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學研究本土化的幾點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是中國近百年來的一個“情結”[1]。在經歷了一系列抄日、仿美、學蘇的“洋務運動”之后,進行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學研究,成為我國教育學發展的需求。而且,實現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也是我國教育學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重要挑戰,是重振中國文化教育雄風的舉措。
  一、中國教育學研究本土化的動因
  中國的教育學是在不斷接受外來教育理論影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一個由被動的“挑戰——應答”到主動的“參與——對話”的過程。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是教育改革實踐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學自身發展的主體需求。
  (一)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由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性決定
  教育一方面為理論的學問,一方面為實際的事業,教育的教育理論和實際必須是統一的,這樣教育理論才能對實踐產生真正的指導作用,才能產生最大的教育效果。教育是有普遍規律的,任何教育思想和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這樣的思想必須生長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教育實踐之上,才能保持其原生的意義。教育理論可以移植,但這一文化背景是難以移植的。因此,一些“洋務運動”的結果必然是教育學理論的水土不服。因此,我們的教育研究理論應保持中國特色或本土特色,即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中國的教育實際,要運用普遍的教育規律來指導中國的教育研究,為中國特有的教育問題提供策略與方法,為國際教育學的研究提供范例。而且,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在全國上下展開,改革的理念是先進的,如果還是僅僅滿足于介紹、引用和復制外來的教育理論,可能會很難適應蓬勃發展的教育現實。在改革中,也有可能會再出現一些本國所特有的問題,這時更需要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實事求是地面對改革中的各種問題,深入實踐進行研究,然后指導教育實踐。
  (二)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是教育學科學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學科學化問題就是教育學的效度和信度的問題。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在于能夠深入本土的教育實踐,對教育的諸多現象、影響教育發展的社會深層結構及其變遷進行系統研究和分析,這樣的分析才能有更大的指向性。這些分析越接近于教育變化規律,也就越具有科學性。教育學理論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教育研究是實踐很強的科學研究;教育研究不僅要堅持科學精神,還要堅持人文精神;而且,僅靠量的研究無法把握教育研究的本質,[2] 所以,教育學研究一定要實現其研究的現場化,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化、現代化和數量化,從多學科、多角度去探討教育現象及其規律,也即保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所以,從教育學研究自身角度看,教育研究要走向本土化。
  二、中國教育學研究本土化的內容分析
  教育學的本土化是源于對外來教育學的思考,從赫爾巴特教育學的引進開始,這種信念就已經存在,并且一直貫穿于教育學發展史。關于教育研究的本土化,筆者比較同意鄭金洲、瞿葆奎等人的觀點,它一方面是個性為主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是共性為主體的本土化。具體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第一,中國傳統的教育經驗和現實的教育實踐,是教育學研究本土化的資源和土壤;第二,注重中國教育規律的探索,并用之指導中國的教育學實踐,這是本土化的中心;第三,立足于本國的教育實際,同時探索普遍的教育規律,實現普遍規律與中國國情的結合。[3] 因此,本土化是具有多元化取向的,不僅僅追求中國所特有的東西,而且還關注國外的教育學,將其與本國的教育實際聯系起來,對國外的教育理論進行移植、應用和創新。因為教育作為專門的傳播和創新先進文化、技術的事業,具有顯著的世界性和前沿性,所以單一的中國化必將造成教育研究的封閉性,封閉性的教育研究必然導致教育研究結果的封閉性。何況國外的教育學理論研究起步早,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許多成就,有很多先進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所以更要注意引進。但中國的教育學理論不能只靠移植,否則那只是外來理論的本土化。必須扎根于中國的教育實踐,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因為教育理論是不斷創新的,借鑒別人的具體理論總也借鑒不完,我們只有從方法論上,從創新的精神上去把握實質,才能抓住根本,才能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學理論。
  三、中國教育學研究本土化的推進
  中國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是目前教育學研究的焦點之一,通過對其內容的分析,筆者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對于推進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是很重要的。
  (一)回歸中國教育的現實
  雖然我們還沒有創立出中國特色的教育學,但是中國的教育本身必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的教育學首先要面對的是鮮活的中國教育實際,首先要對中國的教育發展負責,只有回歸中國的教育現實,面對中國教育的問題,才能闖出自己的教育學之路。[4] 教育學研究的主體是中國的教育學者,對中國文化有著切身的體會和感悟,但一直以來,他們卻往往是從西方問題中推演、生產出中國式的教育問題,或者是以西方問題來說出中國經驗,缺失的是基于中國實際之上的中國問題。[5] 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大,教育研究不再只是就教育論教育,而是就教育論文化,就教育論經濟,就教育論社會,如果這時的教育研究脫離實際,那么理論研究的價值就很值得懷疑,我們就會在世界教育面前喪失自己的“話語”,沒有發言權。要實現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就要進行中國經驗的積累,就要了解與教育直接相關的學校運行狀況,體悟和思考教育背后蘊藏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狀態,走出書齋親歷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實際,尋求教育研究的原創性和新的理論生長點,這樣的研究和研究成果才不會是別人學術的廣告代理商,才是中國本土化的教育研究。
  (二)做好傳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更新
  傳統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學的來源之一,也是其發展的源泉之一,從世界教育學發展來看,舊的教育傳統往往會產生新的意識、新的理論。中國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傳統的價值。我國的教育學研究要達到其本土化,也就離不開古已有之的教育傳統。就教育學研究的本土性來說,民族傳統是本土化的主體,而現代性則會賦予本土化以生機和活力。正因為教育的民族性富于時代性的內涵,教育才不斷進步,我們也要以民族教育傳統為依托,做好傳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更新,而不再是西方教育的翻版,這樣我們說話才會有底氣。[6] 一方面,因為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既定傳統的產物,從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找到許多中國現實教育問題存在的根源,所以要加強對歷史教育傳統的反思,為探討現在所面臨問題的各種教育理論問題提供基點。[7] 另一方面,教育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既要通過繼承而保持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又要通過更新功能而使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在變化中有所發展,從而達到傳統與現代的統一。
  (三)正確處理中國教育學研究與國外教育學研究的關系
  要提升世紀中國教育學研究的學術品質,本土化是必經之路。我們所要建立的本土教育學不是一種“排他性的、完全中國化的教育學”,而建立在“人類文明背景上”的、適合中國教育發展的、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世界性的教育學。[8] 因此,引進國外教育學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國當前教育研究的原創性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更應該如此,所以,我們要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對外國教育學特別是西方教育學的組成要素和結構形式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審慎的篩選,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發揚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主體意識,經過辯證的綜合,創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教育學。[9] 但不能以國外教育研究者的思想和頭腦來取代中國研究者的思想和頭腦,引進國外的教育理論必須適合中國本土的實際情況,要進行發展式的研究。關于中國的教育學研究與國外的教育學研究,首先,要了解國外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這可以避免簡單的重復研究,同時也可以擴大我們研究的視角,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其次,要注意借鑒國外教育研究的方法,因為國內的教育研究普遍重“思辨”輕“實證”,所以本土研究迫切需要有多種研究方法的引入;第三,要全面地理解和借鑒國外的理論,既要了解其研究的現狀,也要了解其研究發展的淵源和歷史;既要了解其研究的長處,也要了解其研究的偏失和不足。[10]
  教育學研究的本土化是個永恒的話題,其目的是為了通過教育學研究反映中國的教育事實,反映中國教育的需要,指導人們參加教育實踐,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促進中國教育發展。我們要把教育學研究的起點與終點放在中國,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從中國社會變革的實際出發,進行批判地選擇,科學地總結,建立并不斷完善自己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教育學,提升中國教育學的自主創新水平和國際對話能力。
當代教育科學濟南10~12G1教育學石猛/彭澤平20062006
教育學/教育研究/本土化
本土化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必然追求,只有建立并不斷完善本土化的中國教育學,我們才能為世界教育學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也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學屹立于國際學術之林。
作者:當代教育科學濟南10~12G1教育學石猛/彭澤平20062006
教育學/教育研究/本土化

網載 2013-09-10 20:50:11

[新一篇] 關于教材科學結構的探索  ——概談歐陽代娜對初中語文課本體系的創新

[舊一篇] 關于新建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