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少數民族兒童學齡前普通話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少數民族地區小學基礎教育中,除少數情況外,普遍存在說苗語的小孩比說漢語的小孩接受能力低,學習成績差的狀況。對這一現象的理解,有的同志認為是由于“少數民族兒童母語的形成定性及思維特點”〔1〕造成。本文以一個苗族鄉的學前教育為例, 談談說苗語的小孩接受能力低,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旨在走出認識的誤區,注重抓緊抓好少數民族兒童學前普通話教育,早期開發智力,這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的一條改革、前進之路。
      一、也談兒童母語的形成定性及思維特點問題
  在說這個問題時,有必要重復一下語言和思維的問題。不同的民族因為使用語言的不同而存在思維方式不同的說法,在語言學的研究中早已作了否定的結論。思維是指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人的思維是人的大腦機能,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它的存在和活動必須有語言參加。思維活動的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人類是共同的。而分別表現為相應的語言,卻又是各民族所獨有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比如全世界的球迷都坐在電視機前看一場世界足球賽,有誰踢進一個精彩的球,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叫好,如果失誤了一個球,又都表示惋惜。這說明人類的思維是一致的,只是表示歡呼的語言形式不同:講漢語的人說“好!”,講英語的人說“Good ”, 講俄語的人說:“Xopoшo”,講苗語的人說“Vut!”,等等。又如突然出現一條毒蛇,人們會因恐懼而驚呼“蛇!”或者馬上采取應急措施。這種心理和行為人類也是一致的,但語言卻不同:“蛇!”,“Snake!”(英), “Зиея!”(俄),“Nangb!”(苗)。思維是全人類共同的, 語言是各民族不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系統,因此就有漢語,英語、俄語、苗語等等不同的民族語言。不能說每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系統就存在自己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不存在什么漢族人的思維特點,苗族人的思維特點,英吉利人的思維特點,俄羅斯人的思維特點,等等。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與思維是緊密聯系的,但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
  我們弄清了語言和思維的問題,再看看掌握了自己母語的孩子在接受第二語言學習時,又是怎樣的情況。一般孩子長到四至六歲,在語言上就接近了成人,這時他們已掌握了自己語言的音位系統,能夠不費力氣地駕馭語法核心,懂得并運用自己語言的基本實詞詞匯。可以說這時小孩的母語已獲得,但不能說已經定性。因為還有大量的實詞他們不知道,音位系統要完全跟成人一致還要長到十歲至十二歲才行。事實上把青春期前的孩子放到說另一種語言的環境中去,他們適應新的語言通常沒有什么感情上的困難,而且最后能把新的語言講得很地道。因為新的環境、新的語言給孩子一種新鮮感,童年的競爭激情和開放性的話言生理機能使他們易于接受和掌握另一門語言。
  掌握自己母語后的孩子在學習第二語言時,起初是需要借助自己母語去理解新的語言形式,但這只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不是思維的方式。隨著孩子對新的語言的大量詞匯的獲得,新的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的獲得,新的語法結構和語義關系的獲得,就不再需要用自己的母語去理解和“內譯”新的語言,而是完全掌握了第二語言,并能像使用自己母語一樣地自如地用于交際。因此,少數民族孩子一般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與母語和思維特點都沒關系,而是對第二語言——普通話的不熟悉所造成。在接受普通話教學時,需要教師用母語去翻譯,這種學習方式既浪費時間,效率又低,學習成績自然比不上以漢語作為母語的孩子。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能讓他們提前掌握學習用語——普通話。
      二、灣水鄉學前教育的證實
  我們舉一個例來談談只有讓孩子提前掌握了普通話,才能提高學習能力的問題。灣水鄉是貴州省凱里市的一個苗族鄉,已成功地辦了兩屆學前普通話教育班。孩子六歲入學,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說漢語方言,十分之九的孩子說苗語。教師經過兩個月的苗漢雙語教學后,小孩學會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基本詞匯。一個學期后,可基本上脫離雙語教學,而直接采用普通話教學。一年后,孩子可以用普通話與人交談,進入一年級就可以直接接受普通話單語教學了。
  教師在教法上主要采用實物教學法。例如要教會孩子說“公雞”“洗臉盆”兩個詞語,就展示圖片說:這是什么?孩子非常熟悉并立即用母語說:“bad gheib!”(公雞),“gangf hsad mis!”(洗臉盆)。教師接著說:“bad hsad mis”普通話念“洗臉盆”,“bad gheib”普通話念“公雞”,并教孩子讀熟。 下次再展示這兩件實物圖片時,孩子馬上就用普通話說出:“公雞!”,“洗臉盆!”,詞匯積累多了,就可以直接運用了,不存在用母語進行“內譯”的過程。因孩子學會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音義結合的概念:“公雞”,一種雄性的家畜;“洗臉盆”,用來洗臉用的器具。這其中不涉及兩種語言結構方面的問題。苗語中偏正式的名詞,是中心成份在前,修飾成份在后,孩子不會見到這兩件實物而先想到母語的讀音和意義,譯成“雞公”,“盆洗臉”,進而又按漢語的結構組合成“公雞”,“洗臉盆”等等。因此說利用母語去理解另一種語言的學習法,只是學習另一語言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
  孩子能很快地學會并掌握第二語言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們沒有情感上的負担,很樂意學,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并在心里暗暗較勁,爭取得到一朵表示榮譽的小紅花。一學年后,無論入學時已能說漢語方言的孩子,還是入學時只會說苗語的孩子,都達到了相同的普通話水平。這些已經掌握了學習用語的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后,跟漢族孩子一樣,學習知識快,領會能力強,改變了歷史上少數民族孩子比漢族孩子學習成績差的狀況。
  灣水鄉的學前普通話教育現已擴大到幼兒園,即接收四歲至六歲的孩子入學,這為少數民族孩子學前學好普通話創造了更好的條件。該鄉少數民族兒童學前普通話教育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提前掌握普通話,是提高少數民族兒童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灣水鄉的一些小學也明確地肯定了這個方向,并作出規定:凡是沒有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一律不得報讀一年級。
      三、前景和意義
  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解放后,政府提倡對民族地區的小學實行雙語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改革開放,加速經濟文化發展的今天,這種教學形式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了,因它自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現在黔東南多數地方仍在使用雙語教學,就是灣水鄉的十七個村中,也只有七個學前普通話教學點,多數的村沒有。筆者到過依友村,那兒三年級以下的孩子都不會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多數只能聽得懂部分漢語,說漢語的能力就更差了。這嚴重地影響本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接觸和交往,限制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依友村一直使用雙語教學,為什么至今沒有多少人能說漢語呢?這是由于雙語教學本身的局限性和語言環境造成的。課堂上講授的漢語都是書面語,缺少漢語環境,沒有練口語的條件,這些孩子雖然讀完小學、初中,只能懂得部分漢語,說不好漢語的現象就可以理解了。另一個方面的不足是這種教學實質上是在教文化知識的同時又必須教新的語言,這跟同齡說漢語的孩子比較,負担重得多,因此出現接受能力低、學習成績差的問題。
  既然對學齡后的孩子進行雙語教學具有這些局限性,那就應該另辟途徑,把雙語教學的時間從小學階段提前到學齡前完成,這可以說是基礎教育之基礎。推廣灣水鄉的做法,同時在中小學階段創造較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定有一個飛躍的發展。這是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的一個有力措施,是一條適應改革開放形勢的光明之路。
  注釋:
  1 引自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縣教科所潘光義同志在貴州省第七屆語言學年會上的發言,題目是《少數民族兒童母語的形成定性及思維特點是學習成績低劣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藿凱特《現代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黔東南師專)*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貴陽43-45A849民族研究關玲19961996 作者: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貴陽43-45A849民族研究關玲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4:04

[新一篇] 談小學語文課時學習標準的制定

[舊一篇] 談延時評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