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學生課程資源,建設鄉土歷史課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背景
  歷史課程資源是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歷史課程資源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歷史課程物質資源和歷史課程人力資源。歷史課程物質資源多指硬件,如歷史教材、歷史教學設備、歷史教學環境和鄉土歷史教育資源等。歷史課程的人力資源多指軟件,如歷史教師、學生和部分社區成員。
  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過多地關注了歷史課程人力資源中的教師和部分社區成員資源的開發。實際上,開發學生課程資源是現代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完成這項任務中,能夠實踐上海市二期課改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另外,建設鄉土歷史課程是建設地方和校本歷史課程的抓手,建設好這類課程可以補充國家歷史課程,建構起學生完整的學習歷史體系。同時,也可以有效地落實《上海市中小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
  二、故事
  1、探究劉家港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對外關系中的重要事件,是當時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七年級的學生早在小學時就看過《上下五千年》一書,對其中的《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特別感興趣。因此在學《明朝的對外關系》一節時,學生聽課就很認真,他們希望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
  面對學生的求知渴望,教師在講課中重點突出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并與達·迦馬到達印度作了比較。在即將結束《鄭和下西洋》這一課學習的時候,有兩位學生提問:“為什么鄭和選擇劉家港作為下西洋的出發地?”“為什么劉家港現在不再作為港口了?”對于這兩個在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中沒有答案的問題,教師一下子愣住了。但是,教師卻敏銳發現了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思想火花。教師機靈地把這兩個問題推向全體學生,設想用學生資源來解答問題。然而課堂上一片安靜,顯然沒有學生能夠回答。教師有意識地要開發學生資源,問道,“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呢?”
  七年級學生發言十分積極。“到學校圖書館去查找資料。”“看看教科書上有沒有解釋。”“去網上看看。”“劉家港就是嘉定的瀏河,老師帶我們去實地考察。”……
  從學生的發言中,教師感到了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熱情,但是對探究的方法還是模糊的。于是教師建議學生把這兩個問題作為歷史探究的課題,開展探究活動,用觀察方法收集資料作分析。并且表示,教師愿意參加探究,和同學們一起活動。
  不久,就有5位學生找到了教師,自愿組織一個探究小組,課題為《探究劉家港》。探究計劃從兩方面進行:(1)收集有關資料;(2)實地觀察瀏河鎮。
  第一次活動是學生在認真閱讀了教材后開展的,下面是學生討論記錄:
  孫虹:劉家港東臨大海,從地理位置上看,就是一個良好的出海口。
  王小剛:從《明朝中后期工商業分布》彩圖看,位于劉家港周圍的城市,如南京、蘇州、松江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城市,能夠為鄭和船隊提供“大量的金銀、絲綢、瓷器和布匹。”
  李蓉蓉:觀察了教材上的《鄭和下西洋航海圖》,可以看到劉家港東面是大海,西北面離明朝當時都城南京不遠,既可以作出海口,又便于南京造好船后的運輸,因為教材中的小字明確指出“鄭和船隊的大部分船只,都是在南京龍江建造的。”
  結論:鄭和選擇劉家港作出發地,主要是從地理和經濟的角度考慮。
  教師以一個旁聽者的身份參加了學生的討論,深深地為學生能夠仔細閱讀歷史教材,觀察歷史地圖冊而叫好,同時建議學生要關注鄉土歷史,在下周去瀏河少兒活動營地活動時,去瀏河鎮上參觀鄭和紀念館,還可以去實地觀察瀏河與長江的交匯口。對于教師的建議,尤其是能去瀏河鎮,學生感到非常興奮,七嘴八舌地作好了分工,還相約分工不分家。看來學生已經懂得合作,他們的團隊精神得到了培養。
  盼望已久的一天終于來到了,這是探究小組的第二次活動。在鄭和觀念館,學生在鄭和下西洋的大型壁畫前流連忘返。在二樓陳列室,王小剛的照相機閃光不停,李蓉蓉還把家里的小型攝像機也扛來了……當學生們你追我趕,氣喘吁吁地爬上瀏河大堤,看到了滔滔瀏河匯入長江,又奔騰向大海時,都高興地歡呼起來。
  第三次探究小組活動當日舉行,下面是第二份學生討論記錄。
  王小剛:我看到滔滔瀏河水匯入滾滾長江、直奔東海,就立刻明白了鄭和必定會選劉家港作為出發地。在鄭和紀念館我也看到了當時劉家港的水深為10米,是很適合大船出航的。
  孫虹:在當時的劉家港地區,即現在瀏河鎮東北地區,河岸陡峭,水深達10米,實在是天然良港。
  李蓉蓉:瀏河,古稱劉家港。除臨近南京、松江、蘇州著名城市外,其本身在元朝和明朝就是著名的商業碼頭。史料記載,早在元朝時期,瀏河就“商官云集,帆檣林立”,號稱“天下第一碼頭”,因劉河故得名劉家港。至明朝,鄭和選瀏河作為出發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王小剛:為什么近現代瀏河不再作為港口呢?首先,位于瀏河以東的上海作為大港崛起,取代了瀏河的港口地位。另外,瀏河與長江交匯處風急浪高,瀏河上游淤泥順流而下,在交匯口處沉積下來,使得港口水深由明朝時期10米變到了2~3米左右,漸失去良港的功能。原來在瀏河鎮港口還有到崇明的輪船航線,7年前這條航線也停航了。
  結論:鄭和選擇劉家港作為下西洋的出發地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劉家港在元朝和明朝是天然良港。二是劉家港地區商業發展。至于劉家港現在不作為港口的原因也有兩個:一是上海取代了劉家港。二是天然良港缺少治理、功能喪失。
  后來,由李蓉蓉執筆,寫出探究的小論文,在歷史課堂上作了發言,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贊揚。小論文的觀點被《嘉定鄉土歷史》采用。
  2、南翔小籠饅頭
  南翔小籠饅頭是嘉定南翔最著名的特產,名揚海內外。在編寫《嘉定鄉土歷史》時編入南翔小籠饅頭的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嘉定南翔某中學有幾位學生對南翔小籠饅頭的歷史很感興趣,這是一種很好的建設鄉土歷史課程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這幾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調查研究,最終完成了調查報告《南翔小籠饅頭》。這篇文章已經被全文編入《嘉定鄉土歷史》中。下面是《南翔小籠饅頭》全文:
  1871年,南翔小籠饅頭由南翔鎮日華軒糕團店老板黃明賢首創,具有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清朝同治年間南翔小籠饅頭已經聞名遐邇,成為家喻戶曉的上海名點。
  南翔小籠饅頭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后稱古猗園小籠饅頭,現在叫南翔小籠饅頭。清朝,南翔鎮上日華軒糕團店老板黃明賢自制南翔大饅頭,味道鮮美。他天天挑著饅頭到古猗園叫賣,生意很好。同行聞風而動,都來古猗園叫賣大肉饅頭,使黃明賢生意受到影響,不能一人專利。于是他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面粉搟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餡內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一時南翔小籠饅頭名聲大振。后來,黃明賢又開設了古猗園饅頭店和上海南翔饅頭店。
  “南翔小籠饅頭”成名后走出南翔,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國成立后,南翔小籠饅頭打入國際市場,從此聞名中外。2004年,在“上海首屆餐飲文化博覽會暨東方美食節”上,南翔小籠饅頭獲得了“博覽會金獎”。
  三、點評
  1、教師要真正樹立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在學生中,歷史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是鄉土歷史資源方面更是廣泛。開發學生歷史課程資源能夠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程,走出學校,充分發現和利用鄉土歷史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開放式學習和探究,推動學生的歷史學習。
  2、開發學生課程資源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需要。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教師利用鄉土歷史資源,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去發現各種歷史問題,圍繞著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去搜集、整理有關鄉土歷史資料,用現代方法、多途徑地獲取鄉土歷史及歷史學科以外的各種資源信息。通過對鄉土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更加重要的是,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激活學生在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和信息的積累,改變過去分割儲存的狀態,進行知識整合,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從中達到掌握知識、活用知識的新境界,進而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
  3、建設鄉土歷史是開發學生課程資源的有效載體。鄉土歷史課程大多記錄學生家鄉的歷史,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具有親切感。所以,學習鄉土歷史課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到實地去調查研究,產生直接經驗,為開發學生課程資源奠定良好基礎。
  鄉土歷史課程教材設置了許多實踐性活動欄目,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如“動手動腦”“各抒己見”等欄目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歷史學習活動,創造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如“踏尋古跡”“拓展閱讀”和“史海拾貝”等欄目又為學生在課外進行歷史學習活動拓寬了道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便有可能生成許多的課程資源。
  鄉土歷史課程需要不斷發展與改進。因為祖國的建設日新月異,學生家鄉的變化也是翻天覆地,課程教材必須跟上歷史的發展,反映出時代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課程資源完全可以作為一種修改教材的資源。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選取家鄉發展的亮點,在正確方法論指導下,寫出文字內容,來修改與補充鄉土歷史教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又滲透了愛家鄉的教育,還有效地開發了課程資源,建設了鄉土歷史課程。

新課程:綜合版滬56~57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鳳光宇20072007
鳳光宇,特級教師,上海市嘉定區教師進修學院。
作者:新課程:綜合版滬56~57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鳳光宇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24

[新一篇] 建設確定性程度較高的語文教材

[舊一篇] 開發類專業“三復合”教學改革的探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