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規范認同教學模式的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引言
  品德建構的過程,實質是社會規范學習與內化過程。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實施社會規范傳遞的場所,應遵循規范學習與內化規律來構建德育體系。認同是這一內化過程的關鍵性環節,是品德形成的核心。它是思想上與行為上對規范的趨同。在經驗傳遞系統中,規范認同是個體規范認知經驗、行為經驗與情感經驗整合的結果。認知經驗指對象經驗,是關于規范本身及其必要性的認識經驗;行為經驗是個體執行規范過程中積累的動作經驗,屬于主體經驗;情感經驗即規范與個體需要間的關系,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經驗。在規范教學中,規范認同是通過義情溝通、行為趨同與體驗整合,完成對象經驗、主體經驗與主客體關系經驗的整合,實現交往經驗的概括化與系統化,分層構建規范行為的啟動機制、執行機制與反饋機制,從而形成動機與行為相統一的一體化的知情行整合體。規范認同的形成,標志著個體內部已構建起規范行為的自覺執行機制。規范教學模式是規范認同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
  在教育實踐中典型的規范教學模式有認知訓練模式與行為訓練模式。我們認為認知訓練模式遵循從“知”出發,以知激情,義情溝通,體驗整合,實現認同的訓練程序。而行為訓練模式則以“行”入手,行為趨同,反饋體驗,實現知情行的整合,達到認同。值得注意的是,認知訓練模式并非單純進行認知訓練,行為訓練模式也并非純粹訓練行為,這兩種教學模式只是開端不同,其實現認同的條件均是知情行的整合,消除義情障礙。只有滿足這一內部條件的教學才是認同的有效教學。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兩種訓練模式的內涵理解有偏差,對其有效性及其實現條件缺乏科學認識。本研究試圖通過自然教育狀態下的有控制的實驗研究,比較其使用效果,并探討其內部條件。從而為學校規范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與實驗依據。
      二 研究方法
  本實驗是在學校教育環境下進行的,采用自然條件下的非隨機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后測的實驗設計的方法。為比較兩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設兩個實驗班與一個控制班。控制班用常規方法進行訓練。實驗班,一個用認知訓練模式,另一個用行為訓練模式。同時,實驗過程中也采用個案研究法、口語報告法與活動分析法作為輔助,以便較全面、客觀、深入地探討兩種教學模式對個體心理產生的影響,闡明認同形成的教學條件。現將實驗設計分述如下:
  (一)被試及無關變量的控制
  本實驗選擇浙江省杭州市下城一小五年級三個班的學生作被試。其中五(1)班為實驗一班,采用認知訓練模式。五(2)班為實驗二班,采用行為訓練模式。五(3)班為控制班, 采用常規方法組織教育訓練。
  為保證實驗的內部效度,對無關變量進行了控制。主要是實驗班與控制班教學活動時間總量基本相同,教學訓練內容一致,教師的教學水平基本接近。對難以平衡又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被試規范認同初始水平,作為本研究中的協變量,從統計方法上加以控制。
  (二)實驗程序
  1.前測
  為考察三個班的實驗初始水平,我們采用自編的小學生“好學”規范認同測試工具,在同一時間對三個班級進行了測查。測試工具以知情行三維度構建,整個量表由自陳問卷、情境測試與教師(同伴、家長)評定三部分構成。再測信度為r=.8473,內部一致性系數為α=. 8221; 實證效度檢驗,相關系數為r=.7314(P<.001)。表明該測試工具信度與效度均比較理想。
  2.實驗操作
  將小學生“好學”規范同時向三個班級頒布。根據理論構想,控制班(即五(3)班)按常規方法組織教育活動,即在思想品德課、 晨午間談話課講解規范內容和意義,在課內課外組織實施,并進行定期檢查,在班隊活動課上進行總結評估。實驗一班(即五(1 )班)按認知訓練模式進行教學,即以傳授規范知識、消除義情障礙、行為趨同、體驗整合等環節組織實施。實驗二班(即五(2 )班)按行為訓練模式進行教學,即以行為趨同、反饋體驗、義情溝通、體驗整合等環節組織實施。實驗時間為一學期。
  3.后測
  在經過一學期(四個半月)的訓練后,我們采用自編的小學生“好學”規范認同測試工具,同時對三個班進行了實驗結果的測查。
      四 實驗結果與分析
  (一)規范教學模式實驗效果分析
  1.規范教學模式實驗前后測結果T—檢驗
  為直觀地了解實驗效果,我們對兩種實驗條件下的實驗結果分別與控制班進行實驗前后測結果的整體與分項T—檢驗,結果見表1、2。
  表1     認知訓練模式實驗班與控制班結果T—檢驗
  項目   測查   班級   被試N   M     S            認知班   52   100.7   12.81       前測            控制班   53   101.3   10.87 認同總分            認知班   52   109.4   11.53       后測            控制班   53   102.7   10.33            認知班   52    29.4    9.12       前測            控制班   53    29.8    8.34 行為趨同            認知班   52    37.1    8.98       后測            控制班   53    30.9    8.14            認知班   52    31.4    7.56       前測            控制班   53    30.9    8.45 意義溝通            認知班   52    38.1    6.92       后測            控制班   53    31.9    7.40            認知班   52    27.9    8.11       前測            控制班   53    27.5    8.98 情感體驗            認知班   52    34.2    9.03       后測            控制班   53    28.5    8.88  項目   測查   班級   被試   T            認知班   52       前測             -.51            控制班   53 認同總分            認知班   52       后測             2.88*            控制班   53            認知班   52       前測             -.27            控制班   53 行為趨同            認知班   52       后測             2.23*            控制班   53            認知班   52       前測             .74            控制班   53 意義溝通                         認知班   52       后測             2.79*            控制班   53            認知班   52       前測             .28            控制班   53 情感體驗            認知班   52       后測             2.89*            控制班   53
  注:實驗一班用認知訓練模式,簡稱“認知班”*表示P<.01,**表示P<.001
  表2    行為訓練模式實驗班與控制班結果T—檢驗
  項目   測查   班級   被試N   M     S            行為班   51    98.9   10.12       前測            控制班   53   101.3   10.87 認同總分            行為班   51   116.2   13.15       后測            控制班   53   102.7   10.33            行為班   51    28.7    7.53       前測            控制班   53    29.8    8.34 行為趨同            行為班   51    40.7    8.79       后測            控制班   53    30.9    8.14            行為班   51    32.6    7.24       前測            控制班   53    30.9    8.45 意義溝通            行為班   51    39.4    5.89       后測            控制班   53    31.9    7.40            行為班   51    26.6    7.11       前測            控制班   53    27.5    8.98 情感體驗            行為班   51    40.1    8.14       后測            控制班   53    28.5    8.88  項目   測查   班級   被試   T            行為班   51       前測             -.81            控制班   53 認同總分            行為班   51       后測             5.32* *            控制班   53            行為班   51       前測             -.47            控制班   53 行為趨同            行為班   51       后測             5.16* *            控制班   53            行為班   51       前測             * 79            控制班   53 意義溝通                         行為班   51       后測             3.21* *            控制班   53            行為班   51       前測             .62            控制班   53 情感體驗            行為班   51       后測             6.53* *            控制班   53
  注:實驗二班用行為訓練模式,簡稱“行為班”*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1和表2可知,兩種規范教學模式下,學生規范認同程度均有提高,認同總分與行為、認知、情感分項水平與控制班相比均有顯著差異,但程度有所不同。采用認知訓練模式,總體與分項在P<.01的水平上呈顯著差異。采用行為訓練模式,總體與分項三維度在P<.001 水平上呈非常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檢驗兩種教學模式的實驗效果,我們對兩個實驗班前后測結果直接進行整體與分項結果T—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兩種訓練模式實驗班結果T—檢驗
  項目   測查   班級   被試N   M     S            行為班   51    98.9   10.12       前測            認知班   52   100.7   12.81 認同總分            行為班   51   116.2   13.15       后測            認知班   52   108.4   11.55            行為班   51    28.7    7.53       前測            認知班   52    29.4    9.12 行為趨同            行為班   51    40.7    8.79       后測            認知班   52    36.1    8.98            行為班   51    32.6    7.24       前測            認知班   52    31.4    7.56 意義溝通            行為班   51    39.4    5.89       后測            認知班   52    38.1    6.92            行為班   51    26.6    7.11       前測            認知班   52    27.9    8.11 情感體驗            行為班   51    40.1    8.14       后測            認知班   52    34.2    9.03  項目   測查   班級   被試   T            行為班   51       前測             -.91            認知班   52 認同總分            行為班   51       后測             2.95*            認知班   52            行為班   51       前測             -.77            認知班   52 行為趨同            行為班   51       后測             2.60*            認知班   52            行為班   51       前測             .82            認知班   52 意義溝通            行為班   51       后測             .96            認知班   52            行為班   51       前測             .88            認知班   52 情感體驗            行為班   51       后測             2.72*            認知班   52
  注:實驗二班用行為訓練模式,簡稱“行為班”;實驗一班用認知訓練模式,簡稱“認知班”,*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3可知,行為訓練模式與認知訓練模式相比之下, 認同總分與行為、情感兩維度分項均有顯著差異(P<.01),而認知維度無顯著差異(P>.05)。說明行為訓練模式總體效果比認知訓練模式好,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情感與行為維度上的差異造成的。即行為訓練模式對學生的情感轉變與行為改變更有效。
  2.規范教學模式實驗效果的方差分析
  為了查明實驗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我們將前測數據作為學生的初始規范認同水平即協變量,對實驗后測數據進行了整體結果協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規范教學模式實驗整體結果的協方差分析
  項目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回歸系數  1356.24  1  1356.24  12.67 認同總分       教育處理  3172.96  2  1536.48  27.04  項目   變異來源    P       回歸系數    * 認同總分       教育處理   * *
  注:*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4可知,教育處理主效應非常顯著(P<.001),說明不同的規范教學模式下,學生規范認同的總體效果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回歸系數的作用在P<.01水平上有顯著差異,說明個體原有的規范認同水平對實驗結果有明顯影響。
  由于認同是知行情的整合,為了進一步查明實驗整體效果的差異主要來自何方,不同教學模式下的實驗效果主要影響的是哪些方面,我們對知行情分項結果進行了協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規范教學模式實驗分項結果的協方差分析
  項目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回歸系數   394.37  1   394.37   9.96 行為趨向       教育處理  2387.36  2  1193.68  30.91       回歸系數   411.67  1   411.67  10.23 意義溝通       教育處理   866.42  2   443.21  11.20       回歸系數   495.17  1   495.17  17.14 情感體驗       教育處理  1763.32  2   881.66  25.18  項目   變異來源    P       回歸系數    * 認同總分       教育處理   * *       回歸系數    * 認同總分       教育處理    *       回歸系數   * * 認同總分       教育處理   * *
  注:*表示P<.01,*/*表示P<.001
  由表5可知,行為趨同、情感體驗主效應非常顯著(P<.001),意義溝通主效應顯著(P<.01)。說明教育處理產生的規范認同總體水平的差異既來自認知方面,但主要來自情感體驗與行為趨同方面。也就是說兩種訓練模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主要是由情感體驗與行為趨同的不同所引起的。回歸系數的影響對意義溝通與行為趨同顯著(P<.01),對情感體驗非常顯著(P<.001)。 說明協變量即個體規范認同的初始水平,對個體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發展均有明顯作用,但對情感因素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不同規范教學模式的實驗效果,要受到個體原有經驗,尤其是原有經驗中情感體驗取向的制約。
  3.規范教學模式實驗定性材料分析
  在實驗過程中,對接受兩種教學模式訓練及其常規訓練的被試各十名,分別進行個案追蹤。他們的前測規范認同水平是均等的,為3良、4中、3差。實驗后進行測查,三組被試水平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認知訓練組為1優、4良、4中、1差,行為訓練組為3優、4良、3中,控制組為3良、5中、2差。說明行為訓練組效果最好。
  (二)規范教學模式實驗結果的綜合分析與討論
  1.關于兩種規范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用行為訓練法與認知訓練法分別對學生訓練四個半月后,學生的規范認同水平均有提高,但行為訓練模式效果最好,認同總體水平與行為、認知、情感三分項提高幅度均優于認知訓練模式。因而,通常情況下,行為訓練法比認知訓練法更優越。
  2.關于規范教學模式有效性的實現條件
  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認同總體結果與行為、認知、情感三維度主效應均顯著,但情感維度與行為趨同主效應比認知維度更突出。說明按理論構想所構建的不同訓練條件,對學生的不同認同效果主要是由情感與行為轉變的不同效度引起的。行為訓練法比認知訓練法能更有效地消除個體的情感障礙,促成個體的行為趨同,從而產生更好的認同效果。而在消除意義障礙上,這兩類模式沒有明顯的差異。回歸系數的作用顯著,說明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要受到原有經驗,尤其是原有情感體驗取向的制約。這也印證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觀。
      五 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分析與討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1.在規范教學中,認知訓練法與行為訓練法均是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但在通常情況下,尤其是對有情感障礙的兒童,行為訓練法比認知訓練法更有效。
  2.行為訓練法的優越性表現為通過行為結果的反饋體驗,有效地消除個體原有經驗中的情感障礙,引起動機系統由被動到自覺的轉變。從而,構建規范行為的自覺機制。
  3.無論是行為訓練法,還是認知訓練法,都不是孤立地進行認知或行為的單因素訓練,而必須強調知情行的整合,即符合規范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才能有效地實現規范認同。
心理發展與教育京33~37G1教育學王健敏19981998規范認同是個體思想上與行動上對規范的趨同,它作為社會規范內化的一種較高級的形式,是個體自覺接受社會規范的開始。規范認同是在規范教學中實現的,規范教學模式是影響規范認同的重要外部條件。典型的規范教學模式有認知訓練模式與行為訓練模式。在教育實踐中,人們往往片面理解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內涵,并盲目加以使用。本研究試圖通過自然實驗,探討其合作效果及其有效性的實現條件,為規范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與實驗依據。規范認同/教學模式/認知訓練模式/行為訓練模式王健敏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作者:心理發展與教育京33~37G1教育學王健敏19981998規范認同是個體思想上與行動上對規范的趨同,它作為社會規范內化的一種較高級的形式,是個體自覺接受社會規范的開始。規范認同是在規范教學中實現的,規范教學模式是影響規范認同的重要外部條件。典型的規范教學模式有認知訓練模式與行為訓練模式。在教育實踐中,人們往往片面理解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內涵,并盲目加以使用。本研究試圖通過自然實驗,探討其合作效果及其有效性的實現條件,為規范教學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與實驗依據。規范認同/教學模式/認知訓練模式/行為訓練模式

網載 2013-09-10 20:50:12

[新一篇] 關于新課標下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

[舊一篇] 關于編寫作文課本的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