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譯文]  人生在世,短暫無常,就像那來去匆匆的遠行過客一般。

  [出典]  東漢  無名氏  《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注:

  1、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     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      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      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      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      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      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      雙闕百馀尺。

  極宴娛心意,      戚戚何所迫。


  2、注釋:

    陵:大的土山。

    柏:,四季常青的樹木。

    青青:猶言長青青。

    磊磊:眾石攢聚貌。

    澗:溪流。這兩句是托物興起的,用以興起生命短暫,人不如物的感慨。

    忽如遠行客:忽,速貌。遠行客,比喻人生的短暫。離家遠行,思家更切,到了那里,尤其不能久留。不但極言生命的短暫,而且暗示有厭世的意思。

    斗酒:指少量的酒。

    郁郁:盛貌,形容洛中繁華熱鬧的氣象。

    冠帶自相索:冠帶,,官爵的標志,用以區別於平民,此作貴人的代稱。索,求也。是說貴人只和貴人來往,不理別人。

    長衢羅夾巷二句:衢,四達之道,即大街。羅,列也。夾巷,夾在長衢兩旁的小巷。這兩句是說大街的兩旁,羅列著小巷,許多王侯的第宅在巷中,而第宅的大門,則面臨大街,以見氣概之盛,引人注目。

    兩宮:指洛陽城內的南北兩宮。

    極宴:窮極宴會。

    戚戚:憂思也。上句寫那些冠帶人物們的生活現象,下句寫他們的現實心情。


  3、譯文1: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就好比遠行匆匆的過客。

  區區斗酒足以娛樂心意,雖少卻勝過豪華的宴席。

  駕起破馬車驅趕著劣馬,照樣在宛洛之間游戲著。

  洛陽城里是多么的熱鬧,達官貴人彼此相互探訪。

  大路邊列夾雜著小巷子,隨處可見王侯貴族宅第。

  南北兩個宮殿遙遙相望,兩宮的望樓高達百余尺。

  達官貴人們雖盡情享樂,卻憂愁滿面不知何所迫。

    譯文2:

    山上青翠的柏樹,澗中光潔的石頭。與之相比,人生只是匆匆過客。飲少量的酒獲得樂趣,不必計較味道濃淡。駕起劣馬,去游歷都城宛和洛。京城多么熱鬧繁華,長街上行人擁擠,以至帽帶常與他人纏繞在一起。長街連著短巷,坐落多少王侯深宅大院。南北兩座皇宮遙遙相望,宮殿兩側的望樓百余尺寬。盡情享樂尋找快意,不可終日憂郁像被什么逼迫。 


   4、《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于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語言淺近自然,卻又極為精煉準確。不做艱澀之語,不用冷僻之詞,而是用最明白淺顯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傳神達意,意味雋永。遣詞用語非常淺近明白,“平平道出,且無用功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卻涵詠不盡,意味無窮;《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如山間甘泉,如千年陳釀,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韻味。

  此外,《古詩十九首》還較多使用疊字,或描繪景物,或刻畫形象,或敘述情境,無不生動傳神,也增加了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許多人認為, 《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一組最重要的作品。因為,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中國的詩歌就脫離了《詩經》的四言體式,脫離了《楚辭》的騷體和楚歌體,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五七言體式。在中國的舊詩里,人們寫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直到今天,寫舊詩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為主。而《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謀篇、遣詞、表情、達意等各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組詩,我們大家卻始終不知道誰是它們的作者!


    5、這首詩與《古詩·驅車上東門》在感慨生命短促這一點上有共同性,但藝術構思和形象蘊含卻很不相同。《古詩·驅車上東門》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這首詩的主人公游京城而興嘆,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時的吃好穿好。

  開頭四句,接連運用有形、有色、有聲、有動作的事物作反襯、作比喻,把生命短促這樣一個相當抽象的意思講得很有實感,很帶激情。主人公獨立蒼茫,俯仰興懷: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澗中眾石磊磊,千秋不滅。頭頂的天,腳底的地,當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間的人呢,卻像出遠門的旅人那樣,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選》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釋“遠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

  《古詩》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歸”(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寫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時行樂。“斗酒”雖“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娛樂,就不必嫌薄,姑且認為厚吧!駑馬雖劣,也可駕車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駿馬。借酒銷憂,由來已久;“駕言出游,以寫我憂”(《詩經·邶風·泉水》),也是老辦法。這位主人公,看來是兩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陽)是東漢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陽)是東漢的京城。這兩地,都很繁華,何妨攜“斗酒”,趕“駑馬”,到那兒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贊嘆洛陽的繁華景象,然后將筆觸移向人物與建筑。“冠帶”,頂冠束帶者,指京城里的達官顯貴。“索”,求訪。“冠帶自相索”,達官顯貴互相探訪,無非是趨勢利,逐酒食,后面的“極宴娛心意”,就明白地點穿了。“長衢”(大街),“夾巷”(排列大街兩側的胡同),“王侯第宅”,“兩宮”,“雙闕”,都不過是“冠帶自相索”,“極言娛心意”的場所。主人公“游戲”京城,所見如此,必會有感想。結尾兩句,就是抒發感想的,可是歧解紛紜,各有會心,頗難作出大家都感到滿意的闡釋。有代表性的歧解是這樣的:

  一云結尾兩句,都指主人公。“極宴”句承“斗酒”四句而來,寫主人公享樂。

  一云結尾兩句,都指“冠帶”者。“是說那些住在第宅、宮闕的人本可以極宴娛心,為什么反倒戚戚憂懼,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權貴豪門原來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貴而可憂,不如貧賤之可樂”(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

  一云結尾兩句,分指雙方。“豪門權貴的只知‘極宴娛心’而不知憂國愛民,正與詩中主人公戚戚憂迫的情形形成鮮明對照”(《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從全詩章法看,分指雙方較合理,但又絕非憂樂對照。“極宴”句承寫“洛中”各句而來,自然應指豪權貴。主人公本來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尋“娛樂”、又因自尋“娛樂”而“游戲”洛中的,結句自然應與“娛樂”拍合。當然,主人公的內心深處未嘗不“戚戚”,但口上說的畢竟是“娛樂”,是“游戲”。從“斗酒”、“駑馬”諸句看,特別是從寫“洛中‘所見諸句看,這首詩的主人公,其行樂有很大的勉強性,與其說是行樂,不如說是借行樂以銷憂。而憂的原因,也不僅是生命短促。

  生當亂世,他不能不厭亂憂時,然而到京城去看看,從“王侯第宅”直到“兩宮”,都一味尋歡作樂,醉生夢死,全無憂國憂民之意。自己無權無勢,又能有什么作為,還是“斗酒娛樂”,“游戲”人間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現代漢語說,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樂呢?(改成肯定語氣,即“沒有什么使我戚戚不樂”)全詩內涵,本來相當深廣;用這樣一個反詰句作結,更其馀味無窮。


    6、這一首開篇依然采用疊詞。只不過,上一篇圍繞春色而對應離別之岸和孤寂小園。而這一篇卻讓生死對應,透出人生短暫。柏樹為生,陵墓為死。磊磊為生,澗石為死。生死之間,發一長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個忽字讓死亡來得毫無端倪,也讓生存變得脆弱。天地之間,即是一段旅途。路程的終點早已預料,那么沿路的風景又是什么呢?

     斗酒不多,也聊以解憂,駑馬難馭,仍可游戲宛洛。讀此處,似乎隱約可以看見古時傳說之中仙人的畫面,一匹瘦馬之上,褪色的長袍,幾縷隨風飄起的白須,手中是一壺酒,且吟且唱。哪管路邊是高聳的危崖,崎嶇的棧道還是富麗的高閣,喧鬧的人群。這一種豪邁似乎是魏晉亂世之中,文人心中的神仙,活著只在逍遙,不問那世事紛紜,紅塵種種。      

     但這一形象又并非一味的超凡脫俗,而是類似道教徒李白的痛苦。在出世逍遙的灑脫中,仍有入世的希冀。詩中冠帶王侯、宅第宮闕不能說已被這瘦馬之上的歌者所鄙夷。只是羨其富貴,厭其“相索”。于是,最后一問,即可說是對于自己的一種安慰,也是對于凡塵榮華的一聲嘲笑。

     于是,天地之間,人生一路的遠行則必然背負著種種外事的所迫,剪不斷,理還亂。無論是哪種眼神里,這一路短暫的風景則永遠有繁華,也有蕭索。生之悲哀與無奈濃濃的化于詩中,千年之后,這一盞酒仍是冷冷中透著蒼涼。


  7、這是一首寫歡樂的詩歌,卻從死亡寫起。

陵墓上的松柏青青,人生是何等的短暫!生于天地間,就像匆匆的過客。既然人生如此短暫,何不斗酒取樂?雖然飯菜簡陋,但只要有這份快樂,就勝過那豪華的宴席。駕著破車趕著劣馬,在宛水與洛水邊流連游玩。洛陽城中到處都是達官顯貴,高門大院,盡情享樂,但是他們的臉上卻帶著愁容。

或許,這個無名氏也是求取功名的士人中的一員,“冠帶自相索”是他的人生追求。“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的嘲弄中,包含了貧賤之士的多少怨憤!“富貴非我有,帝鄉不可期”,所能寄托的,惟有杯中之酒,以及宛水洛水上的風景。怨憤之中,又有著一份開解,開解之余,又含了幾多辛酸。最終這一切,都被放置于死亡的背景之下,從而獲得了暫時的解脫。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只是,有幾人能夠真正地灑脫,真正地去執呢?


   8、其實古詩十九首對于我而言,并算不得什么印象深刻的句子。相較于唐宋詞風,古詩十九首是在太過樸實了。至少對于我而言,那些帶著些巖石質感的句子,一旦跟“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綺艷奢華,又或者“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般的飄渺無跡相提并論,立時黯淡了下去。

然而這并不是任何人的錯,只是中間,橫亙著無法逾越的時間的隔閡。

古詩十九首通篇讀來,只是滿心的荒涼。那本不是我在這個年紀能夠解讀的。因為人生,容不得矯揉造作。

那種印象是只能描摹的。在想象中。除非有一天自己也須發皆白,獨自愴然于天地之間,或者我們能約略的體會到一點忽如遠行客的意思。

十九首詩,這樣的句子其實是處可尋。然而我偏偏選擇了這一句,除了要好的同學喜歡之外,另一個原因是這一句,給了我一個稍微可尋的意向。

遠行客。

其實這本不容我慨嘆,因為相比于故事中的人,我根本算不得遠行過。但至少,它給了我一個基點,可以散開去。

然而當選定這首的時候,我又發現無從著筆。或許是因為沒有像以前一樣讀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我在更多時候,是寧愿選擇去用文字講故事的人。

我稱之為故事的,是因為可以沒有情節沒有發展,甚或只是一種狀態。只是一個人而已。所以我從不稱之為小說。猶如佛家妙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世事總是如此充滿了難以言明的意味。且容不得虛偽的矯飾。那便是為什么古詩十九首,我只能讀,卻不能言。而我又不能如陶潛一般的,得其意而忘其言。

我們有著擺不脫的俗命。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于我們,只是一處誤會的小城,我們不是歸人,而是過客。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當真難解,只因我們是凡人,讀不懂玄奧古拙的禪機。

人生何渺渺。

亦不過是一片默然,寫滿了我們的喟嘆。人生對于我們太長,長得以至我們無法思量,而它又同時太短,短得我們來不及思量。

記得庾信《枯葉賦》里的句子,“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一語道破千古恨,由來便是如此,人生彈指,渺渺茫茫間,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此身何處寄,是處盡客鄉。辛棄疾嘆過“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也只得任命,喚取紅巾翠袖,搵過英雄淚。姜夔自度長亭怨慢詞曲,嘆道“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春如此。”更明言恒大司馬所云“此語予深愛之”。雖然記錯了詞之所屬,卻依舊可見那一樹搖落了多少凄愴。

庾信把賦的名字取得好。枯葉。

人生百年,也許再沒有比這兩字更貼切的了。只不過,我們一直在飄落中。

待到曲終人散,燈火闌珊。沉思往事立斜陽,當時只道是尋常。

也只有到歷經這一番搖落,或者我們才能立言如斯。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9、《青青陵上柏》里:“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柏樹為生,陵墓為死磊磊為生,澗石為死。生死之間,發一長嘆,一個忽字讓死亡來得毫無端倪,也讓生存變得無比脆弱。天地之間,即是一段旅途。路程的終點早已預料,那么沿路的風景又是什么呢?

    對生命流逝,無所皈依的焦灼之感,古今皆有。亂世特別容易滋生存在主義,每逢亂世,文人賦詩時用字總離不開“忽”。“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里的詩人多是有著高遠志意的并為之甘守窮賤歷苦辛的讀書人,因為志意落空,眼看著生命流逝,無所皈依,故做激憤之語:“無為守貧賤,轗軻長苦辛”,這里面有的其實是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的焦灼,是“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的憂憤。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人無論在哪里,都注定是個漂泊者。所謂家,看似一個實體,實則已經是一種情感記憶。“旅”與“歸”,正是情感的兩極,兩極之間漫長的距離,正是詩人們徘徊的道路。漂泊感往往是確定其身份的最好證據。


 10、年頭歲尾,習慣于有一種倉惶。這種倉惶的感受來自于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消磨。關于時間的流逝,孔融在《與丘伯之書》中的話我記得很深:“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這“忽焉”二字令人驚悚。莊子說,“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耳”,對于年命短促,多災多難的古人來說,人生的短暫和時光的流逝對于他們來說就更意味著生命的飄忽和不永,古詩當中有許多嘆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篇章,“古詩十九首”中有“青青陵上柏,磊磊磵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之類的感慨,漢代樂府詩中也有“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的嘆息。阮瑀的《七哀詩》中說的更為悲苦:“丁年難再遇,富貴不重來。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陶淵明寫道:“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把人生比作飄忽的陌上的塵埃,是輕到可以忽略的,不能自主的要隨風而逝的。人生就是以這樣微不足道的狀態,生存于宇宙之中。陵上青青的柏樹與澗中磊磊的山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象征,而人生如過客,若飆塵,卻是短暫而易逝的。在茫茫的天地之間,人就如遠行的過客,只作短暫的逗留,沒有永遠的歸宿。魯迅先生《過客》中“困頓倔強,眼光陰沉”的過客形象,是卑微的人生彷徨與困頓的喻體,來路布滿荊棘,向前去的道路最終通向墳場,那是黑暗和絕望的所在。鄭愁予“我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是個過客,不是歸人”這樣的詩句之所以動人,是和人生飄渺無依這樣的背景相關的。衰落和消亡是注定的,憂傷和落魄于是成為一種宿命。

     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界上的事物都像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而容易破滅,世間所有的一切都像朝露、閃電一般稍縱即逝。盡歡極樂,但樂極終歸要生悲,和短促的年命一樣,和世間所有因緣所生的事物一樣,人生的歡樂也注定不能永恒。晏幾道晚年為自己的詞集作了一篇序文,大約說道:“追惟往昔過從飲酒之人,或垅木已長,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記悲歡合離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但能掩卷憮然,感光陰之易遷,嘆境緣之無實也”,曾經有過的悲歡離合,最終也都倏忽如昨夢前塵。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時光易逝,有及時行樂的想法是自然的。所以在感嘆陵上柏與澗中石的永恒與人生的飄渺無依之后詩中寫道:“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馀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另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這樣的感嘆卻是在“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的氛圍中生發的。至于“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在不滿百歲的有生之年懷抱千年的憂患,并不是沒有意義的,這是一種超乎人生本身的關注,是對短暫人生的珍惜和延伸。陶淵明詩中也接著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正因為時光易逝,所以應當及時行樂,但是也正因為時光易逝,歲月不待人,他同時勉勵自己,其中有一種加倍珍惜的精神在。

     孔子曾對著浩浩江水嘆道:“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其情其景高遠而遼闊。對于不斷流逝的時間,我們習慣于用年年歲歲來表示。年年歲歲就像流水,“年年”和“歲歲”的重復和重疊,更讓人真切地感覺到時間正是流動的,像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關于年年歲歲,劉希夷的詩句為很多人所喜歡并引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花開花落,年年歲歲一床書,是真正的寂寞,但同時也真正遠離了寂寞。


    11、初夏季節日里夜里總傳來孤單而嘹亮的鷓鴣聲,在這熱風冷雨的無奈光陰中亂人心腸。“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鷓鴣在中國古詩中是感傷的象征,聲聲鷓鴣曾喚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認真追究起來,中國古文學對我產生過最深刻影響的精神不是別的,而是感傷。喜或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傷卻能徹骨。從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詩經》到厚地高天,癡男怨女的《紅樓夢》,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時代,是這一以貫之的感傷傳統以它有毒的甜蜜滋養了我的情感.

  當然,最使我傾心的還是那不知出處的《古詩十九首》,唯其不知出處,那些文字才更顯得神秘,有一種天啟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人生苦短,天地蒼茫的痛楚不時地襲上心頭,使那無所依憑的凄涼與空虛揮之不去。教科書里說《古詩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覺”,我覺得這斷語下得貼切。好像是過去的人們一直都沒心沒肺地也興致勃勃地存在著,去打仗,去婚嫁,去種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發現了人的真實處境,不禁悲從中來,從此這感傷情緒就一發不可收。后世的感傷文人我最喜歡的有兩位,一位是李后主,一位是秦少游,他們把《古詩十九首那種無緣無由,無端無緒的感傷具體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丟失了江山,秦少游丟失了愛人,這兩種人世間最跟本的丟失使今生今世變成了他們的傷心之地。李詞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和秦詞的“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同樣美麗的句子正可以互相應證。我們看出這種感傷既是他們對人世的控訴又是他們在人世的寄托。他們經由這種感傷與人生生出了斬不斷的糾纏,他們玩味甚至珍惜這種感傷就象珍惜與生俱來的病痛。這是怎樣的孽緣啊。感傷的文人對人世必有的丟失總是耿耿于懷,對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報之以坦然,然而他們不安于生命的定數又無可奈何,他們對世界有太強的欲望卻只有太弱的能力,他們既不能戰勝世界也不能戰勝自己,這正可以說是一種孱弱和病態,這種病態對于少年人卻有無法抵抗的傳染性。我那時對感傷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許是因為生命個體所秉承的趨向健康的自然機緣,我的這種感傷病在某一天不治而愈。我對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沒有那樣強烈的共鳴了。我轉換了興趣,竟喜歡起了蘇東坡的達觀。蘇東坡無論在怎樣失意的情況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賞身邊的風景。他在赤壁賞月,在西湖種柳,一派詩心;貶謫黃州他能“長江繞郭知魚美”,貶謫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顆”,貶謫儋州他能“竹杖茫鞋輕勝馬”;對生命的喜悅甚至表露為這樣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棄了對生命的無限欲望,放棄了那種“非如何不可”的悲劇感,隨遇而安,沒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傷害他。他總能在既有的境況中獲得滿足,總能保持生機的充盈。他知道怎樣在這大不如意的人世間保護自己。這種自我保護的心傳被后人譽為“生活的藝術”。這種“藝術”同樣在諸種坎坷中保護了我,使我平安度過了生于人世難免的一次次危機。

  然而,到了今天,在我青春將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來我突然感到一種大惶恐。我要一直這樣平庸而快樂地生活下去嗎?直到暮年?在這青春將逝的時候我突然對青春有了一種強烈的留戀,突然生出一種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強烈沖動。我不要感傷但我要喚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達觀但要保持那種頑強的力量。我發現我內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種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懷,那種對人類悲劇命運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也是一種感傷嗎?這是英雄的感傷,這是蒼涼。這也是對人類命運的屈服,這種屈服中包含著人類不可折辱的尊嚴。我從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動,我想我要記下并且記住這壯年的感動。
本文來自:唯一音樂論壇(bbs.v1v1.cn) 原貼地址:
http://bbs.v1v1.cn/thread-14858-1-1.html


    12、我從何處來,將要向何處?我正在思考。

    我走過和風細雨,繁華似錦的早春,也歷經冷清蕭瑟,涼風肅殺的深秋。我努力地去追尋我想要的東西,但在我得到的時候也失去了許多許多的美好,我一心想要趕去目的地,卻在不知不覺間錯過了沿途如詩如畫的風景。總有那么一句詩能夠讓我們淚流滿面,“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它讓我靜了下來,它是極其傷感的,傷感得令我悲從中來。

    我喜歡讀古詩古詞,喜歡沉溺其中到廢寢忘食,喜歡《古詩十九首》喜歡吟“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這等直白傷感的詩詞。極其喜愛的傷感文人有潦到落魄的柳七,傷心薄命的秦觀,還有那一詠三嘆的納蘭容若。縱然在詞的王國里,他們堪稱帝王,但于現實生活中,他們又是那般不如意。

    柳永一生窮困,歷盡坎坷,卻換來奉旨填詞第一人,他甘于放下身段,與歌姬工匠為伍,一生的心事付于紅顏,寫下了纏綿悱惻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又那堪冷落清秋節”的千古名句,萬般失落醉酒后吟上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總讓我心生哽噎,對于得不到的他也曾耿耿于懷,違心作《望海潮》,但這并不能泯滅他的功跡,相反留下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佳句。在他詞的王國里,他是孤獨的,但在他的生命中,他卻是比較幸運的。

    同樣孤獨的還有秦少游,一生的不得志或許不是對他最大的打擊,但難以排遣的愁緒則絕對是他英年早逝的誘因。我們記得的是那首膾炙人口的《鵲橋仙》,可真正了解他那首《滿庭芳》的人肯定不多,你看“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是何等的凄厲孤寂,有人說“他眉間的愁緒,可能是他鐘愛的女子也無法抹平的”那是他一生的等待,卻等來了千年的孤寂。
《木蘭花令~擬古覺絕詞》相信很多人都讀過,讀過了就難以忘記你。

     納蘭容若,在我們記住了你那才華橫溢的詩詞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忘記你那滿腔的憂怨深情。我們讀“背燈和月就花陰,十年蹤跡十年心”感受地到你的絲絲情意,卻在吟“一片傷心畫不成”時倍感唏噓。愛妻的早逝給他帶來了不可復原的傷痛,他徒留回憶生活著。難怪王國維說他是“千古傷心人”他終于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一病不起,年僅三十一歲。他所經歷的痛苦,傷感是我們常人無法理解的,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他們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我已起步,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不管前方是狂風暴雨還是春暖花開,我沒有選擇,只得向前追尋先輩的足跡。


    13、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似乎就在一轉眼間,這一年就不知不覺走過了一大半。 

     生命中的時光就這么無情的又流失了一大塊。有的時候一個人靜靜地坐著,我甚至可以聽到時光的腳步聲輕輕地掠過我的而邊,不免有些心驚。 

    很多時候,記憶還把心情留在昨天,但我們的環境已經悄悄的換成了現在的樣子。猛然間回過神來,總有些措手不及的驚愕,不知道究竟是環境變了,還是我們的人變了。然而,無法逃避的是,一切終究都不同了。 

    每一天的太陽出來了,每一天的太陽又落下了。 

    這是一種比較復雜且憂傷的感覺。每天,我都以一種平凡的姿態重復著似乎是相同的人生,我重復而無法停止,因為我知道,這也是一種永遠無法回頭的行走,無論這樣的行走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我走掉的都是我無法留住的時光。 

     我就這樣隨波逐流的在時間里漂泊著,沒有開始,也不知道哪里才會是盡頭。 

     我甚至有些期盼我素來不喜歡的陰雨天氣,因為那時候我看不到太陽的影子,也便無從感受時光的脈搏,心里多少會安定一些。 

      然而,心情始終就有些不甘。只是面對著這些現實,不甘往往會表現成一種無奈,甚至是一種逃避。 

     有時候,不敢看鏡子中間的那張臉,似乎就在不經意間,一抹淡淡的滄桑便被寫在了上面。 
     有的時候,失落地看鏡子里自己那雙眼睛,它們總是如此失落,破碎。

     一瞬間,那張臉竟然也有些陌生起來,仿佛是屬于毫不相干的路人的,因為在那上面,我找不回熟悉的自己。 

    有時候,我會深入到人群里,路上行人很多,大多結伴而行,不像我.視線從他們身上快速掠過從不停留.偶爾撞見熟人,總是先被打招呼.然后一片茫然,傻笑.從相逢到遠離,是如此的迅捷,我來不及收拾我的心情,一切便已消逝無蹤,當我的心在街頭靜止的那一刻,我總是充滿了一種無法把握的落寞。一個人的行走,為走而走,沒有目的,從路的這端到路的那端,不知疲倦.卻停止不了混亂的思緒,想一些沒有理由沒有結果的事,不知怎么開始,又不知怎么結束.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回憶已經成了我和朋友們交談的主要內容。但是每每在談話告一段落的時候,我都會感到莫名的惆悵,因為我知道,所有的這些回憶,連同所有這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喜怒哀樂,都已然離我遠去,再也不會回來了。 

    每一個明天都是新的,每一個昨天都是歷史。 

    那么每一個今天呢?我們所擁有的現在,它又是什么?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深陷在現代文明中,每天感受的是人心的顛沛流離,我們攢足了力氣來對付這些壓力,卻不免時時回頭遙望,去感受曾經的生活中所包含的無比珍貴的東西。

 

    14、相比于茫茫無際的宇宙,人只不過是一粒塵埃,微不足道;相比于浩瀚無盡的時間,人的一生只是匆匆的一瞬,轉眼即逝。人生不過百年,如白云蒼狗,白駒過隙,時間吞噬一個鮮活的生命和其不屈的魂靈只要幾十年,至多百年的時間。
  
  人是什么?人所有的努力又算得了什么?正如《古詩十九首》里說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一個過客。
  
  我們的一生將遇到無數的過客,我們同時也是無數人的過客。過客的相逢總是短暫的,多則不過百年,短則擦肩而過。還有更多的人與我們無緣成為過客。能夠成為過客已屬不易,在愛恨情仇的糾纏中,更多的是生命結束時的“往事如煙”的頓悟。在生命煙消云散的那一刻,你記得在人生旅途上曾經有多少人與你擦肩而過?又有多少人讓你刻骨銘心?那時一切對于你都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過客注定是要漂流的,在人生漂流的旅程中,我們經過的、駐足的地方不過是人生的一個個驛站和碼頭。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行走在路上,漂泊在河中。所以行走和漂泊是人類靈魂的本質。
  
  在行走和漂泊的漫漫人生中,驛站和碼頭就顯得十分重要。驛站和碼頭是我們修養身心的避難所,是繼續行走的加油站。驛站和碼頭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它不斷的讓我們補充給養,休養生息。在這里我們和我們的過客們共同打造了碼頭、驛站的繁榮和悲涼。
  
  我們和生命中一個個過客的世俗生活,構成了我們漂泊中的物質世界,在漂泊和行走中,我們盡覽了世俗生活的庸常和無奈,在物質的驛站和碼頭里我們盡享了世俗生活的繁華和奢侈。
  
  那些過客的靈魂構成了我們生活中精神的碼頭和驛站。精神的驛站里有一代代先賢留下的金剛般若,因著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們可以讓時間倒流,空間重置,反復和那些軀殼塵滅、精神不朽的靈魂對話和學習,讓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在時間機器粉碎肉體、變換空間的殘酷戰斗中得到不斷的傳遞。在那里你能夠感悟生命的卑微與高貴。卑微的軀殼讓我們保有敬畏、知道尊重、懂得感恩;高貴的精神讓我們進入靈魂超拔飛躍、精神縱橫馳騁、靈性自由翱翔的空靈境界。
  
  韶光易逝,歲月如流,只有得到這種生命智慧和精神的傳承,我們才能在死亡陰影的步步緊逼下,求得生命面對時光催逼時心靈的平衡、自由和安寧。
  
  個體生命的漂泊終將止于墳塋,人類漂泊的歷程將是川流不息。在驛站和碼頭得到休養生息的人們,注定要一次次重新走上漂泊的旅程。
  
  在人類生命長河無休止的漂流中,作為個體的人都將是“赤條條來,不帶半更根草去”的,如果我們能夠在人生漂流的途中,借助人類精神傳承得到的般若,盡可能的領略沿途景致的曼妙和風情,看自然風光鬼斧神工和天造地設的美淪美奐,看人類精神畫卷智慧灑脫和超拔優雅的精妙絕倫。這樣的旅程才不會枯糙乏味,這樣的旅程才讓你知道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個體的生命才會變得自由和灑脫,理想的光輝才會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和河流。(文 / 
蒼山如海


    15、如何從成功的陶醉和偏執中走出,或如何從痛苦與寂寞中走出,就如成功與失敗時刻在陪伴著我們,所以,必須時刻翻閱自我,從自我的回顧與自悟中尋求出路。

    自我,本是一本絕好的刊物,自己的歷史是自己寫的,寫的好壞暫且不說,而那里面,卻有著無盡的寶藏,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方式方法去挖掘,就可獲益非淺,也就能從自我中得到升華,找到人生新的起點和力量,從而達到領悟人生的目的,從人生的歧途中超出。 
        
    人生不如意的事畢竟太多太多,許多事在經過十分艱苦的努力之后,往往得到的卻是失望或者是創傷,即使成功了,頂多只能是一陣掌聲或者喝彩而已,過后依然會品嘗寂寞和孤獨。或許,人生本是寂寞的? 

  在人生的奮斗之中,結果往往是最后的,甚至是沒有結果。但是,在路途中,卻必須欣然前往,去作所謂的奮斗和拚搏,拚得是你死我活,殺得是血流成河,到頭來才發現,一切都是那樣的無意義和沒有結果,只落得后人的假語村言,成為一部《三國演義》或者是一部《紅樓夢》,引得感慨萬端,惹來情男怨女,這正是紅樓一曲,從古吟唱到今,讓軍事家有事可干,讓紅學家研究不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執一詞,爭論永無止境?或許,人生本是一場歷史戲?古詩云“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大概,這就是最好的注腳吧!
 
    當我們看透了人生的一切時,就會情不自禁的發出“人生無聊”的感慨。但我們還要活著,從孩童時期走向青年,中年,壯年,老年到死亡,這是任何人都必須走的道路,誰也無法例外。而這條道路卻是坎坷不平,隨時充滿了危險,恐懼,稍不小心,就會身敗名裂,暴病身亡,意外事故,車禍等等,這一切都在伴隨著我們。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切時,又會發出“人生艱難”的感慨,即使如此,我們依然要活著,這活著二字卻使人困惑,即對前面的路無可奈何,又對過去的事耿耿于懷,隨之而來的,就是算命先生的叫聲和盧梭的《懺悔錄》......
       
    算卦的人,口干舌燥,聽卦的人,似有所悟;
    寫書的人,費盡心血,看書的人,淚流滿面,感慨不已;
    算過了,算卦的人,掙足了卦錢,聽卦的人,依然困惑;
    寫過了,寫書的人,拿足了稿費,或許,還會為了一本書的稿費,打上幾年的官司來;
    看過了,看書的人淚流了,情費了,一切的感慨都發了。
    ......
 
    即是如此,依然還得活著。不管你活的好與不好,都得活著,面對人生,我們十分的無奈。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只拿別人的一切,來做自己生活的樣板,去指導自己的人生道路。任何時候都必須記著,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生活的軌跡和生活的道路,都必須由自己活著,向著明天走去。這就必須依靠自己來完成自己的人生道路。 

  其實,每個人生來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走過的道路和昨天的心跡,是埋在自己內心深處的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這幅畫,足以使你完成人生的全部,并跨過一切障礙走向人生的終極。前面的路,前面的事,充滿著危險,充滿著痛苦,要求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到人生的終極。其實人生的終極說穿了就是死亡,就是從眼前的世界走向末知的世界而已罷了。但你必須走去,不論多么困難......

  人總是不能從眼前的迷霧中看到將來乃至更遠,對哲人的名言永遠不能真正理解,“視死如歸”只是說說而已,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無愧于“視死如歸”,他們把死看做是從這一世界走向另一世界。所以才能面對任何誘惑、威脅,寧死不屈地走完人生之路。大丈夫或女中豪杰生在人世間,當以天下為己任,視金錢、物欲如糞土,正如李清照所言:“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人生的意義,就是自己應該走完自己的路,清清白白的來,清清白白的去,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16、過客人生

     你讀過香港詩人吳正的一首題為《人生》的小詩嗎?我們生命的世界只是一座驛站,一座在茫茫無際的曠野上閃著光亮的驛站,一座每一刻都有人抵埠,每一刻也有人離去,向著未知的前程再繼續進發的驛站。

     這首詩不難懂,很明顯是從“過客”意象中演繹出來的。人生就是從一個驛站到另一個驛站的過程,無論你貧窮富貴,何來何往,最終都會消失在茫茫無際的曠野上。

     顯然,人生如過客的思想古就有之。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已經把人生看得非常開。到了漢代古詩十九首中,“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已經表達得更為明確了。后來李白在《擬古十二首》中詠嘆,“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情感就更深沉了。由此可見,過客人生不但表達了一種生命過程的象征,而且也表現了一種人生觀:人生是短暫的,不可追悔的,一切意義都不在乎其結局,而在于過程。這種人生觀為人們在絕望狀態中活著,提供了一種精神支柱。

     例如魯迅,當他在最痛苦彷徨的時候,就曾以“過客”自居,堅持走自己的人生之途,不管結局到底如何。他寫過一個小短劇《過客》,其中那個困頓倔強、眼光陰沉、黑須亂發的過客就是魯迅自己的寫照。他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從一開始記事就在路上走著;他也不知道要走到什么地方去,只是知道前面有聲音催促著他,使他繼續走下去。看來過客并不排除理想,并不是沒有追求,只是無法預知前面到底是什么,而過客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地向前走。過客的難點不過是選擇道路和開辟道路。前者是在遇到歧路的時候如何選擇,后者則是行到沒有路的地方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當然,過客人生多少含著一種悲劇氣質,因為在拼命向前走的時候已意味到了死亡——任何人都無法擺脫的結局。但是,這也許意味著一種解脫,把死亡看成是像回家一樣輕松自在,而生命過程中的千里奔波之苦,自然更不在話下了。過客人生活得無牽無掛,只管叫生命大膽地往前走。


    17、史鐵生說我們都是到這個世界上來玩的孩子,總有一天,我們要回去;這首詩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不管是玩一趟還是出一趟遠門,相對我們長長的一生來說都是短暫到來不及回味的。而相對于那年年常青的陵上柏,歲歲堅守的澗中石,我們的生命是比玩一趟出一趟遠門更渺小到“滄海之一粟”的。詩開頭用恒久的自然之物起興與下句的生命的短暫比照,一下子就把我們籠罩到一種愴然而悲之中。

 人生奮斗的意義何在?何不抓緊時間享受這轉眼就要逝去的時光,斗酒相樂,驅車而游,游戲人間。有花堪折直須折,哪怕是駑馬,哪怕是薄酒。

但是分明我卻看到一雙憂郁的眼,掃過繁華的街道,掃過迎來送往的冠蓋,掃過那一座座豪華的王侯宅第۬۬۬۬۬۬۬……這雙眼里也有著嘲諷:你們這些達官貴人啊,“極宴娛心意”,享受了人間所有的榮華富貴,為什么臉上卻愁云密布?這嘲諷又分明是求而不得的憤恨,是志意難成的空虛,是在“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找不到自己的家”的悲哀。

達官貴人有達官貴人的世界,失意書生有失意書生的憂憤,但是看到那青青柏下的陵墓,也許一切都該釋然。


    18、人生天地間,真的只是像遠行的客人,在漸行漸遠嗎?一場宿命,一場相遇,應該都有它的道理吧,上天為何又讓他牽掛起已經遠去的人。也許愛是要在死的面前才能終結一個人的思念與記憶。 

 

    19、人生如寄,忽忽而過。匆匆太匆匆,憂心無已時。“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古詩十九首》,首首感嘆白駒過隙,陰陽相隔,年命無常。“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不如飲美酒,敬服紈與素。”“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愿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

  人生短短,憂思長長,如之奈何?惟酒是親。醉人的酒,才是最好的清醒劑。

    20、人生如棋,每個生命都須經歷起承轉合。“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非成敗轉頭空。茫茫古今,白駒過隙之間,只為凌其壯志,耀其才華,千秋過盡,問心無愧。

  浪淘盡風流人物,談笑間多少豪杰。讀盡昔古英雄辭,如江湖一首斷腸曲。

  江東故地,烏江河畔,風兮兮,雨嘯嘯,歷史的風云演繹了項羽最后的人生。霸王別姬,拔劍自刎,在四面楚歌的那一刻,他用利劍抒灑了最后的豪邁,同時也成就了他完美的人格。鮮血匯成江水東流復西回,他的名字從此也被文人墨客們吟唱著。他們站在烏江畔,望著滔滔江水,無人去計較他的失敗,而是思緒暢揚于歷史的長河中,嘆其勇歌其義。李清照也頌揚著他不甘屈人的英雄氣概:“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杜牧站在歷史的高度則感概:“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蘇東坡一生宦海沉浮,嘗盡人情冷暖,他少年得志,二十二歲便中了進士,蘇東坡的風骨才情得到了宋神宗的垂青,卻也招來了小人的嫉妒,最終為人所構陷,遭遇“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詩壇上的失意同時也成就了他文壇上的得意。“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東坡并沒有一味沉浸在失敗的愁苦之中,而是更加充滿信心地在生活中尋找生機,點燃豪情。從此全心致力于文學創作,他坦蕩曠達的精神世界在大起大落之后更加成熟。最終他占據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個重要位置。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這便是幽腸百結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確,作為一位君王,他失敗的一踏糊涂,而作為一代詞人,他卻是文壇上一顆閃亮的星。李煜淪落為宋朝的階下囚,他的孤獨悲苦凝成一句句浸滿淚水的詩。“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蕃滋味在心頭。”他是憂郁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是傷感的;于是他只有“無言獨上西樓”借以水月療心。他的人生因有了詞而有了輝煌的雋永。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無論是一代天驕還是文壇才子,無論他們的一生最終是輝煌還是失意,我們品讀的永遠是生命的過程,意義在此,豪邁在此。

  孤燈之下,我握一杯綠茗,品味人生,思考人生。


    21、生活就是晨起暮落。日子,就是早出晚歸。

     生,就是睡著醒來。死,就是呼吸斷裂。
     讓一切從簡。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你我的生命不過是寂靜林間草葉上的一滴露,更或是初晨緩慢升起的陽光下,被鳥兒們的羽翅撲棱棱激起的細碎塵埃,漂浮在空中,即使是有相互的遇見、碰撞或重疊,也不過是相攜著簌簌而落,亦終將消失。

     故而,無需急,無需怨,無需彼此糾結,且讓它在這郁郁的寂靜里慢慢地來慢慢地去。
    所謂樂極生悲禍盡福抵,人之痛樂總是相攜并進宛若紙張的兩面,當你在此面濃墨重彩,彼面定會印跡斑斑。

    而有些痛樂,隱隱清歡也罷水深火熱也好,都是他人無法分担與取代的,哪怕是你的深情摯愛。
     既是需要自我對待與處置的,又何須過分渲染,
     倒不如輕描淡寫、寧息止腹、心懷坦然,終有一日一切皆會成為過往。
本篇文章來源于 www.hdz8.cn[好讀者吧--讀者文摘愛好者的精典網站].源網址是:http://www.hdz8.cn/Html/?14773.html


     22、古人語: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一位先哲也曾說過,人生的每個十年都是站臺,時間是呼嘯的列車,你我都是匆匆過客。
  
  是啊,人生短暫,歲月滄桑,生命就像太空中的一顆流星,瞬間即逝。偶爾在生命中某一天的不經意間,也許一道亮麗的風景,一段美妙的音樂,一篇美文或生活中的一些碎片,會讓你懷舊如風,回味無窮,從心靈深處想起那些生命中曾經與你同行的人,同時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給你帶來的快樂和美好!
  
  在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人。有的來去匆匆,與我們擦肩而過;也有的或許會伴我們走上一程,但都不會太長,人生的道路上岔路很多,在每一個路口,我們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也許我們選擇了這個路口,可是在路的那頭我們卻看到了一個駐足等候的人,說不定那竟是我們夢中苦苦追尋的人!當我們驚喜地跑過去,卻發現他(她)等的卻是另外一個人。我們的選擇也許錯了,但人生沒有回頭路,還得走下去。
  
  有時在路上,我們也想過停下來等某個人,但等來等去,那個人總是沒來,或者終于等來了,不是就這樣擦肩走過,就是人家早已有了另一個同行者。于是,我們只好一個人默默地重新上路,一路依然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但卻沒有了那份閑情逸致。
  
  我們想有一個人能與自己一路同行到永遠。可這樣的人卻總是太少,一生中能遇上一個也就是我們的福報了。因為與這樣的人同行,我們總會思維敏捷、精力充沛,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智慧和暢達人生。
  
  然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更多的是與我們曾經走過一段路的人們,那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感謝他們,正是有他們的同行,我們才能歡歌笑語;我們才能發現和創造生活中的美好;我們才能忘卻人生中的苦和累;我們人生才更加絢麗多彩。
  
  讓我們再回首——在天高云淡、松風月影的日子中,在人生旅途上.你是否還能記起曾經有多少人與你擦肩而過,又有多少人讓你刻骨銘心?我想一切的一切都已經不那么重要了。生命是一個過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現在,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情感,我想,美麗人生亦不過如此罷了!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0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