合格率逐年提高,今年所有學科均消滅E等;高考成績也有顯著提高, 連續兩年出現高考第一名,其中周曦同學的一篇科技論文在市級獲獎,他在去年的高考中獲得了浙江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教學與管理太原14~17G3中小學教育曹冬林20012001曹冬林,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 作者:教學與管理太原14~17G3中小學教育曹冬林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49:31

[新一篇] 中學生英語書面表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舊一篇] 中學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初步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