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學問之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隨想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仲沂先生所說做學問有三要素:一體健,二天才,三財力。陶行知先生贊同前兩者,不大同意第三者。他認為“體健是人生的一個最要目的,也是學問的一個最要目的”;“天才是做學問的根據,有幾分天才做幾分學問”,但同時又說“天才有時不容易看出來,時機未到,天才隱在里面,專靠主觀、武斷,以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是常有的事”。陶行知先生不承認財力是做學問的要素,他認為“窮苦和學問是好友,富貴和學問是仇敵”。
  我無意對他們兩人的觀點做任何評判(也毫無資格),但確實對陶行知先生“天才隱在里面,專靠主觀、武斷,以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這句話感慨良多。
  就在這個星期,我找了幼兒園一位年輕的鋼琴老師談話,原因是從九月份開始到現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她退了四名學琴的孩子。問她原因,竟是“這幾個孩子不適合學琴”,“某某的反應有點慢,學起來太惱火”“某某性格內向,怕困難”“某某太小,理解力不行,沒天賦”等等。這位老師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孩子身上,而且一再強調“學鋼琴要講天賦”。
  我不否認天賦的重要性,但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靠主觀、武斷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誰能預見一個四、五歲孩子的將來呢?尤其是僅憑幾節課就作出這樣的斷論,不顯得太草率了嗎?而一個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容不得老師有一絲半點草率的。更何況,幼兒鋼琴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激發興趣,而非培養鋼琴家!
  其實,陶行知先生對“天才”的觀點,和現在的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有一些相通之處。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大致可分為八種,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優勢智能和劣勢智能,教育就是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有天賦的,可以重點培養,往專業化方面發展;沒天賦的,可以培養興趣,陶冶情操。不是說不能彈,只是彈的程度不同罷了)!
  古有伯樂識千里馬,愿老師們做一名現代的伯樂,能識各種馬,更能用不同的方法馴各種馬。
 


墨寒 2013-11-14 03:45:14

[新一篇] 議陶行知《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別》

[舊一篇] 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