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對外開放與市場開拓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對外開放具有相當廣泛的含義。當我們把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思考,或者說從經濟學意義上來分析對外開放問題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市場問題。從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初期進行海外擴張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中國家實行對外開放,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尋找市場。可以這樣說:當今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都是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國家。相反,對外開放程度越低,經濟發展水平也越低。究其原因,前者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后者則僅有狹小的國內市場。另外,只有成功地推行了對外開放政策,才能尋找到更為廣大的市場,從而使經濟持續發展贏得一個至為關鍵的條件。以下對泰國對外開放的分析就是沿著上述思路來展開的。需要說明的是,泰國是亞洲主權國家中較早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國家之一。早在19世紀中葉,泰國國王蒙固,即拉瑪四世登基后,一方面迫于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全球擴張,一方面為了自強,泰國就開始走上了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然而我們這里探討的問題僅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因而不能包括泰國對外開放的這一前期過程。
   一、通過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全面開放培育起本國自由市場經濟制
   度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泰國政府開始推行在經濟上較為全面、系統的對外開放政策。這一時期泰國政府在對外開放方面做了兩件對后來泰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大事。第一是1949年,泰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署協議,正式加入布雷頓森林體系,使泰國貨幣成為一種可在世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幣值長期與美元掛鉤。第二件大事是1957年建立的沙立政府聘請世界銀行專家調查團到泰國進行全面的經濟考察,并協助泰國政府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從而為泰國自由市場經濟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礎。
  除了加入西方金融和貿易體系以及制定適應對外開放的發展計劃以外,這一時期泰國對美國采取了全面開放的姿態。1959年,美國對泰國派駐了陣容龐大的援外使團。成員包括9所美國大學和8個建筑公司。駐泰國援外使團有139名美國雇員和263名泰國雇員,此外還根據合同雇傭了268名美國人和2157名泰國人。援外使團主要從行政管理、電化教學、人員訓練、農業、公共衛生、治安、教育、工業發展和市政工程9個方面開展工作。在農業方面,改良稻種和牲畜品種,建立農業發展中心,擴建農學院,改善農村信貸服務。交通方面,修建通往東北部的新公路,改建橋梁和機場。教育方面,為中、小學和師范院校制定新課程,創辦了曼谷技術學院和行政管理學院。并通過世界銀行對通訊、電子化等社會基礎設施提供了貸款。從1948—1961年,美國對泰國提供了總額達2.63億美元的援助款用于以上項目的建設。1950年,美國富布賴特教育基金會開始實施一項專門為泰國人提供大學獎學金的計劃,幫助訓練泰國行政官員和技術人員。到1974年3月,共有8千多名泰國學生在美國受過教育,其中有1500人獲得學位。據當時的統計,每4名泰國高級文職人員中就有一名是在美國受過教育。
  1950年,泰國與美國簽訂了《泰美經濟技術協定》。同年,美國在泰國設立了美洲銀行曼谷分行。1950—1971年的21年中,美國向泰國提供的經濟援助款項達6億多美元。同時,美國壟斷資本如洛克菲勒財團等開始向泰國投資。1965年和1966年,泰美雙方又簽訂了《美泰投資保障協定》和《泰美友好和經濟合作條約》,根據這些協定,美國人獲得了在投資、經商、航海、居留等方面與泰國人同等的地位。以至在1962—1972年間,美國在泰國的直接投資和信貸金額達64億銖,占外國在泰國投資的首位。
  在向美國全面開放的同時,泰國也對日本、英、法、西德、瑞典等國家敞開了大門。1962年,泰國頒布了新的投資條例,對外資給予特殊優待,使外資蜂涌而至。1960—1973年,日本對泰國的投資達10.71億銖。1974年,日本對泰國的投資為4.83億銖,占當年外國投資的55%。從此,日本取代了美國成為外國投資中占第一位的國家。從1954—1977年,日本給泰國的技術援助達8.4億銖,為泰國訓練了2974名技術人員,派遣了2084名專家到泰國工作,此外還提供了2.46億銖的各種設備。在這一時期,泰國政府還通過日本的戰爭賠款和政府貸款來發展經濟。1961年12月,泰日政府簽訂協議,規定日本在8年內分期償還泰國戰時軍費96億日元,作為泰國向日本購買貨物及勞務抵償之用。1973年12月泰日簽訂日本給泰國45億銖貸款協議時,又取消了泰國必須用這些貸款購買貨物和勞務的規定,提高了貸款的利用范圍和效益。1974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泰國,在訪問后發表的泰日聯合公報中,雙方商定進一步放寬日元貸款的條件。1974年8月泰日雙方又簽訂了減低日元貸款利率的協議,把日元貸款和進出口銀行借款利息從5%下降為4%,海外經濟合作基金的貸款利率從3.25%下降到2.75%。日本在泰國投資和貸款建立了許多大型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泰國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泰國市場經濟的發育成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除日本外,泰國政府也通過對外開放吸引了英、法、西德、東盟各國及我國臺灣省的大量投資。
   二、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開放階段,進入廣闊的國際市場
  泰國對外開放的第二階段是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開放和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相互合作,以及對非洲、拉美國家的全方位開放。這一時期,隨著泰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成熟,出口創匯型工業日益發展,需要尋求更加廣闊的出口商品市場,另外,70年代初期,隨著冷戰局面的結束,泰國對外開放政策取得了新的突破。1975年,中泰兩國建交公報的發表使中泰關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除了政治、外交、文化交流方面的頻繁交往之外,1978年,中泰兩國簽訂了貿易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建立了貿易聯合委員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1985年和1986年又先后簽署了關于促進和保護投資的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1985年,兩國已順利完成了120多項科技合作項目。到1987年,泰國對華投資項目已增至30多個,中國在泰國的合資、合營企業有10多家。主要經營項目泰方為飼料、養殖、罐頭、玻璃、空調機、摩托車,合成纖維和旅館飯店等。中方則為機械、制藥、染料、制鹽、航運等企業,中國還在泰國承包工程84項,勞務合作16項,合同總金額為2億多美元。泰國企業界在華投資最成功的是泰國農、牧、工、商綜合企業集團,即泰國正大集團。到1989年,正大集團已在中國投資建設了14個大項目,其中有種雞、肉雞、飼料、摩托車、玻璃廠等項目。在貿易方面,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國向泰國出口的主要是原油和輕柴油,而泰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大米、玉米、綠豆、原糖、天然橡膠等。隨著雙邊貿易的擴大,進出口商品品種也有增加。雙邊貿易額也由1975年的2462萬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2億美元。
  70年代初,泰國也加強了與東盟各國的經濟合作,注重利用集團的力量為泰國商品出口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泰國是東南亞地區天然橡膠的重要生產國之一。70年代初,由于日本大力發展人造橡膠的生產和出口,泰國等東盟國家的天然橡膠生產和出口受到很大打擊。1973年,東盟外長會議強烈譴責日本大量出口人造橡膠,迫使日本保證不讓其人造橡膠的生產沖擊天然橡膠市場。泰國同時也充分利用了東盟的力量贏得了與西方國家進行更多的對話、協商的機會和各種信息來源。70年代后期,隨著《東盟特惠貿易安排協議》的簽署,泰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協議規定成員國之間應相互提供優惠利率貸款;關稅優惠、購貨優惠;放寬非關稅措施等,從而為泰國與東盟的貿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到80年代初,東盟內部特惠商品達一萬多種,削減稅率達20%—25%。1981年,泰國還加入在新加坡成立的“東盟金融公司”,利用這家公司吸收東盟內部和外部發達國家的資金,推動地區工業化發展。除以上合作外,泰國也積極加入東盟在工業方面實施的工程項目合作;工業互補等計劃,并與東盟各國簽署了“能源合作協議”、“石油安全保障協議”、“糧食儲備協定”等經濟合作協議,不僅促進了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內部經濟發展,同時解決了泰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例如在1979—1980年能源危機期間,泰國就曾要求印尼和馬來西亞以政府間的協議價格每天向泰國出口15000桶原油。到1985年,馬來西亞石油產品的12%出口到泰國,也就在同一時期,泰國主要出口商品大米的半數左右都在東盟成員國內銷售。1988年,泰國與東盟各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91億銖,占泰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十分之一。
  80年代初,當時任泰國總理的炳·廷素拉暖提出了實施經濟外交的擴大對外開放思想。在外交部專設一經濟司,指定一名副外長負責經濟外交工作,要求駐外使館成為經濟外交的前哨。駐外人員要大力宣傳泰國,促成外國投資,參與對外貿易。外交部必須協助經濟界開辟國外市場。炳總理帶頭從事經濟外交,在國事訪問中把經濟問題置于重要地位,積極爭取外國經濟援助和促成經濟合作。從經濟外交活動開展以后,泰國的對外開放取得了更大進步,歐亞市場進一步擴大,對蘇聯東歐及非洲市場的開辟也取得新進展。1980年3月11日,前蘇聯副外長費留賓、泰國副外長阿倫進行了互訪,泰蘇經貿活動日益活躍。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強調要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和睦、友好關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泰蘇經濟關系的發展。雙方的貿易額逐年增加,進出口商品種類也有所擴大。前蘇聯從泰國進口的主要是谷物和其它農產品,泰國從蘇聯進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原料和設備。1988年,泰國總理炳·廷素拉暖訪問了莫斯科。1990年2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對泰國進行了回訪,雙方簽署了成立“泰蘇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1990—1991年文化和科學交流計劃及兩國使館租址”等協定,重點在加強雙邊經濟貿易合作問題。雷日科夫的泰國之行進一步改善了泰蘇經貿關系。
  在經濟外交方針的帶動下,泰國還加強了與中東、澳大利亞、非洲各國的經貿關系,向這些地區大量輸出紡織品、食品和電器產品,交換石油和各種原材料。據統計,1985年泰國在海外的工人有30萬人,其中70%是在中東,主要從事建筑業和服務行業,這些工人每年向泰國匯回大量外匯。
   三、從變印支戰場為商場到東盟自由貿易區,對外開放走向完善的
   階段
  泰國對外開放的第三階段是從1988年差猜總理上臺后推行的與印支三國建立經貿關系的所謂“戰場變商場”的政策。當時差猜政府變印支戰場為市場的新觀念主要建立在這樣一種思想基礎上:即在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后,半島東南亞將出現一個和平和穩定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印支三國將會成為較好的投資場所和商品市場,緬甸隨著大門的開啟也將加強對外投資的吸引。另外,這些國家都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在實現和平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將會經曼谷到柬埔寨的吳哥窟,緬甸的仰光去旅游。在印支問題解決后,中南半島將進入一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面對這樣的機遇,作為半島上的經濟大國,泰國決不能放棄這個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泰國將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和產品優勢來幫助印支恢復經濟,同時也給本國經濟帶來一個大的促進。差猜政府的這個設想,也是泰國長期以來奉行的經濟外交政策在印支地區的具體化。后來的實踐證明,差猜政府的設想基本上反映了印支地區的發展趨勢。
  在以上思想的基礎上,差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動來貫徹這一外交政策。第一步是取得東盟各國,特別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諒解和支持。差猜總理就任一月后就對馬來西亞進行了正式訪問,隨后又訪問了新加坡和印尼。在訪問期間,差猜向新聞界解釋了他在印支問題上的立場,這個立場是泰國今后對越南的政策將采取雙軌制的形式,即一方面與東盟各國一道對越南繼續施加外交壓力迫其撤軍的政策不變;另一方面與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非官方貿易將得到政府的鼓勵。差猜的這一政策在東盟內部取得了諒解和支持。1989年9月李光耀總理回訪泰國時表示:他支持差猜總理變印支戰場為市場的政策,同時他也強調,如果印支戰爭不停止,這一地區就不可能成為市場。
  在取得東盟,特別是周邊國家的諒解和認可后,泰國外長西提于1989年1月9日開始了泰國外長12年來首次對越南的訪問,尋求解決柬埔寨問題的途徑。西提訪越幾天之后,金邊政府總理洪森應邀到泰國訪問,與差猜會談了有關柬埔寨和平和泰柬貿易關系問題。隨后越南第一副外長丁儒廉也對泰國進行了回訪。
  在完成了政治接觸任務后,泰國與印支三國的貿易交往開始活躍起來,政府對國內公開宣布:只要向國家銀行申請批準之后,私人公司就可以向印支國家投資。部份開放老、柬邊界。恢復與柬埔寨的公路、鐵路和空中交通。與此同時,柬埔寨和老撾對泰國的政策迅速作出反應,金邊政權專門開辟了經濟特區,鼓勵泰商到特區投資。老撾在1989年1月份已經批準了外國公司價值約為5100萬美元的投資計劃,這些計劃的資金大部份來自泰國。到90年代初期,泰國貨幣已經成為一種被印支市場共同接受的流通媒介。老撾商人喜歡儲存泰幣勝過基普和美元。泰國銀行還準備在金邊開設分行,印支各國市場上到處都可見泰國商品。到90年代初,泰國通過這幾個步驟把戰場變市場的外交抉擇付諸了行動,并由此而先于發達國家和東盟國家率先進入了印支市場。
  90年代以后,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擴大的要求,泰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泰國的繼印尼“共同優惠關稅計劃”、新加坡“成長三角”、菲律賓“東盟經濟合作條約”、馬來西亞“東南亞經濟集團”建議之后,提出了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想。提出這一構想的阿南政府在1991年成立了一個包括內閣部長在內的委員會,研究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計劃,同時提供一套具體實施方案。參加設計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泰國經濟學家,當時的總理私人經濟顧問那隆猜博士在談到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指導思想時說:許多工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產品已采取多方限制,因此一些小國家如東盟應該制造一個更大的內部市場。他同時指出:我們不需要乞求發達國家開放他們的市場,特別是我們是一些小國家,最好是我們的產品價格能盡量壓低,以使發達國家的貿易集團向他們的政府施加壓力,自己開放門戶,讓我們廉價的產品進口。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泰國制定出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計劃,于1991年7月提交東盟外長會議討論。外長會議經過研究,決定將這個計劃交1992年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東盟外長會議討論。1992年1月,東盟第四屆首腦會議決定采納這項建議,在15年后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就是著名的“新加坡宣言”。
  新加坡宣言中關于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內容主要有兩項:第一,制定一張明確的時間表,確定從1993年1月開始,經過15年的努力建立起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在1993年前把化肥、水泥、藥品等15類工業品的關稅降到20%,從1993年元月起,凡是由東盟各國制造的工業品,關稅率超過20%的,將在5—8年內把關稅率降到20%;在此后的7年時間里,將所有工業品的稅率降到0—5%。第二,設立專門機構協調、監察各國推行自由貿易區的行動。由于東盟內一些國家担心在失去保護政策后某些經濟部門可能喪失競爭力,因此第四屆首腦會議決定設立一個部長級會議來解決這類問題。一方面要拆除關稅壁壘,刺激成員國保持和爭取建立優勢產業,同時也要考慮各國的不同情況,選拔部份產業談判,預先調整削減關稅的細則表,使實現自由貿易區的時間表能正常運行。就這樣,在泰國的倡導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從設想變為現實。
  經過幾年的實踐,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雖幾經波折,多次修改,但仍在逐步推進。就目前情況分析,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深化泰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至少有這樣幾點好處:
  第一,將逐步擴大泰國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系,以此來解決被發達國家和其他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如美國、歐盟等限制進口商品的出路問題。例如泰國的紡織品、橡膠制品,在發達國家受到進口限制,但在東盟國家中享有一定的比較利益優勢,這些產品可望通過自由貿易進入本區域國家。
  第二,有利于泰國經濟的轉型。最近幾年,泰國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舊產業轉移和新產業建立的勢頭已成為泰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隨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長,將必然導致資源更有效的配置,中間產品成本減少和交易費用下降,這就有利于突出本國優勢,扶持優勢產業的成長,促成東盟成員國之間的水平分工。
  第三,有利于新興工業的建立。東盟工業國家之間內部相互投資和與跨國公司之間的聯合投資,將使泰國有更多選擇和引進高科技產業的機會。隨著東盟國家之間內部商業邊界的消失,企業家對生產地的選擇范圍擴大,由于本地區的企業家熟悉地區產品市場和分配系統,了解當地的勞動管理和行政管理體制,一旦商業邊界消失,企業家選擇異地建廠的條件更加成熟。對區域外的跨國公司而言,今后可以把東盟看作一個整體市場,在這個市場投資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在區域內的生產專業化,這些條件都為泰國新興工業的建立提供了機遇。
  除上述優勢外,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將增加泰國與世界其他貿易集團,如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進行貿易抗爭的籌碼;同時也將促進泰國第三產業,如金融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另外,由于進口稅的減少和消失,將使消費者能夠買到比較便宜的進口商品,從而對穩定物價,降低通貨膨脹都有一定好處。
   四、戰后泰國對外開放過程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從戰后泰國對外開放走過的三個階段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對外開放對泰國經濟發展的這樣幾個作用,即培育制度、擴大市場、抵抗壓力、促進轉型。下面就簡要歸納一下這幾個作用。
  第一,對外開放使泰國培育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特點在于競爭,通過競爭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競爭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否則就無法保證競爭參預者不采取極端手段來追求自己的帕累托最優,(即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因此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和制度,由此保證競爭盡量在公平的原則下進行,同時規范競爭者的行為。泰國對外開放的第一步,就是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證私有財產的合法權利,保證不對本國和外國投資者的企業和財產進行國有化和征用。同時使國家和政府的職能明確化,不再干預絕大部份經濟部門和領域。在這個基礎上,泰國在美國的幫助和支持下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金融政策、投資政策、工業政策、農業政策等,利用這些政策來規范和引導市場,促進市場的發育和成長。再就是在科學化決策的基礎上,制定出國家總體發展規劃和戰略,把政府的職能牢牢定位在計劃、引導、宏觀調控,保障基礎設施跟上經濟增長需要的方面。
  第二,對外開放使泰國贏得了一個完整的國際大市場,戰后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開放,使泰國進一步贏得了中國、前蘇聯、東歐各國及非洲國家的市場;90年代以來的對外開放,又促進泰國進入了自己鄰國戰亂之后,百廢待興的重要原材料基地和商品出口市場。正如我們在本章篇首所指出的,近現代資本主義的成長首先就是從尋找和擴大海外市場開始的。這一特征至今未變,更擴大到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不斷的尋找市場、培育市場、發展市場,在不斷拓寬市場的過程中實現經濟增長。
  第三,對外開放的發展還增強了泰國抵抗來自不同方向,特別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政策的壓力。在實施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泰國出口產業改變了單純依賴發達國家市場的狀況。另外,由于與東盟的密切合作以及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推行,也增強了泰國在與發達國家的貿易糾紛與對話中的地位和份量。有利于泰國在不平等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利。
  第四,對外開放過程有利于泰國經濟的轉型。前面我們提到過,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工資增長和原材料進口增加,使生產成本增加,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日愈下降。在對外開放推進中,泰國通過戰場變商場的實施,解決了許多產業的原材料市場問題和產業轉移的問題。同時又通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促進了東盟國家之間相互投資和與跨國公司的聯合投資,有利于新興工業的建立和成長。
  由此可見,對外開放對泰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云南省社會科學
   院東南亞所)*
  
  
  
東南亞縱橫6南寧22-27F8國際經濟王文良/趙子誠19971997 作者:東南亞縱橫6南寧22-27F8國際經濟王文良/趙子誠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30:38

[新一篇] 汕頭對外經濟區域一體化的圈層戰略

[舊一篇] 淺析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意義、問題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