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漢穩定的貢獻---平定吳楚七國之亂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吳楚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王n。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恒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后,為鞏固統治,借口清除叛亂,殺掉在楚漢戰爭時期分封的異姓諸王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時,他又認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并立下“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企圖用家族血緣關系來維持劉氏的一統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齊、燕、趙、梁、代、淮陽、淮南、楚、吳等。這些王國的封地,竟達39郡,占西漢整個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轄的才不過15郡。為防止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規定除諸封國內的經濟由諸王支配外,王國的傅、相等官員均須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統一制定,軍隊由皇帝調遣,借以限制諸王的權力。但西漢所封的諸王國,國大民眾,隨著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財富日增,勢力日強,逐漸形成割據狀態,朝廷與諸王國的矛盾便日趨尖銳起來。


  高祖死后,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以劉姓諸王與擁劉大臣團結反呂的形式表現出來。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當時齊王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宿衛長安。他們暗約其兄齊王將閭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將閭繼承帝位。劉將閣應約起兵,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出擊。灌嬰屯兵滎陽,與劉將閭相約連和,伺機共伐諸呂。這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認為代王恒外家薄氏比較可靠,估計不致出現類似諸呂弄權的嚴重問題。于是他們協議,舍齊王將閭而立代王恒為帝,即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諸王對朝廷的威脅日益嚴重,決定采納太中大夫賈誼和太子家令晁錯的建議,一方面把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歸朝廷直接管轄,一方面在諸王的封地內再分封幾個小諸侯國,以分散削弱諸王的權力。同時,還把自己的兒子劉武封為梁王(封地在今河南東部),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紛紛反對。當時反對最強烈的是吳王劉濞。吳王的都城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北),轄有豫章(今江西地區)、會稽(今蘇南和浙江地區)等郡,封土廣大,財力富足,他利用這些優越的經濟條件擴張勢力,蓄謀奪取朝廷大權。


  景帝即位以后,諸王國的勢力發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繼續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減楚、趙及膠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吳王乘機糾合楚王、膠西王、齊王、ㄍ酢⒔憾酢⒓媚賢酢⒓帽蓖酢⒄醞醯雀魍豕急附形淞Ψ磁選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奪吳會稽、豫章兩郡,吳王便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閩越、東越出兵相助。但由于齊王悔約背盟、濟北王為其部下劫持不得發兵,故實際參加叛亂的僅為七國。一場史稱為七國之亂的反對統一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吳王反漢后,先殺盡朝廷在自己封國內所委任的官吏,然后聚集親信,商議進兵之策。大將軍田祿伯請求率兵5萬,循江淮而上,占領淮南和長沙,入武關直搗長安,吳王唯恐大權旁落,拒絕了這一建議。青年將領桓將軍對吳王說:“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因此建議揮軍急速西進,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搶占洛陽的軍械庫和敖倉的糧庫。并憑借洛、滎山河之險,會合諸侯。這樣,即使不能西取長安,也占據了奪取天下的有利地位。否則,如行動遲緩,一旦讓漢軍搶先進占梁、楚一帶,勢必招致失敗。這一避短用長、速據關東戰略要地的主張,也遭拒絕。吳王親率20萬軍隊從廣陵出發,北渡淮河,會合楚兵,并力向梁進攻,又派出小部隊潛赴崤(今函谷關南〉、澠(澠池)之間,偵察關中漢軍情況。在渡淮時,一面派兵襲占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面遍告諸侯,提出這樣一個行動計劃:由南越兵先攻占長沙以北地區,再西趨巴蜀漢中;越、楚、淮南、衡山、濟北諸王會同吳軍西取洛陽;齊、ā⒔憾⒔何鰲⒓媚現鍆跤胝醞蹕裙フ己蛹洌窈穎畢紫囟希⒑幽冢窈幽銜溱煳髂希偃肓俳兀襠攣鞔罄蠖蠐胛餼崾β逖簦謊嗤醣比〈ぃ窈穎蔽迪囟保⒃浦校衲諉賞鋅送卸保┖螅倭閑倥舷拢胂艄兀衲墓淘希比〕ぐ病U庖徽鉸怨瓜氳囊饌際牽閡災鍆豕木臃侄⒛稀⒈比齜較蠔匣鞴刂校獬髁ο日架簦肫胝躍崾Γフ汲ぐ病


  景帝在獲悉七王叛亂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殺掉晁錯,并恢復諸王封地,企圖以此平息戰亂。直到這一政策失敗后,才決心迎擊叛軍,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率36將軍東攻吳楚,另派酈寄攻趙,欒布攻齊,并以竇嬰屯于滎陽,監視齊趙叛軍動向。這一作戰部署的著眼點是:分兵箝制齊趙,集中主力打擊反漢的重要力量吳楚兩軍。


  周亞夫受命后,即提出:“楚兵剽輕,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也就是暫時放棄梁國的部分地區,引誘并牽制吳楚軍隊,達到守梁以疲敵的目的,這一建議被景帝采納。周亞夫率軍由長安出發,準備會師洛陽,后接受部下意見,改變進軍路線,迅速由藍田出武關,經南陽抵達洛陽,搶占滎陽要地,控制了洛陽的軍械庫和滎陽的敖倉,并派兵清除了崤澠間的吳楚伏兵,保障了潼關、洛陽間的交通補給線和后方的安全,順利實現了第一步作戰計劃。然后,周亞夫率軍30余萬東出滎陽,進抵淮陽,針對吳楚銳氣正盛,難與正面交鋒,遂引兵東北,屯于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讓梁王堅守梁地,阻止吳兵西進,同時派兵奇襲淮泗口(今江蘇淮陰縣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斷吳軍糧道。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楚聯軍向梁進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戰,殲滅梁軍數萬人,乘勝西進,梁軍退保睢陽(今河南商丘南),被吳楚聯軍圍攻。梁王數次派人求援,周亞夫按兵不動,直到吳楚攻梁受到相當消耗后,才將主力推進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在吳楚四面圍攻形勢下,梁一面竭力固守,一面組織力量不斷出擊,襲擾吳軍。吳楚聯軍久攻睢陽不下,屢屢受挫,西取滎、洛的企圖難以實現,退路又受威脅,乃調轉兵力進攻下邑,尋求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深溝高壘,堅壁不戰。吳楚求戰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漢軍壁壘的東南角,轉移漢軍注意力,以主力強攻西北角,這一聲東擊西的企圖被周亞夫及時識破。當吳軍進攻東南角時,他加強了西北角的防御,粉碎了吳楚軍的進攻。


  吳楚聯軍號稱數十萬,既遭頓挫于睢陽,又不得逞于下邑,進退維谷,加上餉道被斷,糧食不繼,在糧盡兵疲、士卒叛逃、士氣低落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亞夫乘機追擊,大破吳楚聯軍。楚王兵敗自殺,吳王僅率數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竄,企圖依托東越垂死掙扎,但東越王懾于漢軍壓力,誘殺吳王。喧囂一時的吳楚叛亂,歷時僅3個月便完全失敗。


  在齊地,膠西、膠東、ā⒓媚纖耐踉誚何魍醯鬧富酉拢儔鶻Чテ臚趿僮停虜幌隆:航鋝悸示疲何鰲⒔憾⒆痛ā⒓媚現鍆躉蜃隕保蚍鎩F臚踅濤撼鞘賾泄Γ撬舛崛〉畚唬罄椿共斡牘吖業牟呋乇鶚竊詒晃Ю庇鐘虢何魍醯韌保虼瞬荒薌縈諍海黃茸隕薄T謖緣兀醞跛斐繁崾睪Γ墓ブ幌隆P倥酥牢獬埽膊豢先牒罕咧浴h鋝計蕉ㄆ氳刂罟螅咕脎墓餐嗪Τ牽Τ瞧疲醞跛熳隕薄V鏈耍河昧似蕉ㄆ咄跖崖藝秸某溝資だ


  七國之亂的平定,對當時的社會和未來的歷史都是一大貢獻。它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并為漢武帝以“推恩策”,從分封制度上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網載 2013-09-10 20:56:04

[新一篇] 對穩定商王朝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盤庚遷都

[舊一篇] 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后一幕――清帝遜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