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清水煮菜無滋無味。此時若加上適量的調料,再掌握好火候,則會烹制出膾炙人口的佳肴。同樣,若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及時適量加點調料,即補充些信息材料,則能有效防止單純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循環,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味,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激發求知欲,樹立自信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課程再次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加學生的生存能力”為切入點,充分顯示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從自己身邊學起,感到有用、親近、易懂、易記,激發其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中學地理學科的對象和內容是地理環境,它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中學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關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對學生來說,不應該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就在他們身邊。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廣泛而緊密地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對地理環境感知、感趣,自覺激發情感。筆者在講述氣候或大氣對太陽削弱作用時,對學生提出生活中的問題:“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釋疑“阿拉伯地區的居民以白色長袍為主。”講“大氣對太陽的散射作用”時,提出為什么“交通警示燈呈紅色,汽車尾部顯紅燈?”再如,講我國民居特色時,掌握“北平南尖”“南敞北封”、陜北窯洞、傣族竹樓……客家“圍屋”的道理。講我們南北方交通運輸、飲食、種植業時,懂得“南船北馬”“南米北面”“南稻北麥”的原由。可以說自然環境中的每一個因素無不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
其實,學生日常觸及的生活現象屢見不鮮,根據每月的作息時間表、冬夏季早出晚歸的時間來體驗“隨季節的不同,各地晝夜長短也不同”,“太陽光照射教室距離的遠近”說明太陽高度角的大小隨季節變化的地理現象。
二、教學內容時代化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瞬息萬變,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教學內容趕不上形勢的需要。因此,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密切注視地理學科的發展動態和趨向,針對中學生關心和樂于討論熱點新聞的特點,在人文地理教學中,把電視臺新聞內容及時地、有選擇性地納入地理教學當中,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理論、信息和事實材料。如中東始終是一個不穩定地區,海灣戰爭與石油危機,韓核和伊核問題,世界能源危機,鈾的提煉與核能,未來取之不盡的月球新能源氦—3,中國與多國聯合開發的熱核能技術,我國南海勘探首次發現地球新能源——可燃冰,“南水北調”工程的啟動,“西氣東輸”已運達上海等地,“西電東送”的運營,舉世矚目的三峽水電站已發電,挑戰南極最高點—冰穹A,在挪威建立北極考察站,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及海拔高度的重新測量以及舉國上下關注的“三農”問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革等,有針對性、更有新意、更有實效的實例,既符合中學地理教學法中關于“地理事實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原則”和“經常應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則”,而且作為要把教材和學生聯系起來的教師,通過這種信息材料豐富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關心國家大事、世界熱點的習慣。惟有如此,地理教學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反映我國和世界科技成就的新動向。
三、教學活動方式生活化
課標認為,在教學中如果只告訴結果,就等于剝奪了學生體驗過程的權利。因此,把地理課堂教學搬進廣闊天地,讓地理知識與實際事象“對號入座”,完成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演習”,檢驗和驗證所學知識,并嘗試尋求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布魯納說過:“最佳的學習方式是發現學習。學習應該是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去發現問題,并努力提供解決問題的設想,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為此,地理教學應倡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際,拓展視野,開展調查、考察、旅游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收集學習資源、培養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講解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環境中“商業金融貿易、交通通信”內容時,讓學生調查縣城某一超市、便利店或連鎖店的布局狀況,討論其布局是否合理;還可以讓學生調查縣城的交通、通信狀況,搜集閱讀相關部門資料,討論本縣城的交通、通信條件對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這樣,既拓寬了學習思路,又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超市布局、交通通信通暢等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參與本地區經濟建設,為政府獻計獻策。
學生運用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就要超越現有知識,提出新的見解,并產生新知識。基于此,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到太陽能熱水器專賣店或樓房頂部調查測量(一定要注意安全),將調查實測的結果匯總對照,算出集熱面傾角設計(或安裝)合理的熱水器在當地所占的比例。學生通過實踐調查,發現理論方法與實際操作并不相符,于是產生新的問題。進一步提出熱水器安裝改進的具體措施:如安裝活動支架或液壓裝置,就可根據當地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進行熱水器的升降調節等。這樣通過“實戰演練”的學習效果,自然勝過老師的預料,讓教師減少平日“有心栽花花不開”帶來的煩惱,增添“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喜悅。這種延伸地理課堂進行活動的收效,遠遠超越學生自己能夠流利地背誦或默寫一個個地理概念,把一連串的地名編成歌謠,甚至是一個荒誕不經的故事。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們把握了地理學科的精髓,領會了地理活動的真諦,認識了課堂和校內外的大千世界對學生的學習意義和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營養”價值。
總之,引領學生進入生活,是對教學元素的拓展,使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密切師生關系,還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把發現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留給學生寬廣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加工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當代教育京70~71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牛昌子20062006
牛昌子,甘肅通渭縣隴山農業中學
作者:當代教育京70~71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牛昌子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