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六世之余烈,吞并戰國,海內為一--秦始皇統一中國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秦始皇統一中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既是戰國末期最后一場諸侯兼并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


  戰國時期,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來兼并戰爭的結果,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為增強國力,統一全國,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使用吳起變法,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革,國力逐步強盛。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時間中,秦國國力更加強盛,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征兵,完善了軍隊組織,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采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并鞏固其占領地區,實行有效占領。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攻占韓國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設置太原、上黨、三川三郡,領土包括今陜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于其他六國。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反觀東方六國,君主皆庸,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不穩固,經濟發展遲慢,軍事力量不強,而且六國君王多是茍安一時之輩,缺乏統一中國的胸襟和氣魄。


  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去,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但當時的國政大權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呂不韋號稱秦王仲父,嬴政許多事情受到呂不韋的限制。隨著秦王政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對呂不韋的專權也愈益不滿,于是二者的爭權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舉行了加冕典禮,開始親政,他首先鎮壓了長信侯奔諾惱洌幼乓月啦晃び胝溆泄匚榪冢掌湎喙埃釔淝ㄊ瘢仁孤啦晃の弈巫隕薄V鏈耍毓筧ㄕ嬲莆趙諏速種校餼臀富酉鵒耐騁徽秸叢熗司員匾奶跫


  秦王政大權獨攬之后,就開始實施他吞并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偉戰略。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從敵營中來的人或曾譏評過自己的人,使秦國一時人才濟濟,如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渠,使關中四萬多頃鹽鹵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他禮待軍事理論家衛繚,并采納其賄賂各國權臣以破壞六國合縱的建議,軍事上受益匪淺。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法、術、勢思想,加強他對政權的統馭能力。聽從李斯《諫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使秦王政身邊形成一個智囊團,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秦王嬴政開始了他正式的統一中國的戰爭。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于是秦國轉攻韓國。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占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韓國雖已滅亡,但韓國貴族的反抗并沒有停止。韓王安被遷于岐山,前226年曾發動叛亂,不久被鎮壓下去,這才徹底解決了韓的問題。


  第二個被滅亡的是趙國。在當時的六國中,趙國是最為強勁的一個。先是有廉頗,后有李牧、龐,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將,秦國幾次興兵伐趙,都未曾討得多少便宜。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大將李牧、司馬尚堅持抵抗達一年之久。后來趙王寵臣郭開接受秦人賄賂,向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絕交出兵權,趙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并處死,同時殺掉司馬尚。李牧一死,秦軍如入無人之境,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占了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為王,繼續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敗被滅。


  滅趙以后,秦兵臨易水,威脅燕國。燕國太子丹曾為質于秦,一直想復仇,但因國小勢衰,力不敵秦,未能實現。當秦兵壓境之際,燕國君臣皆惶惶不可終日,于是燕太子丹決意刺殺秦王政。公元前227年,燕丹派勇士荊軻攜帶燕國督元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人頭;作為覲見禮,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荊軻臨行前,太子丹及賓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荊軻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表達了為國犧牲義無反顧。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見荊軻,荊軻上朝覲見,獻圖。圖窮匕首現,荊軻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環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劍,將荊軻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國大舉進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攻打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地處中原的魏國在秦的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孤立無援。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包圍魏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后城壞,魏王假請降,魏亡。魏國被滅后,秦國把下一個目標指向楚國,但因楚國地域廣闊,實力不弱,故費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國內部發生叛亂,楚將項燕將秦叛將昌文君擁立為荊王,秦以鎮壓荊王為名,舉兵攻楚。楚國當時雖敗,但實力尚在。當秦破三晉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將李信自恃年少壯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萬兵力即可橫掃楚國。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答非60萬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萬兵眾攻打楚國。李信輕敵慘敗,秦軍退出楚境。


  嬴政遭此挫折,即親赴王翦家,向王翦賠一禮,請其率兵出征,傾全國兵力――60萬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舉伐楚。楚國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將項燕戰死,楚軍大敗,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楚國滅亡。而后,秦軍又向江南廣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全部覆滅。


  五國相繼被滅,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它的相國后勝,長期受賄于秦,既不備戰,更不援助其他五國抗秦。齊王建昏庸,聽信于相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于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于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后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后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顧之憂。最后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后,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御,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秦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余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戰國歷史至此結束,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網載 2013-09-10 20:55:55

[新一篇] 太上皇好聽不好做!中國歷史上的八位太上皇

[舊一篇] 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