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當今新教法迭出的語文教改大潮中,誦讀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已被許多人忽視。有人認為它“過時”了,還有人認為與其讓學生讀,不如多講一些,也就是認為“讀”浪費了“講”的時間,其實,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多是較淺顯的,學生基本上能看懂。呂叔湘先生說:“白話文學生完全看得懂,教師完全可以少講或不講,個別地方學生不理解的就講一點。”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基于此,我認為在實施現代語文教學方法的同時,適當結合誦讀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誦讀有助于培養語感。
  語感是對作品的文字、語言敏銳而豐富的感知,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這話是十分有道理的。學生對課文的反復吟誦,能夠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學生在初讀時,也許會感到并無什么特別之處,然而通過反復朗讀,“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那種父慈子孝的真情就會激起學生浮想聯翩,乃至感動涕零,似乎這樣才能表達出受感染的激動之情。可見,反復誦讀,時間長了,學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會豐富起來,領會文章意思也就比較透徹了。
  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葉老的話告訴我們,討究有所得之后,還要吟誦,只有通過吟誦,才能把理解的東西化而為自己的語感。
      二、誦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漢語言的內涵極為豐富,表達思想感情的區別也極為微妙,每篇文章從語言的表層意義到深層意義僅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須借助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內容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古人對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賀貽孫在《詩筏》里說:“李、杜詩,韓、蘇文,但誦一、二首,似可學而至焉。試更數誦數十首,方覺其妙,誦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復誦至數十百過,口頜涎流,滋味無窮,咀嚼不盡。乃自少至老,誦之不輟,其境愈熟,其味愈長。”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誦讀對理解課文的作用。當然我們教學時要將誦讀和理解結合起來。
  如,教《春》一文,首先讓學生粗讀課文,搞清文章總——分——總的結構,然后重點訓練學生朗讀描寫春天的五個畫面: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讀前四幅時可用輕柔、舒緩的語氣,讀第五幅圖時,則要加重語氣,加大力度。學生通過這樣的朗讀,就能感覺到江南春天的溫柔。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催人奮發向上的力量。由此,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散文,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記住了它美妙的詞句,體會和理解了其中的感情。所以知識的理解不單是老師講出來的,還要由學生去讀、去悟,誦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式。
      三、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學語文課本中大多是精選的文質兼美的藝術作品,寄寓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評價,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有目的地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誦讀,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被課文所吸引,進入美的境界。如,我在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第二段時,并不是單純地講解,而是將難點點到為止,然后讓學生反復地集體朗讀,死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從而喚起了他們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現了菜畦、桑椹、何首烏等優美的景物,同學們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進了作者心中的“樂園”,又如姜孟之的《一雙手》,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很難發現這雙手的內在美,我在教學時,適當點撥后,讓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就能從那雙外表象“半截老松木”的手上,發現了一個林業工人無私奉獻的美好心靈。這樣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沿波探源地潛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學趣味,恰如葉圣陶先生稱有感情的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可見誦讀能發揮其美育功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既是對美的體察,又是對美的再創造。
  誦讀時不僅課文的內在美陶冶著學生的性情,課文的外形美也在培養著學生的審美趣味,課文里的語句簡潔整齊且富有音樂感,在發音、構詞、造句、修辭、語調、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于審美特性,誦讀時能使文字外化為有聲語言,從而使得句子的長短、駢散、排比、回環等句式變化的形式美得以顯現,使語言的節奏感、疊詞的使用、平仄、語氣的舒緩、音調的高低等音樂美得以體現,文中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映襯、雙關、通感等把學生帶進意境的美。如:《荷塘月色》誦讀時學生會感到在欣賞一幅畫、一首詩、一首優美的曲子,其語言的繪畫美、韻律美在誦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可見,誦讀能使學生從語言文字中發現美,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認識的客體上產生審美的共鳴,在藝術的空白中借想象對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的能力。
      四、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水平的提高,誦讀是良策,對一篇文章的反復誦讀,不僅能學習它精美的謀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寫作時就不知不覺地加以運用了。例如我在教學《一件珍貴的襯衫》時,就讓學生對開頭和結尾反復朗讀,并達到會背誦的程度,這樣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它倒敘的手法,而且對開頭和結尾是怎樣照應的這一寫作手法有了掌握,所以當我讓學生做一篇以某物為線索的記敘文時,他們都能仿照此文的寫法很快地寫出來了。
  《一面》這篇課文中對魯迅先生的外貌有三處集中描寫,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他們發現了三次描寫都抓住了人物“瘦”這一特征,這樣學生就學會了抓住特征寫外貌的方法,教師再“趁熱打鐵”,讓他們作一個對班級同學外貌描寫的小練習,就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可見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抓好誦讀這一點,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誦讀不可少,在運用新教法的同時,如能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就會把學生帶入作者營造的優美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學習、想象、思考,乃至創造,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因此筆者在這里也不妨把學生的順口溜“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改說為:“讀、讀、讀,老師的新術。”
  
  
  
語文教學陣地昆明10~11G31中學語文教學梁衛紅19981998江蘇 泗洪縣五中 梁衛紅 作者:語文教學陣地昆明10~11G31中學語文教學梁衛紅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3:38

[新一篇] 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

[舊一篇] 語文教學亟需建立一個科學的效率標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