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連續四十余年的朋黨之爭---牛李黨爭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牛李黨爭是在宦官專權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


  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


  唐憲宗在位時期,有一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里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里。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于是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牛僧孺、李宗閔)與考官有私人關系。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疾賢妒能。迫于壓力,唐憲宗只好于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斗爭色彩尚不濃厚。


  唐穆宗即位后,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于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斗的很厲害。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閔走上了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這樣,兩人一掌權,就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京城,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那時候,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壞關系,那才不上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叫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氣得要命。后來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去了。846年,唐宣宗即位后,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鬧了40年的牛李黨爭終于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亂得不可收拾了。


  人們通常認為“牛李黨爭”中的領袖分別為牛僧孺(“牛黨”)和李德裕(“李黨”)。然而關于牛僧孺進行黨派斗爭的事跡在史書上出現得很少,這使得有人懷疑他的黨派領袖地位,認為他只是李宗閔拉拢過來打擊李德裕的工具。這種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早在穆宗時期,時任宰相的李逢吉就舉薦過牛僧孺,被認為是利用牛廉潔正直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勢力增加砝碼。后來,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辭去了宰相的職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閔再度舉薦牛僧孺時,當然也有可能出于和李逢吉同樣的考慮。根據這種觀點,李宗閔應被視為“牛黨”的領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義上的。


  另外一種觀點希望擴大兩個黨派的領袖人選,即將牛僧孺和李宗閔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繼承者,而將李德裕視為裴度的政治繼承者。在憲宗時期,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進行過針鋒相對的斗爭,最終裴度被驅逐出京師。如果認可這種觀點,牛李黨爭的展開時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鋒。在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被當作牛黨的領袖;相應地,李黨的領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網載 2013-09-10 20:55:45

[新一篇] 唐代縣尉詩人的創作特色初探

[舊一篇] 唐代安西、北庭兩任都護考補——以出土文書為中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