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語文課的感染力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當前,不少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語文課堂教學走出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路子,開辟出一片綠洲,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對此,有的語文老師提出了疑問: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讓學生學習母語,領會祖國語言豐富的內涵,進而掌握運用它的。如果將語言符號轉化成畫面圖像,那么,學習語言豈不成了一句空話?況且圖像畫面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比不上語言符號可以提供想象的空間。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是這樣描寫林黛玉的外貌的:“兩彎似蹙非蹙juàn@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林黛玉究竟長得什么模樣,誰也沒有見過。一百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百個林黛玉;同一個讀者,反復品味揣摩這段文字,心中的林黛玉也會有所變化。這正是語言富有魅力的體現。如果播放電視連續劇,讓演員的形象來代替語言的描述,那就大為遜色了。
  從這里我想到了語文課的感染力。缺乏感染力的語文課是沒有生命力的。語文課的感染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精神內涵,二是語文老師面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迷人的個性色彩。這兩點永遠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是任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所無法代替的。
  一、語言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精神內涵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語文老師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語文課必須以學習語言為基本任務,注意語言的積累、理解和運用。人的精神、思想必須通過語言來體現,抓住了語言也就等于抓住了精神和思想。思維訓練也應該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而不是另起爐灶。可以說,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總“抓手”,抓住了這個總“抓手”,其他的事情就好辦了。現在我們還是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感受一下語言的強大感染力。下面這段引文描寫了王熙鳳初見林黛玉的情景:
  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說著,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問婆子們:“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幾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
  這段描述充分表現了王熙鳳喜怒哀樂瞬息萬變的性格特點,十分精彩,令人拍案叫絕。老師要讓學生咀嚼、品味這些語言,從而感受它的精妙。當真正感受到語言的妙處時,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就會情不自禁地去品讀、體會,甚至發出會心的微笑。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學語言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或者與讀者的思想感情相通而產生共鳴,或者高于讀者的思想感情品位而凈化讀者的心靈,或者是一種新鮮的經驗而豐富、充實讀者的精神生活。但不管怎樣,這些語言都能夠在學生心靈上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老師對學生的感染
  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學生心靈的導師。中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他們的世界觀雖然還未定型,但已經具有了很強的獨立意識。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采用壓服的方法,而應采用說服的方法。說服的基礎是老師的感染力。老師的感染力來自哪里?首先來自對學生高度的責任感,來自一顆愛心。如果老師一絲不茍,治學嚴謹,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一切為了學生健康和諧的發展,甚至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都堪為模范,那么學生就會受到感染。
  語文老師對學生的感染力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語文老師的情感。語文教材充滿了情感,特別是那些文學作品。但是這些情感有時需要借助老師的發揮才能體現出來。當學生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全理解的時候,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比如《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周恩來總理的熱愛之情,思念之情。周恩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人格足為世人楷模。但今天的學生,體會不出作者真摯強烈的情感。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就必須找到情感的“觸發點”。學生的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的愛和恨往往比較外露,只要能找準情感的“觸發點”,學生就會感動,就能被感染。又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不僅距離學生很遙遠,距離老師也很遙遠。怎樣把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性格表達出來,進而感染學生呢?這就需要老師認真理解、體會李白的思想和情感的特點——傲岸不屈,蔑視權貴,疾惡如仇。老師和李白在思想、情感上的相通,是講好這首詩的基礎。如果老師不認真體會、理解李白的思想、情感,那就很難產生共鳴,也就不能感染學生。老師的這種感染,一般是借助聲音,特別是朗誦來實現的,那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誦,最能感染學生。
  2.語文老師的思想。思想的感染并不遜于情感。中學生的思想還比較幼稚,他們對社會、人生的理解往往比較膚淺。但是他們非常渴望得到深刻的思想啟迪。語文老師對教材獨到的見解,對社會現象鞭辟入里的剖析,對人生深刻的感悟,都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從而感染他們。比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作者對后唐莊宗亡國的教訓總結為:“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這條總結無疑是深刻的,但是如果把這句話的內涵僅僅理解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或者理解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能多困于所溺”,固然可以,但總感覺沒有說透。李存xù@②不是敗在他的敵人手里,而是敗在他自己手里。他“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消滅了敵人,天下大定。但是,這也正是他滅亡的原因——他沒有了對手!當一個人沒有對手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手是制約自己的重要因素,敵人是自己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有對手,有敵人,是好事,不是壞事。所以,當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時時刻刻想著報仇雪恥的時候,正是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時候。當他滅了吳國,舉國歡慶的時候,也就是他開始走向滅亡的時候。古人云:“越國亡來又是誰?”正是他自己。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窮兵黷武,也不是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他是在提醒國人,不要忘記有一個強大的魏國存在。蜀國早晚要亡,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可能早就滅亡了,“六出祁山”推遲了蜀國滅亡的時間。這實在是諸葛亮的過人之處。這樣的思想會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3.老師的體態語言。體態是一個人心靈的外部表現,一個人可以掩飾內心的情感,卻無法掩飾體態所透露出來的信息。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外部體態來推測他的內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體態語言的核心。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要投去鼓勵的目光;學生回答正確,老師要投去欣賞的目光;學生有精彩的回答,老師要投去驚喜的目光,并伴以頷首。這些體態語言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學生來說,則是莫大的力量。從心理學的角色講,摧毀一個人。首先是摧毀他的自信心;成就一個人,首先是樹立他的自信心。一個優秀的老師,總是在鼓勵學生;一個平庸的老師,總是在埋怨學生。教師的面部表情是學生注意的焦點,老師的眼角眉梢,一顰一笑,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師在課堂上應該面帶微笑,顯得和藹可親,切忌板著面孔,毫無表情。老師的手勢要大方自然,灑脫舒展,盡量不要手舞足蹈,更不要得意忘形。與體態語言緊密相關的服飾,也不可忽視。老師衣著應做到整潔大方,既不是落后的,也不是新潮的,大眾化即可。老師要學會“制怒”,因為人發怒時面部表情異常,甚至很丑,會給學生心理上帶來不適。老師的一次發怒,可能會改變學生對老師的看法。“笑意寫在臉上,鼓勵掛在嘴上”,這是對老師體態語言的基本要求。
  三、語文課感染力的特點
  我認為,語文課感染力主要表現在它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心靈。感染不是說教,它從來不用強制的手段,不強迫學生做或者不做。感染是學生主動的接受,并且與自己的情感建立某種聯系,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甚至外化為喜怒哀樂。感染留下的印象最深,學生可能會忘記老師講課的內容,但抹不去所受到的感染。
  感染力是一種精神魅力,這種魅力包含以下內容:
  1.讓學生感受人類偉大的精神。在教學中,無論是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還是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無論是講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慨,還是講布魯諾的科學精神,都要體現育人的指導思想。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應該熱愛什么,應該反對什么。要引導學生永遠追求真理,決不向惡勢力低頭。有了這樣的精神,真善美才能代代流傳,人類才能進步,國家才有希望。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和責任心。語文課固然不是思想品德課,但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是語文課的任務之一。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字要工工整整地寫,話要認認真真地說。
  3.嚴謹治學的態度。老師的感染力體現在日常的每一節課中,體現在老師的敬業精神上。老師一絲不茍,嚴謹治學,會給學生很好的影響。老師謙虛謹慎,勤學好問,學生也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4.深刻的人本思想。老師要平等待人,尊重學生的人格,遇事和學生商量。
  5.富有創造精神。一個老師若有創造精神,他的學生會深受感染。平庸的老師缺乏創造精神,優秀的老師富有創造精神。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要躋身于世界科技大國的行列,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在創造精神的培養方面,語文課具有其他課程所不可替代的優勢,這就是通過閱讀來感受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脈搏,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創造精神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對作品的理解獨具慧眼,構思立意別具匠心,敢于大膽懷疑前人的定論,等等。老師的創造之樹常青,學生的創造之樹,也就常綠。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四下加絹右
   @②原字曰下加助
《河南教育》鄭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程翔20012001程翔 北京大學附中 作者:《河南教育》鄭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程翔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4:07

[新一篇] 談談語文試題的趣味性

[舊一篇] 談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