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大附中 張玉新)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要“使他們(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中除了列出基礎知識外,又圍繞教學目的對讀、寫、聽、說四項基本能力作了說明。語文教學所培養的四項基本能力均以顯性的形式為載體的,可謂具體、實在。但四者之間是否存在一種以隱性的形式存在的深層聯系呢?《大綱》沒有明說,但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四)”中著重指出,“要在讀、寫、聽、說訓練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想象力”。(著重號為筆者所加)由此可見,這種隱性的聯系是存在的,即思維。具體地說,讀、寫、聽、說的能力訓練運用的比較、分析、歸納方法,都是思維的過程;由此發展的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想象力等即智力的發展,亦以思維的發展水平為標尺。因此,我們有理由下這樣的結論:思維是讀、寫、聽、說四項基本能力的核心內容,讀、寫、聽、說四項基本能力是思維這個核心內容的四種表現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思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思維又不唯是語文的核心內容,也是數學、物理……的核心內容,故而,思維非語文所獨有,它是共性的;那么,語文教學就應該在認知一般思維規律的前提下,去努力探索本學科所獨有的特殊規律,這才是“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的真正內涵。
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對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的粗淺理解。
一、語文教學應超前誘發抽象思維
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但是這里有個誤解,即文學作品主要用形象思維,故語文也主要培養形象思維。實際上,人的每一個思維活動過程都不可能是單純的一種思維在起作用,往往是幾種思維先后交錯起作用。為什么語文教學對學生抽象思維品質的培養少有提及呢?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初中的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主要用抽象思維的學科,學生總要有較長時期的不適應,因而造成了學習上的差異。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同時,更肩負著培養抽象思維的重任,并且通過語文教學培養抽象思維品質有極大的可能性。
以思維形態為劃分標準,心理學把思維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直觀形象思維即通常所說的形象思維的一種初級形式,抽象邏輯思維即通常所說的抽象思維。思維的發生、發展都要經歷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在青少年的思維發展中,表現出一定的年齡特征。我們曾在1993年10月對1993年9月由小學五年級升入東北師大附中預備年級自然分布的一個班57名學生進行國際通行的瑞文智商測試,學生平均年齡為12.51歲,各項得分的滿分均為12分,結果表明:想象能力平均得分為11.42分,有41人得滿分,占72%;抽象推理平均得分為8.66分,有4個得滿分,占7%。可見,初中起始年級學生形象思維水平較高,而抽象思維水平較低。
形象思維以表象或形象為思維的重要材料,借助于鮮明、生動的語言作物質外殼,在認識中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它的主要心理成分有聯想、表象、想象和情感。抽象思維是一切正常人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它主要是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初中起始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水平不平衡,其抽象思維能力有待于將來的理科課程培養。但消極等待不是良法,完全可以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行早期培養,這并不是盲目地加重語文教學的負担,這正是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性質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優勢的具體體現。
僅就初中起始年級而言,漢字、詞語等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是搞好初中與小學語文知識銜接的突破口。況且,識字量、詞匯量也是其他語文知識的基礎,可謂基礎的基礎,還是一個人的整體語文水平乃至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我們認為,僅就初中起始年級的漢字、詞語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而言,就可以超前誘發學生的抽象思維,理由如下:
第一,初中起始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的高水平為抽象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直接基礎,完全可以在這個直接基礎之上發展更高層次的抽象思維,更何況許多學生的抽象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二,漢字、漢語的特點也啟示我們可以通過漢字、詞語教學培養、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漢字是既用左腦又用右腦的復腦文字,既可以培養形象思維,也可以培養抽象思維。漢語詞的獨特性又把語言與思維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漢語中的詞在一定意義上與漢字相符,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詞;從邏輯上看,雖然詞與概念是不同范疇的兩個實體。但漢語的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個概念,即:表達思維內容的物質外殼——漢語中的詞,與思維的內容概念之間,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遠非表音文字可比。因此,詞與概念,語言與思維的協調性,安全可以利用來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品質。例如,詞的多義性造成概念的復雜性,區別詞義、選擇詞義也就是區別概念、選擇概念;區別、選擇的過程就是判斷、推理的過程。“香”有五個義項,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必須對幾個義項有所鑒別,并要根據具體句子對號入座。
第三,詞語知識的質與量是保證學生抽象思維的物質條件。可以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系列性、層遞性的步驟。宏觀上有戰略意識,微觀上有戰術技巧,有助于擴大詞匯量,進而提高詞匯知識的質。在教學實踐中,我先根據課本知識短文要求粗淺地交代詞義中的單義詞、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等知識。但知識短文中的知識僅是蜻蜓點水,在實際應用中不甚頂用。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在學生的詞匯量擴大、對事理的本質屬性的認識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講授“詞義(二)”。講“詞義(一)”時沒有涉及本義、引申義,各種詞義之間的關系更不曾談及;但講“詞義(二)”時這些問題成了重點,并由單音詞擴展到多音詞、短語之間的關系。漢字的字體演變過程,就是一個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其形體與意義之間的對應從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中可以看出,楷化的漢字對甲、金、篆等形體而言,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象化的質的飛躍。甲、金、篆等對早期的圖形“文字”而言,也是一場抽象化的質的飛躍。漢字的演變過程也是漢民族抽象思維不斷成熟、發展的過程。因此,對漢字形體演變知識的講授,對漢字字形的辨析,有助于誘發學生的抽象思維。
第四,在漢字、詞語教學中使用恰當的教法可以誘導學生的抽象思維,使之形成習慣。漢字、詞語教學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甲骨文等字型的形象化線條,詞義的豐富、生動,都有利于學生在生動形象中理解記憶,但是一定要在漢語的社會、歷史、文化的廣闊背景下而不是孤立、片面地講解。這是漢字、詞語教學的總原則,在此基礎上使用有效的邏輯方法(如歸納、類比等),讓學生在大量的個別性事物、形象的積累上,形成一般性抽象認識,使學生逐漸學會分析、綜合、概括,以至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維習慣。
可見,僅漢字、詞語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對初中起始年級學生抽象思維的誘發就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諸如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的訓練,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更是不容低估的,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語文教學應適時培養創造性思維
從心理學上講,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就是求異思維,又叫發散思維、輻散思維,求異思維作為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形式,從自然科學角度看,它可以發現新事物;從人文科學角度看,它可以突破陳見,創立新理論。對中學生來說,自然科學上的創造發明并不容易,但在作文寫作上培養創造性思維則并非不可能。
我有這樣的感受,在求異思維中,根據已有信息尋求的多個答案里有一個與已有信息恰好相反或相對的,在議論文的立意上,稱這相反或相對的答案是逆向立意。從邏輯上分析,一個判斷(或推理)的矛盾或對立的判斷(推理)就可能構成議論文立意上的逆向立意。
作為求異思維的一種特例——逆向立意,從文學創作上看,它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在這一點上,對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有著重要作用。
從思維方式上入手進行逆向立意訓練可彌補中學生認識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展現出一片新視野,使學生看到從前不曾發現的新天地,于熟視無睹的日常瑣事中抓住閃光的東西。眼界打開了,文思才能如泉涌,流出清新的活水,甚至出現思維上、認識上的頓悟,閃現出靈感的火花。文思既如泉涌,于幾許活水中定能覓得富于個性化的清流,使文思之泉充滿靈機、靈秀之氣。
除寫作外,閱讀、聽話、說話訓練也可本著逆向立意的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這里為了集中說明問題,僅以議論文寫作為例說明問題,并非認為只有議論文寫作才能進行逆向立意訓練。
但是,逆向立意的成立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不能違背思維、認識規律,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三、語文教學應伺機激發靈感思維
錢學森把思維分成三大類,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他指出:“科學技術工作絕不能局限于抽象思維的歸納推理法,即所謂‘科學方法’,而必須兼用形象或直感思維,甚至要得助于靈感或頓悟思維。”(《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第34頁)
在一堂課中,學生不斷質疑問難,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平時的積累在課堂這個特殊環境中達到了質的飛躍,課堂教學也因靈感火花的閃現而達到高潮,學生從中深深地領悟了知識的難點。因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中的靈感,就是教師在處理突發性事件時,采取具有突變性措施所取得的一種突破性的創造性認識活動。課堂教學中的靈感同科學發現、文學創作中的靈感現象具有共同性,即:從認識的發生看,它是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活動,它來無蹤、去無影,不能確切預期,難以人為尋覓,它的降臨是突如其來的。從認識的過程看,它是一種突變性的創造活動,一旦觸發,就會像突然加了催化劑一樣,使感性材料迅速升華為理性認識。從認識的成果看,它又是一種突破性的創造活動,它能打破人的常規思路,為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突然開辟一個全新的境界。
課堂教學中的靈感現象,又有著它的獨特性:學生既是靈感的發動者,經過教師的點撥,最終學生又是享受靈感愉快的受益者。這就是語文課堂靈感現象的雙向性。
偶然的機遇能激發靈感,內部的積淀意識也可能激發靈感。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注意課堂上的偶然現象,包括學生的動作、口語表達、師生交流乃至學生表現出的某種形象等等,抓住它同你頭腦中想著的教學問題聯系起來,不斷進行理性的、邏輯的比較、溝通、類推,就可能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如果教師能在平時積累大量的本專業、非本專業方面的廣博的知識,那么這深層次的積淀也可能由無意的遐想產生出靈感的火花。如果教師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常迸發出靈感的火花,用靈感之火照明每一個學生渴求智慧的心靈,使學生在終生受益的頓悟中不斷進步,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可能達到。
還須指出的是,在此論及的培養靈感思維是以課堂教學為例的,并非指僅在課堂中才能激發靈感。
綜上所述,我所提出的通過基礎知識教學誘發抽象思維、通過寫作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通過課堂教學激發靈感思維,這三者之間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存在著,而是相互滲透、交錯作用的,也不是說語文教學中思維訓練的全部內容為抽象思維、創造性思維和靈感思維。抽象思維與靈感思維尚可視為并列關系的兩種思維方式,但創造性思維與它們分別是交叉關系而非并列關系。如果說語文課的核心內容是思維,語文所要培養的讀、寫、聽、說四項基本能力就是以思維水平為標尺的,那么,語文教學必須突出思維訓練,甚至可以說語文教學要從思維訓練入手,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應從思維入手,這樣才可能探索出一條語文教學的一般性規律,并在這個前提下幫助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特殊規律,使語文學習從根本上擺脫少、慢、差、費的困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4-6G31中學語文教學張玉新19961996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4-6G31中學語文教學張玉新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