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流大學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一次大跨越,清華和北大是這次跨越中領軍的學校,因此我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前來參加會議,聽聽清華大學的辦學理念,并與兄弟院校交流。下面我對當前我國建設一流大學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談些想法,供大家參考。
    一、一流大學需要一套好的機制和校風
  我本人曾在一些國外大學學習工作過,如MIT、哈佛、英國劍橋、牛津和法國巴黎大學等。1998年我當校長以后,回訪了這些學校,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它的校長巴爾的摩,是38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物獎的著名科學家。他只給我們一個小時的會見時間。我們問他加州理工學院是如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他說很簡單,只有兩句話:一是把世界最一流的人請來;二是給他們充分的支持和條件。然后自然而然,這個學校就成為一流了。他覺得這個問題不復雜,用不著成套的理論。但是我在考察中發現,加州理工有一個東西他可能沒有意識到,那就是他們大學的運轉已經制度化了,有一個好的校風、傳統和共同的理念,誰當校長都關系不大。就像美國現在小布什當總統,雖然他在學校成績較差,但美國經濟照樣發展,這是因為美國的市場經濟已經制度化了,領導人的更替對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事實上,巴爾的摩是個一流的科學家,他做校務工作的時間很少,一個禮拜只去校長辦公室幾次。因此建設一流大學最關鍵的是學校的運行機制。這個機制好了,無論校長是誰,學校都會正常運轉。當然校長不要干蠢事,但校長干蠢事也有人制約他,這就是機制。校長的權力也很有限,每個教授都知道學校是教授治校,每個教授到加州理工學院來,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權利是什么,前景是什么。
  我國的大學在這一點上做得不夠,甚至相反。我們科大目前正在換屆,幾乎所有領導都強調,選好領導班子是辦好一所大學的關鍵中的關鍵。這符合中國國情,在中國是對的,但恰好跟加州理工學院等美國的一流大學不一樣。一定意義上說,我國的大學文化還是“官本位”的,領導班子一換,過去的很多做法就會變。教授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的支持,因此,教授到這個學校來就有很多不可預測的東西。他知道現在的領導班子很愛才、很支持他,但不知道下屆會怎樣,一旦下屆領導不支持了,他的事業就要受到挫折。這是我這幾年當校長想吸引好的人才時發現他們最担心的。真正好的人才并不只重視待遇。當然待遇要好,但超過一個閾值后待遇就不重要了,他們更重視的是他們的學術生涯有沒有制度保證,保證他只要干得好就能夠得到支持,不管誰當校長都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是一個學校要建設一流學校,吸引人才回來的一個關鍵因素。要讓人才意識到這個學校有好的傳統、文化、機制,無論領導人如何更迭,學校都會正常運轉,干得好的人才都會有前途。
  正因為有一個好的運轉機制,美國的大學校長不大管具體事務,主要做兩件大事,一個是拉贊助籌經費,另一個就是說服各種人才來學校工作。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校長告訴我,學者當校長不要清高,要多結交企業界朋友,他們能夠在關鍵時刻給錢、幫助學校發展。比如他想挖日本一個搞發光二極管的專家——世界上真正一流的人到學校來,那個專家要幾百萬美元起步,學校沒有這個預算,政府撥款也不可能,后來還是幾個企業界朋友幫了他。這個科學家到他們學校后,報紙上就說,“世界上發光二極管的中心轉到圣巴巴拉去了”。在美國每個學校的校長都要集中精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盡量籌錢。他們不能陷進日常事務中。
  我們國內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要重視從運轉機制和學校文化開始,這個文化不是空洞口號,而是把整個風氣改變過來,改成以教授為本,以人才為本,而不是領導說了算。要有一套制度約束各級領導,使得不管誰當領導,學校都能按照同一個方向運轉。這樣可以避免選錯領導帶來的風險。歷史已經證明,要看清楚一個人很不容易,要選對一個領導更不容易。我國有首古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講的就是看清一個人要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建設好一個學校的機制和文化,比選好領導、實行“人治”更好。清華、北大有一百多年歷史,有校風,有沉淀,在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科大的歷史不長,只有45年,但是也有一個好的校風和傳統,我希望有機會和能力在科大把運行機制建設好,使之制度化。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體干部接受這種理念,他們要把自己的地位擺正,不要認為是自己說了算,而要真正覺得我們都是為第一線服務的。要改變學校文化和建立新的運轉機制不是很容易,但是要這樣做,才有可能變成一流大學。
    二、質量和內涵的發展是關鍵
  我國過去五年在教育上實現了一次大跨越,這個跨越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少見的。但這個跨越還沒有完成,只是把左腳邁出去了,右腳要跟上才能站穩。右腳就是質量和內涵。前半步的跨越是比較容易做的,主要是規模、資金,包括學校的名稱、學科種類等等。這個跨越是必要的,是“三個代表”的需要,代表人民的需要,代表國家的需要。但是這種跨越需要質量和內涵緊跟上去,否則一二十年之后回頭來看,可能就象58年那次大躍進,主觀愿望很好,但質量沒有跟上。如何在短期內提高大學教學,特別是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呢?我覺得要趕快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把專業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關系理順。我國的專業科研機構,包括中科院、國防科工委、工業部門等,有幾十萬人的隊伍。這些隊伍目前都希望自成體系,自己招研究生,自己授學位。但是國際上成功的做法是,專業科研機構不能招研究生,不給他們這個權利,否則他們就沒有內在動力跟大學合作了,要逼著他們到大學去招研究生,這樣他們的設施就能夠充分使用,可以把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提高上去。另一方面,大學的多元文化也可以把研究機構招的研究生的素質全面提高上去。現在我國的狀況是,研究機構自己招研究生,專業面很單一,也沒有校園氣氛和多元文化的環境,研究生全面成長很困難。此外,專業研究人員比較適合講專業課而不一定適合講基礎課,因為他們的興趣高度集中在他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
  目前我國在這方面改革很難推進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幾千年形成的我國的傳統文化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文化。每個村寨都希望自給自足,否則就沒有安全感。西方流行的是海洋型經濟,是商業文化,他們強調的是優勢互補。自給自足和“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阻礙了我們科教界的發展,如果在今后五年內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大學擴招的學生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條件,至少是研究生的水平能夠大幅度提高。這樣做并不是要把專業科研機構并入大學,只需要他們跟大學緊密結合。德國馬普學會、法國CNRS作的很好,可以參考。研究所仍然還是獨立運轉,獨立報成果和分配經費,但培養研究生必須跟大學合作。在培養人才上研究所和大學要有分工,研究所主要培養博士后人才,博士之前的學生需要大學多元文化的培養。大學與專業科研機構的關系理順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內涵就會大大提高,這不只是1+1=2的問題,而一定是1+1>2。
    三、多層次、多種類辦學
  國際上的一流大學是多種多樣的,有像哈佛那樣綜合的,也有專業極少的,像加州理工學院只有六個系,還有法國高師、光學學院等都是很小的,但照樣辦成一流。不管一個學校辦成什么類型,都有長處和弱點。人類已經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現在我們國家還沒有很多人意識到高等學校多樣性的重要性,所以大家都往一個模式上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會要開了,各級院校都在活動,給我們評委打電話、拜訪,都想自己學校得到博士點。不管什么層次的學校都想變成大學,變成大學后都想能授博士學位,這樣就都擠到一個獨木橋上去了。
  這個獨木橋很窄,因為要能授博士學位,需要很多錢來建研究基地,還需要很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做老師,這只有很少學校能做到,而且國家也只需要很少學校能做到。因為一個國家需要的人才結構中,博士只能是少數。現在大家都去擠,第一,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我記得第一次世界銀行貸款,各個學校突去買設備,結果后來檢查時發現很多設備買來后從來沒用過,因為它們還沒有那么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現在好多學位為了辦博士點,買好多設備,也會造成同樣的資源浪費。第二,其實國家不需要所有學校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國家最需要的是大量學校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做貢獻。我相信,過一段時間后,我國博士會貶值了,許多博士可能難找工作。什么樣的人大家會搶呢?高級技工、熟練工人和技術員將特別稀缺。這種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但培養這種人的渠道現在越來越少。中專、大專紛紛升級變成大學,大學都想變成研究型大學,這樣浪費極大,而且培養出來的人找不到工作是必然的,因為國家不需要那么多那樣的人才。國家培養的人才結構失衡,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阻礙。試想一下,如果許多人都是博士畢業,都想當學科帶頭人,底下沒有兵,就像一個軍隊人人都是將軍,沒有連排長,這樣的軍隊肯定打不了仗。然而,我們國家最需要的高級技工和技術員不能靠過去的那種中專、大專培養,因為它們的專業面太窄了,無法應付工作調整。過去的中專和大專不斷消亡也有這個原因。我們國家應該趕快辦像美國的社區學院那樣的學校,學生進校后不分專業,而是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社區學院開的課有數、理、化、天、地、生這種基礎課,也有如何打高爾夫球、修汽車、彈鋼琴等技能性課程,什么內容都有,學生可以任選。上這些學院最大的好處是學期兩年,學費很低。學得好的,兩年畢業以后,法律規定,正規大學(如加州大學這樣的大學)不能拒絕他們直接進入三年級。美國有大量的學生在中學畢業時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也比較窮,就先進入社區學院,學完后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選擇大學的三年級繼續學業,或者就業當工人或技術員。
  今后幾年,中國的大學還要繼續擴招,這一點沒有錯,但這個任務不要全部壓到研究型大學身上來。像清華、北大,包括科大這樣的研究型大學,應該根據教育規律自主地決定該招收多少。盲目地招收過多的學生會出事的。東南大學發生的院士的研究生剽竊事件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個人相信這位院士是不知情的,他的責任只是帶的學生太多了,自己行政事務又多,管不過來,發現不了學生的論文中有無抄襲,出了問題就說不清楚了。擴招這件事,不能用行政手段讓大學來做,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客觀辦學條件決定能夠招收多少學生,包括教授決定能夠招多少學生,這樣才能保證質量,確保把學校辦成精品,提高水平,千萬別把學校名聲搞壞了。搞壞一個學校的名聲幾年就可以,但名聲壞了幾十年都補不回來。
  為了推進多層次、多類型辦學,建議大家不要再說“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這類話。因為誰都想爭一流,這樣說就誤導大家都去爭辦研究型大學。事實上,不同類型的大學都各有長處,都可以辦成一流。彼此之間是不可比的。例如,美國有所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是宋慶齡三姐妹的母校,這所學校就不是研究型大學,但在社會上有很高聲譽,沒有人否認它在它自己的類型中是一流的。現在美國已有幾所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也畢業于其中的一所。中國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建設這類不是研究型大學的一流大學,它們的目標不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是培養可以勝任許多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京45~47G4高等教育朱清時20032003朱清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 合肥 230026 作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京45~47G4高等教育朱清時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1:23

[新一篇] 建立新型語文教學模式的嘗試

[舊一篇] 建設基礎教育一條龍的語文教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