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習 中心契入延展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概要
  總復習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階段,只是高三歷史教育這一整體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能服從高三歷史教育總目標。由于各指導教師對高三歷史教學過程的安排不同,開展總復習的條件不同,其具體任務也不盡相同,我們無法抽象評價復習方法的好壞,也不能夠盲目套用他人的方法,包括筆者這里所談的方法。
  筆者根據農村普通中學學生特點,在高三教學中通常采用階梯式教學:第一大階梯是章節教學輔之各時代綜述,使學生獲得全面的基本知識,著重弄清主要歷史現象的特征,因果及橫向關系;第二大階梯是專題國別復習,使學生實現基本知識大聯網,重點是掌握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通過了這兩大階梯,學生的歷史知識、歷史認識和歷史思維都獲得了逐漸提高。以此為基點展開的總復習就是要跨上第三大階梯: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主要是運用正確史觀分析歷史本質、評價歷史現象、概括歷史特征,或運用史實說明論證歷史問題,以及準確表達等能力。因此,我把全面復習工作留給學生課外完成,在課堂上只抓住一些關鍵性知識層層深入,縱橫延展,進行理性的探討,揭示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筆者估且稱這種方法為“中心契入——延展法”。
  我想這一復習方法既適應現代高考的要求,也符合由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趨勢。因為:第一,通過中心契入,可對影響知識體系形成的關鍵知識實施縱深突破,形成知識中心;第二,通過層層遞進、縱橫延展,可揭示知識間的邏輯聯系,使之在一定史學思想統率下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有機有序有層次的系統;第三,有利于學生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歷史,有利于其進一步提高概括、歸納、分析、評價、比較、說明、論證等基本學科能力;第四,擴大了知識面,進行了多種思維訓練。總之,它能促使學生將其已掌握的基本知識在一定史學思想統率下形成有機有序有層次有中心的知識系統,并獲得一套治史的基本方法,從而造成比較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成為其獨立處理歷史問題和繼續學習歷史的條件;而且通過這樣的學習所獲得的知識、認識和思維方法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僅有利于應對高考和歷史學習。
   二、操作
  (一)確立題材。經過前兩個階梯的教學,所剩時間已經不多了,選擇哪些現象做為中心契入的題材事關復習效率。怎樣選擇題材呢?原則是:<1>通盤考慮全部教學內容和課時的松緊, 以確定題材的數量和內容;<2> 所選題材必須是教材中多次出現或歷時較長或涉及范圍廣的歷史現象;<3>須是學生似懂非懂的歷史問題, 弄清該問題能起觸類旁通的作用。
  (三)認真設問。確定了某個現象為中心契入的題材后,就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像剝筍一樣自然愉快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活動。如我們確定了以“中國的封建經濟”這一宏大悠久的現象為契入中心時,可這樣設問:(1)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史的學習, 你能描述一下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模式嗎?(2)這種模式在何時已初步形成?請扼要解釋它形成的主要原因與根本原因,并說明這一歷史現象在當時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3 )試概括并簡要說明這種經濟模式對古代政治生活產生了怎樣的政治影響?(4 )歷代封建統治者對待這種經濟模式的態度與政策怎樣?如何評價?(5)這一模式何時開始瓦解? 試舉例說明并闡述其歷史必然性。這一模式的瓦解在意識形態中又有什么反映?封建統治者是如何對待這一趨勢的?請用有關史實說明并予以評價。(6)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你能獲得怎樣的啟示?為指導學生思考,我們可對有些問題給予提示。
  設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第一,要講究科學性,不能把學生引入形而上學的歧途。從一些試題資料看,近年這種錯誤傾向很嚴重。這是一些教師自身視野有限而盲從高考形式的產物。第二,設問要讓學生感到親切而又新鮮,似曾相識而又富有挑戰性。設問太難太易都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第三,圍繞一個契入中所設問題要做到遞進延展自然有序。第四,設計時要有明確的認識和能力提高目標。
  (三)組織教學。據本法實施時已具備的條件、加強表達能力和激化學習熱情的需要,加上時間之緊迫,復習時課堂形式采用“有控制的討論式”為佳。教師已通過給定題材和設定問題已對討論的內容和步驟實現了控制。課堂上要注意的是控制討論進行的速度、方法和秩序。我的做法通常是讓學生自由討論一定時間后,再“點將”答問,然后師生共同糾錯補漏。這是圖簡單的做法。筆者偶爾也試行分組討論:將班級分成3—4組,按排時間討論指定問題,然后指定某組回答:該組需推薦一名“發言人”答問,組員可以補充;其它組對該組回答發表看法,教師予以總結。這種方式效果好些,學生更投入,回答比較完整甚至可提出些我沒預想到的見解;但也多一些麻煩,如要分組重新坐定位置,需搬動桌凳,可能造成一些混亂,而且要動腦筋合理搭配差優生,使各組之間能展開競爭。
  (四)配套練習。如在復習了“中國的封建經濟”后,應就中外史有關經濟及其與政治、意識形態、科技發展之間關系之類的材料命制習題。這樣可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增強其遷移應用知識的能力;其二,可在不占用更多課時的情況下擴大中心知識的輻射面;其三可檢查教學效果。
   三、特點
  目前歷史復習常用的方法有專題復習法、區域復習法、中心整合法等幾種。
  專題復習法是將同類知識按時間或空間順序進行清理,基本特點是羅列知識點,主要意義在于能使學生知識線索化、板塊化,掌握社會某個方面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進行專題復習時,人是按時間或空間順序來思維的,思維的空間被界定在某個歷史領域。而中心契入延展法是對某一歷史現象尋根究底,不是知識羅列,主要意義在提高對歷史的認識和運用知識處理歷史問題的能力。這時的思維是不受領域限制,并按學理邏輯遞進延展的。
  區域復習法是對重要地域眾多的歷史現象進行綜合考察。主要意義在于使學生認識重要地區歷史發展的特點、歷史地位及其復雜歷史現象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解剖麻雀提高學生分解、綜合、概括、歸納、比較歷史的能力。這時思維被界定于特定的空間。中心契入延展法不是對某地域眾多現象的綜合考察,而是對某一歷史現象的深入思考,思維不受空間限制。
  中心整合法是將全部歷史知識從特定的時間〈包括時期〉、地點〈包括較大的區域〉和人物〈包括其他行為主體〉為核心歸總羅列,特點是歸總知識。其意義主要在于使學生認識一些重要的歷史時間、歷史地域和歷史主體的特點地位,培養正確全面觀察歷史、評價歷史的能力。這時人的思維活動是比較簡單、思維方式比較單一的。中心契入延展法的“中心”不是歷史要素,而是重要歷史現象;它不是用于歸總知識而是通過對重要現象的根究揭示歷史現象間的內在邏輯,使學生認識歷史的本質和運動規律。這時人的思維是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活動的,思維空間廣闊,方式多樣。
  總之,各種復習法都有其效用,而相對來說中心契入延展法更能把學生的認識和能力提高到考試說明所要求的水平。*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7-16G32中學歷史教學蘇青松19971997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7-16G32中學歷史教學蘇青松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4:29

[新一篇] 高考“半開放型”問答題的特點

[舊一篇] 高考復習中處理初中地理教材的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