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個性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個性特征之一:語文素質教育是一種立足實踐的養成型教育
  中國語文課是一門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的工具課。其中素質屬于較知識、能力更深層次的東西,加強素質教育,強調立足實踐,在實踐中養成素質,僅僅是表層知識的灌輸和簡單的技能培養,都是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的。可是檢查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發現在語文教學中嚴重地忽視實踐活動,比較普遍地存在“一塊黑板一支筆,一張嘴巴講到底”的傾向。當然,在一般的語文教學中也有作文、作業等練習,但這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語文實踐。語文實踐一個重要的基本點是通過實踐培養語文能力與提高整體素質。怎樣讓語文教學很好地立足于實踐呢?廣大語文教師有許多好的創造。例如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在閱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閱讀實踐貫串教學過程:“文章要由學生自己讀懂,疑問要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要由學生自己分析解決,知識要由學生自己發現獲取,規律要由學生自己去概括掌握。”再如作文的“觀察—分析—表達”三級訓練作文教學模式。這種立足于實踐的教學,不但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與作文的能力,也能促進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素質。
  個性特征二:重在培養學生“質疑求答”的創新精神
  恩格斯曾指出:“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索、創造。”創造不僅是一切知識和技能所開出的鮮艷花朵,而且是一切“教”與“學”所結出的最終果實,通過創造導致學生最終將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生產力,產生社會效益,這正是素質教育的目的的所在。語文作為一門中學基礎教育學科,借助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可以同時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開發學生創造力,造就他們的創造精神、創造品格,這正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靈魂。烏克蘭科學院院士格涅堅科指出:“如果我們想下一代超過我們,我們就應該改造我們的教育,要改得不是灌輸知識,而是使得學會思考。”通過語文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要以“質疑求答”貫串整個教學活動。“質疑求答”是指通過思維提出認識世界中存在的問題,在辯證分析中認識問題的實質及其內在聯系,并以創造性的方法或成果解決問題。“質疑求答”的過程,就是創造教育的實現過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質疑求答”主要有兩種方式:①問題教學法。教師用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②自然引導教學法。教師不是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現成結論,而是引導學生去揭露矛盾,想方設法和學生一道去探索未知的東西。
  個性特征三: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把教學的注意力只放在閱讀上,而且這種閱讀僅僅是簡單地接受課本與老師傳授的知識。實際上,語文教學是包括“聽、說、讀、寫”的各個層面知識的教學,是素質形成和提高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一種外在表現,離開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根本就談不上語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這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包括:①發展學生“說”的能力。學生“說”,不能只是理解為在課堂上簡單地回答問題,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說”,是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技能訓練;②發展學生“寫”的能力。從素質教育去認識“寫”,它實際上是一種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新方式,對于中學生的“寫”,最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③發展學生“讀”的能力。從素質教育來看,“讀”不僅是得到一種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一種好的“讀”的習慣——這先是要會消化與簡化所讀的文章、書籍,其后是能序化和網絡化“讀”所獲得的知識,最后是要能在閱讀的基礎上深化所學習的知識、創造出新的成果;④發展學生“聽”的能力。素質教育的“聽”是指學生能主動地以良好的態度與習慣,通過科學有效的“聽”獲得信息,并能快速總結或評價所聽到的內容。
  個性特征四:強調以發現性學習造就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
  教學本身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但以往的中學語文教學只注重“教”,忽視“學”,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造就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培養的實則是一種帶根本性的素質,它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即使是“學”,也只是一種接受性學習,學生通過教者的傳授,不需要自己任何的獨立發現,而將別人的知識與經驗變成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學生只不過將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加以內化和組織,以便在必要時給予利用,這種學習是被動的,帶來的效益是很有限的。與這種接受性學習相對的是發現性學習,它以基本教材為內容,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自覺加強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進行決策的能力,這種學習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學會了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帶來的效益是無限的。發現性學習的根本是造就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它要求淡化教的意識,強化學的意識,把教學重點放在教學生會學上,樹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求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學習上的獨立人格,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地學習。
  個性特征五:要在教學中全方位有機地滲透成才教育
  從中等教育的角度來看,中學生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語文素質教育要以“心”為目的、“道”為根本、“文”為基礎,進行一點一滴、長期不懈的努力,促進學生全面成才。“心”即心理素質。傳統的語文教學不重視心理素質的提高,而“自信”、“不怕失敗”、“鍥而不舍”、“樂此不疲”,都是創新必要的情感體驗和意志品質,開發與培養這些情感、意志、興趣等良好心理素質,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道”即思想素質。“文道合一”“傳道授業解惑并重”,這本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好傳統,但過去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認真的有效的思想教育。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強調“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牢牢把握這個根本。“文”即文化素質。傳統的語文教學只是一種單一的知識與技能教育,而忽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大語文教學觀”,強調的就是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文化素質教育。
  總之,語文素質教育著眼于通過實踐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與創新能力,著眼于造就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著眼于提高學生思想水平、豐富文化素養、鍛煉心理意志,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按語文素質教育的個性特征,將素質教育的思想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我們就將能收獲語文素質教育的豐碩之果!
《湖北教育》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赤符20012001 作者:《湖北教育》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劉赤符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49:36

[新一篇]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初探

[舊一篇] 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的誤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