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結論教學”(結論傳遞、結論推導、結論印證),換一個角度看也就是學習過程的缺失。這是語文教學低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課標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這樣一個新的理念,其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強調了學習的“過程觀”。我以為,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這個過程觀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的過程,首先應該是教師學習的過程
從課程的角度講,教師是課程的一個部分,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又是課程的開發者,本身也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從教材使用的角度講,教師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從教學操作的角度看,教師既要根據特定的教學對象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又要能解決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種種問題。這一切都要求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學習者。
就閱讀教學來說,教師自身應該有一個閱讀、體驗、感知、賞析、評價的過程。教師應該首先接觸文本,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和編者對話,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見解,發現閱讀的問題和困惑;然后借助相關資料,深化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解決自己的困惑和問題,形成自己的一些獨到見解。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方案,才能針對文本的個性,才能切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才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才能有創意,有個性。教師的閱讀應該盡可能地拋棄對文本已有的先知結論,盡可能地以完全陌生的狀態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感知比較真實的閱讀體驗,讀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的理解,形成教學所需要的積累和準備。
就作文教學來說,雖然我們并不能簡單地倡導所謂的教師“下水作文”,但教師必須堅持寫作實踐。因為只有擁有豐富的寫作體會,才能夠準確感知和認識寫作規律,掌握一些切合寫作教學實際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方法。教師在進行具體寫作教學時,就能夠進行有效的指導、準確的評價和有針對性的評講,從而真正改善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教師的學習過程,當然有別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除了熟悉學習內容以外,更多的是立足于教的學。它不僅要獲得語文學習的一般收獲,而且更強調有意識地積累和積淀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包括學習的困惑和挫折,即更在意學習過程本身,因為這一切是教師教學決策、教學創意和教學機智最重要的依據和資源。
二、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過程
這一點是新課程理念過程觀的主要內涵。所謂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經歷學習體驗,享受學習快樂,獲得學習成功的過程。人們常說的“學生為主體”就是這一理念的直接體現。這里,我想簡單而明白地提出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幾個最基本的標志。
1.保證學生的閱讀過程和寫作過程。應該承認,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沒有閱讀機會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就語文學習的整體情況而言,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相當缺乏,課內閱讀時間也是少得可憐。我們曾經在一個小范圍內做過調查,其中,每一篇課文都能夠認真閱讀一遍的學生不超過30%,能認真閱讀兩遍的學生不超過10%,而課文已經學習完,甚至練習也做了不少,但學生卻并沒有認真閱讀全文的情況相當普遍。從具體教學環節來說,90%以上的教師提供給學生思考具體問題、解決具體問題的必要時間不足。試想:如果學生連課文都沒有認真閱讀過,連讀課文的時間都不能保證,那些看似很精彩的講解和活動,那些問題討論,又有多大意義呢?
說學生閱讀過程缺失,大家是容易承認的;如果說學生的寫作也缺少過程,很多教師是不肯接受的。事實上,學生寫作不完整的情況也非常普遍。為了應試的需要,現在大多數教師的作文教學都是讓學生當堂完成。但寫作的過程,不能理解為就是動筆的過程。完整的寫作過程應該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對生活的思考,對生活的提煉,也包括對習作的修改。總讓學生對著題目寫作,是提高不了寫作能力和寫作素養的。把立足于提高寫作能力的訓練和立足于寫作水平考查的考場寫作混為一談,是對寫作規律的違背。寫作過程的不完整,是造成學生喪失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為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有自己的體驗、感受和認識,也必然會有表達和交流的強烈欲望。這樣的表達和交流,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教學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共同提高的過程。讓人沮喪的是,平時的教學,學生很少有表達、交流的機會(當然首先是沒有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平時不給學生講話的機會,等到公開課就用盡手段說盡好話讓學生表達、交流。這種做法,即使達到了目的,也只是營造了一種熱鬧的氣氛而已,并不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真正體現。
為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一個很關鍵的方面就是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所謂“尊重”,既不是教師壓制、控制學生的思想,也不是教師盲從于學生的思考;而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對話過程,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的多向多維對話的過程。用我們傳統的哲學觀點來說,對話應該是“和而不同”的,簡單地求“同”或存“異”都不是正確的做法。
3.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通過一定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過程觀的最好體現。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我認為,對自主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理解不能過于拔高,在教學過程中更不能形式化。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學生自己能提出問題,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而現在普遍的現象是,學生和教師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夠。中、高考中閱讀理解題為什么得分率低呢?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平時教學不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寄希望于做幾份練習來提高閱讀能力,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教師要圍繞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是障礙式的問題,即學習中的困難;一是發現式的問題,即對教材或教師的結論提出不同的見解。前一類問題,是主要的;但后一類問題更有價值。對于前一類問題,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后一類問題的解決,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對于這類問題,要進行分類和篩選,對不同的問題要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有的可以展開分組討論,有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有的可以等待條件成熟時再行解決,而不必一律現場解決,更不必都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
三、語文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成長的過程
教學過程有兩個核心元素,一是學,一是教。其中的“教”,即教師幫助學生成長。簡單地說,就是不知的,讓他知;不會的,讓他會;不能的,讓他能。具體來說,“教”有這樣幾方面的內涵:
1.讓學生的語文積累不斷豐厚。這一點,如對顯性的語言知識、語法知識、文體知識的積累等等,大家基本做得都比較好。但還是有問題需要改進。因為語文學習的積累是廣泛的,其中也包括思想感情的積累。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敏銳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細膩的感情。
2.讓學生逐漸把握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就是學會學習語文。詞句的揣摩、語言的品味、文意的理解、篇章的把握、鑒賞的方法、問題的分析,都有其學習的規律。“教”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盡快地了解、把握這些規律,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3.讓學生語文實踐的能力不斷增強。語言應用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而語言應用能力,總是在不斷的歷練中提高的,總是在語文實踐中增強的。但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不可能不出差錯。所謂“教”,就是及時發現這些差錯,通過點撥、討論、比較、示范等有效方法,讓學生發現問題,糾正錯誤。這就是提高,這就是成長。
4.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不斷提高。“語言活動”是“認識與表達相統一的過程”。語文素養和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緊密相關。越是到語文素養的高級階段,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越顯得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并且能夠智慧地發揮“教”的作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不斷拓展其思維及認知的廣度、高度和深度。
教師幫助學生成長,自然要教給他們一些方法,但這個方法不能理解為系統的方法講解和方法傳授,更不能以方法為中心。如果閱讀教學就是傳授什么詞語揣摩幾法、課文分段幾法、主題歸納幾法,寫作教學就是開頭幾法、結尾幾法、過渡幾法、擬題幾法,就又陷入了新的泥淖。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方法”是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和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中的方法滲透,是思維層面和認識層面的方法,而不是技巧層面的方法。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太原7~8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黃厚江20072007
黃厚江,江蘇蘇州中學。215007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太原7~8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黃厚江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