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延時評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不管學生水平的差異、回答問題的難易程度,在學生答對問題后,一律全班拍手,而受表揚的學生則表情漠然;而如果學生答錯了,教師則說:“不對,下一位。”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出問題時,教師就會嚴厲指責:“聽沒聽課?”這些做法雖然能及時地評判出問題的是非曲直、黑白對錯,但也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給教學帶來許多負面效應。所以,有時應該采用延時評價,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不急于對他的言行進行評價、做出結論,而是讓它們處于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還有利于學生情感的調動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本文就幾個案例,談談延時評價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的時機以及產生的作用。
  一、利用延時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創新是人的思維品質中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方面。它是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組合、再創造,從而獲得新穎獨特的成果。而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多數是建立在猜測、聯想、頓悟和直覺思維之上的,這就使得學生在進行創造性思維時,難免有不完善、不規范的現象。如果教師這時馬上給予否定的評價,往往會給學生一個思維定勢。在教學過程中,一種說法的定性,一方面會抑制學生新想法的出現,另一方面也會阻礙學生原有思想的深入,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單一、膚淺,不能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很有可能學生的創新意識就遭到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稍縱即逝的,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適當延時評價,從學生的各種思路中捕捉住創新思維的火種,并使它迅速蔓延。
  一教師教《小珊迪》一文時,在充分讓學生感悟了小珊迪的可憐和純潔善良、誠實守信之后,教師深情地對學生說:“小珊迪很窮,他很需要錢,這樣的孩子可憐嗎?(生答:可憐)但他不是那種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不守信用、唯利是圖的人,這樣的孩子可敬嗎?(生答:可敬)我們會把他忘記嗎? (生答:不會)不會,永遠不會廠突然一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想給小珊迪畫張像,把他留下來。”教師遲疑了一下,馬上對學生說:“好啊,你想畫一個怎樣的小珊迪?如果畫小珊迪的肖像你用什么顏色?”(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五分鐘后交流反饋,有如下教學片斷:
  生:我想畫小珊迪的外貌,一頭蓬亂的頭發,很長又很臟,瘦瘦的小臉,蠟黃的,一身破爛不堪的衣服,又很單薄,因為他的臉很瘦,蠟黃的,說明他很窮,常常吃不飽。他沒錢買衣服,而且根本沒心思去注重自己的儀表,所以頭發也很亂。
  生:我想表現小珊迪的可憐,我畫的內容是小珊迪被馬車撞后的場面,馬車遠去了,小珊迪躺在地上,雙腿血淋淋的,痛暈過去了。因為我覺得這時候的小珊迪最可憐。
  生:我選小珊迪被抬回家后躺在一張破床上和小利比說話的場面,我覺得這場面最令人心酸了。
  生:我選黑色來畫,因為小珊迪很臟。
  生:我也用黑色,小珊迪被馬車撞了,馬車卻不管他,說明那個時代很黑暗。
  生:我用白色。
  師:(很意外)為什么?
  生:我想用白色來表現小珊迪那顆純潔的心靈。
  師:你的想法真好,我們還可以用什么顏色來表現這個主題?
  生:紅色。
  生:我認為金色,因為小珊迪的精神是最可敬的,而金色可以表現精神在閃爍,在放光芒。
   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給小珊迪畫張像”這一稍縱即逝的、適度開放的問題,進行延時評價,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抒發了對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使感悟小珊迪的可憐和美好的人品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敏捷性和創新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利用延時評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
  在正常情況下,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教師在課堂上倘若過早地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結論性評價,勢必就會阻斷學生的探究與思索,扼殺其探索的欲望,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教師此時能把握好評價時間的度,合理推遲評價,就能讓更多學生擁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之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參與表現的欲望,讓他們就問題展開自由的討論,互相取長補短,形成正確的觀點,這時教師再評價,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疏導,這樣就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中來。例如,一教師教《窮人》一文是這樣展開的。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進步很大。大家在讀的過程中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我覺得“溫暖”和“舒適”用在這里不夠準確。
  師:有和他一樣看法的嗎?能說說不夠準確的原因嗎?(有幾名同學舉起了手)
  生:漁家的屋子里只有一個火還沒有熄滅的爐子,外面寒風呼嘯,在里面聽得清清楚楚,說明屋子漏風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溫暖的呢?
  生:漁家的屋子是個小屋,爐子、食具、床擠在一起,這樣小的屋子怎么能說是舒適的呢?
  生:地掃得干干凈凈,食具擦洗得閃閃發亮,小屋最多只能說是整潔的。五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這哪里談得上舒適?
  師:是啊,廚房、餐廳、客廳、臥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風,怎么能算是溫暖、舒適的呢?看來,列夫·托爾斯泰這位大文豪也不過如此,用詞不當的毛病還需要我們來幫助修改。對你們大膽向權威挑戰的勇氣,我由衷地表示敬佩!請大家再讀課文,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生讀課丈,一會兒又有兩個學生舉手。)
  師:你們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溫暖而舒適”用得非常準確,因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溫暖而舒適的。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外面狂風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風,肯定也不會有多大,更何況小屋里還生著火爐。所以跟外面比,家里相對來說還是溫暖的。
  師:有道理!你能聯系上文的內容來思考,說明你已掌握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讀書方法——聯系上下文。“舒適”用得準確嗎?
  生:桑娜的丈夫一大早就駕著小船出海,到晚上還沒有回來,他這時還在大海里跟風浪搏斗呢!而桑娜坐在家里,靠著火爐在補帆。跟丈夫相比,應該說是舒適的了。
  生(先前質疑的同學):漁夫駕駛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風呼嘯,海浪洶涌澎湃,他隨時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險。而桑娜坐在家里,孩子們都安靜地睡著。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對來說是舒適的,最起碼說沒有生命危險。
  師:哦,你也改變自己原來的意見了。你怎么改變自己的意見了?
  生:我聽了剛才幾個同學的發言,覺得有道理。再聯系上下文內容想想,覺得我開始講的沒道理。(這時,又有兩名學生把手舉起,要求發言。)
  師: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發現了?
  生:我認為文章表面上寫漁家“溫暖而舒適”,實際上是為了反映漁家生活的艱難和貧窮。
  師:是嗎?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那樣一個在我們看來簡陋無比的屋子,對漁家人來說,就算是“溫暖而舒適”的了,可見他們對“溫暖和舒適”的要求是極低極低的。讀到這里,我感到漁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艱難!
  生:這里的“溫暖和舒適”的寫法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最后寫小女孩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一樣,表面是寫“溫暖而舒適”,實際上是寫桑娜一家過著艱難、困苦的日子。
  師:從“溫暖而舒適”居然能看出漁家的生活艱辛,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在這一點上我不如你們,因為我沒有想到這一點,你們是我的老師,謝謝!(生鼓掌)同學們,只要我們在閱讀時真正動了腦子,一定會有更多新發現!
   三、利用延時評價,引領學生獲得生存狀態躍遷的動力
  教育是一種關注人的生存、促進人的發展的活動。閱讀教學中交往的深層意義就是要促使每個學生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成為人的目標。而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在獨立判斷和決策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尤其在對學生的人生發展、精神成長以及智慧審美價值的生成方面更需要教師去感染激勵喚醒,與學生一起攀登思維的高峰,讓學生獲得生存狀態躍遷的動力。一教師執教《神筆馬良》一文時,師生交往在對話與朗讀體驗中接近尾聲,課文最后說“馬良又回到村里,給窮人畫畫”。到此,學生的思維好像終結了,但“馬良到底給窮人畫了些什么畫呢?”真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教師的疑問立即得到學生的回應,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從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都有了強烈的表達欲望。
  師:馬良又回到村里,給窮人畫畫,給誰畫了些什么畫呢?
  生:王小二的鞋破了,馬良給他畫了一雙新棉鞋。
  生:鄰居家的桌子被大官砸壞了,馬良給他們畫了一張新桌子。
  生:只要把桌子補好就行了。
  師:噢,資源不浪費,這個同學真有節約的意識。
  生:小虎被大官抓去,剃了個光頭,馬良給他畫了一頭頭發。
  生:村里一位老奶奶生病了,馬良給他畫了一方良藥。
  生:村里阿狗的腿斷了,走路不方便,馬良給他畫了一根拐杖。
  生:不,應該直接給阿狗畫一條腿,這樣就更方便了。
  生:村里來了個乞丐,馬良給他畫了一棵搖錢樹,乞丐就變成富翁了。
  生:王小二家很窮,馬良也畫了一棵搖錢樹給他。
  師:噢,那發財多快!這樣好嗎?
  生:我認為不應該畫搖錢樹,否則他們就好吃懶做了,做了富人,又來欺壓窮人了。
  生:應該畫一些用具給他們,像牛呀,水車呀,還有種子什么的,讓他們勞動致富。
  師:同學們真有遠見!這節課就學到這兒,下課!
  這個對話讓思想在交往中變得深刻,在對話中變得更富哲理性。從為瘸腿人畫拐杖到直接為他畫一條腿,從為窮人畫搖錢樹到為他們畫勞動工具,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學生們能夠繼續尋求新的突破,一個直接一個間接,給人別有洞天之感,使人豁然開朗。孩子們顯示出來的善良不再是麻木與幼稚的了,而是一種審視生活的睿智和對人情物理的洞察。
  四、利用延時評價,引導學生相互之間的討論和評價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是具有生命的人。其實由學生們引發的討論是最棒的,也是最具價值的,我們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與學生之間評價的作用,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的評價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增加教學的活力,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而且可以打破“教師中心”的舊思想,使教師從居高臨下的權威中走出采。因此,教師要盡量避免或延遲師生間的直接的、生硬的反饋和評價,而應該轉化或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評價。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教《落花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在當今社會應該做落花生那樣的人,還是蘋果、石榴那樣的人時,安排了“實話實說”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認識分成兩組,讓代表蘋果、石榴的學生高高地站到講臺上去,一共進行了三輪自由辯論。學生聯系當今社會,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互不相讓。整個辯論環節,延續了近二十分鐘,孫老師除了在關鍵處對文章主旨作必要的把握外,沒有多說左右學生觀點的話,學生在激烈的思維,心靈的碰撞過程中,主動自悟,主動明理,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
  語文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延時評價只是教改浪潮中的一朵小花,適時地把它帶入課堂,使學生和教師都感受到它沁人心脾的芳香,愿這朵小花盛開在每一個教師的心田。

中小學教材教學京78~81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陸青春20062006
陸青春 浙江寧波萬里國際學校小學部,315221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京78~81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陸青春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4:04

[新一篇] 談少數民族兒童學齡前普通話教育

[舊一篇] 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