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改的三個誤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綜觀當今小學語文教壇,課改無疑是廣大教師關注的焦點。《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為我們指出了方向,同時使課改更具可操作性。我們在為取得的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
   無限度地收集資料
  現象: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元宵節》一課前,請學生回家搜集元宵節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她請學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發現學生手捧著一張張從網上下載的資料卻說不出幾句話來,課堂上頓時沉寂了,教師只好信手拿來幾張資料開始講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許多教師拿到《語文課程標準》看到這段話時,只注意了“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視了“公民”這個極為重要的詞語。“公民”并不是“兒童”的同義語!要一個六七歲的學生就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確有些為難。可想而知,學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資料并非他們親自動手所得,經歷學習過程的并不是學生,而是他們的家長,難道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家長?收集檢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維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也不容忽視。當然,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養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就寫道:(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該)“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是第三學段(5~6年級)才要求具備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準確地理解課程標準,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圖片資料對他們來說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們不如明確要求:去搜集相關圖片,再請教一下家人,聽他們講一講相關的信息,這樣會更具實效性。謹記:搜集資料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我們的課堂不應該成為“資料展示廳”。
   無節制地合作學習
  現象:一位教師在教學《珍貴的紀念》一課時,引導學生進行了兩次合作學習。
  第一次: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課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亭子是誰建的?小動物們留下了什么紀念?小刺猬為什么站著不動?
  第二次:請同學們齊讀課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討論:亭子周圍的景色怎樣?花是誰種的?為什么“這才是珍貴的紀念”?
  課堂上學生四人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合作學習的場面可謂“熱鬧”,可之后的交流卻頗令人失望,學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們怎么了,難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廣益、優勢互補,但如果過于頻繁,就會適得其反。“好鋼還要用在刀刃上”,討論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用,討論的問題應該有思考價值,而且不宜過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如果過多,往往他們連問題都記不住,還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時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筆者認為:第一,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討論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決的問題,而且有一定難度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第三,當學生的意見不一致,而且有必要爭論時,不妨讓持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探究,準備與對方爭辯。小組合作學習還應明確分工,主持人、記錄員等各負其責。每位組員既要會表達見解,還要會傾聽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整合”功效。
  筆者還看到有些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個完整的句子拆開來讓兩個學生合作讀,如:讀《看花燈》一文時,“(一生)元宵節,(一生)看花燈,(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歡騰。(一生)紙糊的金魚(一生)吐泡泡,(一生)紗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這是何等地殘忍,優美的詩句被攔腰截斷,語感怎么培養?
   無目的地整合學科
  現象:一位教師在教學《老樹的故事》時是這樣進行學科整合的:
  (1)“現在,請小朋友們也來當一次音樂家,用你喜歡的曲子唱一唱《老樹的故事》。”
  (2)“小朋友們,‘這些身穿禮服的音樂家’會是什么樣子呢?請你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畫一畫他們的樣子。”
  可以想象,《老樹的故事》這么抒情的詩歌配上學生所熟悉的歡快的樂曲會何等滑稽!詩人柯巖如果能夠聽到,不知會做何感想?還不如配上法國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鵝》,讓學生多讀一讀,背一背,從而體會詩歌的意境!
  反思:過去,我們的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所以我們要改革,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以提高學習效率,但不是說可以無目的地、隨意地整合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無論何時,語文課都姓“語”,都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都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融合其他學科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表演、繪畫、歌唱“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堂更輕松、活潑,使語文學習更快樂、高效。我們提倡語文與藝術“結合”,但究竟該在什么時機“結合”,以什么方式呈現,仍要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為語文學習目標的實現服務,切不可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
  要使語文課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實效,就讓我們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謹記語文學科特點,不忘學生年齡特征,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信在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課改一定會取得成功!
人民教育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林波20022002 作者:人民教育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林波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1:17

[新一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散性思維訓練

[舊一篇] 小學語文課本中容易讀錯的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