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標下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具綜合性也是難度較大的一項工作。新的語文課標積極倡導自由表達,真情寫作的作文教學理念。可是,當今中學生的作文狀況卻不盡如人意,不是空洞的沒有生活氣息,就是話不由衷,沒有真情實感,能寫得像樣的為數甚少。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多年來的應試教育給作文教學的負面影響極大,且至今難以消除。目前,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圍著中考、高考的指揮棒轉,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訓練什么,很難形成體系或自成序列,這樣就造成了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結果是會寫作文的學生不用教就會寫,不會寫的學生不管怎么教都寫不好。
  作文教學真的不可為嗎?真的無據可依嗎?真的很難操作嗎?那肯定不是的。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求理論,總結經驗和反思不足,尋找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理論,以供大家探討。
  一、密切作文與生活的聯系 打破作文與生活的“厚障壁”
  葉圣陶先生在《寫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寫作材料應以自己的經驗為范圍”,寫作則“要寫出自己的經驗”。這也就是說,寫作的源泉是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生活。葉圣陶還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什么文字。”而傳統的應試教育使教師“大都是指導學生怎樣寫,不太注意指導學生去向生活探究寫作的源泉”(劉國正語),學生則以捧課本為“樂”,最終的狀況是使學生喊出:“作文太難,不知道寫什么”的心聲。新課改給我的感悟之一是每學科的內容都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可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誠心感悟生活,豐富作文之源。我曾經帶領學生上街,讓他們仔細觀察熙熙攘攘的場面,感受生活的氣息,回來后很多學生針對蝸牛似的車流寫出了《街道拓寬難》;針對擁擠雜亂、不聽指揮的人群寫出了《請看“無人”交通崗》;針對沿街乞討的乞丐寫出了《獻愛心的深思》;針對擺攤設點的商販寫出了《熱情服務的背后》……這些文章大多寫得“言之有物”。這都是因為能帶領學生接近生活,指導他們怎樣觀察生活,如何去感悟生活的結果。其實,春花秋月、山川草木、花鳥蟲魚、碧海青天、風雪殘陽,哪一處景致不可入筆?溪流中暢游的愜意,捏泥巴、爬樹木、摘野果的童趣,哪一樣不叫人回味無窮呢?……因此,我們必須密切作文與生活的聯系,打破作文與生活的“厚障壁”,讓我們的寫作課向生活“開放”,求教于生活,讓美好生活的本身去觸動學生寫作的弦。
  二、注重以“育人”為靈魂 在作文教學中實施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教育應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是我國中小學教育的根本準則。具體落實到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寫作教學同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密切聯系起來,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文化素養密切聯系起來,將作文與做人密切聯系起來。做到既重知識傳授,又重能力培養,更重靈魂塑造,實施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曾幾何時,傳統的作文教學使教師片面看重文采,而輕視情感的培養,放松思想的引導,從而忽視了作文教學中的“育人”活動。在學生的多數作文中,我們很難感受到種種美好情感的流露,如,父母之愛的深沉,師生之情的真摯,同窗之誼的真誠,鄰里之間的友好……也較少看到學生遠大理想、高雅情趣、健全心理、奉獻精神的表現。有的卻是對父母老實本分的不滿,對老師嚴格管束的怨恨,對比自己強的同學的嫉妒,對為何讀書的認識的偏頗,對社會上不正之風及許多問題的看法的偏激……用這樣的情感和思想寫出的文章怎會文質兼美、生動感人呢?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用心靈去寫作,用心去感悟生活,吐露心聲。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認識到身邊的生活處處蘊含著美,見到日光,聯想到的應是樸實無華;見到鋪路石,聯想到的應是默默無聞的奉獻……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積極的健康的良好心態。而對一些錯誤的看法,我們不能任其自由發展,而必須予以糾正,幫助他們提高分辨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使他們能以正確的思想去認識人生,思考社會,大膽進行想象和聯想,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我們可以通過以作文內容為中心的討論活動,深化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形成主體性的人格。這樣,作文教學才能將人格的形成(包括價值觀的形成,認識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的達成新課標的三維目標。
  三、加強正確引導 用“下水文”為學生做示范
  目前,語文教學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傾向,就是為考試而寫作。這種做法是不正確引導的典型。其實,早在5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指出舊式語文教學的三大弊端,其中一點就是:學習作文的目的,不是為了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應付考試。葉老認為這種做法的動機是錯的,可取之處不大。葉老的觀點無疑是十分正確的。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教授過去曾拿出孫女小學的作文夸耀:童心童趣躍然紙上,語言雖純樸,卻讀來親切有味。但到初中就差了,高中就更不行了,辭藻堆砌多了,真話少了,說明我們教師對學生條條框框的束縛之大,也說明對做人的基本素質的忽視……其實,思想感情不過是生活的反映,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應允許學生寫他們自己的真實生活。因此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說:“只要同學們忠實于自己的心靈和生活,寫作素材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筆端。”并且告訴學生,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任何陳舊的作文題都可以寫出好文章,因為任何一個人的生活和心靈都是獨一無二的。我曾多次以《父母來開家長會》為題布置學生寫自己身邊的生活和感受。面對這個“老掉牙”的作文題,我的每一個學生都從自己的視角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當車胎破了以后》、《雨中那火熱的心》、《那雙沾滿泥漿的鞋》……正因為他們隨時都用心去感受身邊的一切,他們也就因此擁有了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另外,教師的“下水”作文在學生中也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試想,一個不愛寫作,不會寫作的語文教師,怎么能引導學生去寫好作文呢?因此,在寫作中,我視寫作的具體內容、情況,給學生做了不同的示范。如寫作復雜的記敘文,中學生大都脫不開一人一事的框框,我便根據自己以往的觀察、感受,寫了《我心中的老師》,文中寫了四種不同特點的教師為育人嘔心瀝血的動人事跡。寫文章,學生感到生活中找不到可寫的材料,我寫了篇題為《從“也可以”說起》的文章,材料是每個人都可耳聞目睹的、瑣屑但又不被人注意的。學生很受啟發且認識到“處處留心皆學問”。有的文章為了訓練學生構思敏捷,成文迅速,我和學生們坐下來比著寫;有的文章,學生感到結構不好把握,我就列出幾個結構提綱供大家參考。這樣,“下水”能使學生少走彎路,順利過“河”。
  當然,教師的下水作文要看情況而定,不能次次都寫。否則,就會給學生的寫作思路與創作思維以限制,從而使原本豐富多彩的個性強求一律,使原本無比廣闊的生活強求相同,致使作文教學走向死胡同,失缺童心,缺乏真情。
  四、重視優化寫作環境 在濃厚的氛圍中提高作文能力
  學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同他們有沒有一個良好的寫作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誠然,當前的寫作氛圍不容樂觀,但我們更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欲望。當今電視普及,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收看跟自己生活學習有關的高品位的節目,如《幸運52》、《人與自然》等,從中獲取寫作信息,捕捉寫作素材,激發寫作靈感。當然,學校這個特殊的環境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陣地。在全面實施課改的今天,教與學都已不再滿足于課內知識,廣大學生把好奇、求知的眼光投向種種課外書籍。因此,課外閱讀環境的創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圖書館、閱覽室的全方位開放,班級讀書角、圖書柜的設立等,無不為學生獲取寫作素材和加強文字運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此,我們要指導他們從課外閱讀中吸取豐富的養料,如,時事政治、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天文地理、人文風俗、名言警句、佳詞妙語……厚積才能薄發,同時積極開展讀書報告會、朗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競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這樣學生的作文能力自然能得到逐步提高。同時把學生的一些佳作推薦給報社發表,并把報刊上已發表的一些同齡人的同題文章介紹給學生,使他們產生欽羨和轟動效應,大大地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和激情。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教師要下大力氣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超越教材,超越模式,超越傳統,鼓勵學生寫實求真,標新立異,使學生作文具有時代氣息,使寫作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社會趨向簡明、短小、實用、真實化。

作文教學研究赤峰31~32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劉紹玲20072007
劉紹玲,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
作者:作文教學研究赤峰31~32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劉紹玲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0:12

[新一篇] 關于新時期語文教育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社會規范認同教學模式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