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友道觀及其現代意義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思想豐富、文化燦爛的民族。在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儒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涉及到政治、經濟、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教育、問學、文化、藝術等眾多領域,對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和鑄造、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對中華文化的特質和成就等,都發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從春秋戰國時儒學大圣孔子、亞圣孟子,到宋明理學大師,儒學殿堂里代不乏人,各領風騷;儒學思想的長河從未干涸過,一直是大浪滔滔、波飛浪涌,呈浩浩蕩蕩、一瀉千里之勢。本文擬從這滔滔長河中采擷一束浪花——即友道觀,來展示儒學的精深與璀璨,以及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下面將儒家友道觀條分為六個方面,逐一闡述,以就教于諸位方家。
      一、尚友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共20篇511條, 第一篇《學而篇》第一條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把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看作是人生十分快樂的事,這集中體現了儒家對友道的重視。孔子的這句話,是中國古代交友之道中最早、影響最深遠的一句名言!
  儒家重視友道,這跟儒家的思想核心密切相關。孔子以“仁”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其內容主要是“仁者愛人”。(注:《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曰:“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孔子之后,人們對“仁”的含義的解釋很多。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禮記》鄭玄注曰:仁,乃“相人偶”之意。人偶,意謂相敬、相親。許慎《說文解字》中釋之曰:“仁,親也;從人,從二。”說法雖稍有異,但大致都觸及到了“仁”的核心,即“愛人”。孔子的學生子夏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因此主張人與人之間要和為貴,要相互“愛”,要以“仁愛”的原則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仁愛”的思想,正是儒家友道觀的思想基礎。既然以“仁愛”之心待人,那么當然更應以仁愛之心對待朋友,建立友情,珍惜友誼。
  《呂氏春秋·本味》中記載的關于伯牙與鐘子期的友誼故事,可以看作是儒家友道觀最形象的寫照:“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注:又,《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最膾炙人口的故事,被人們提煉成一句精彩的成語,叫做“高山流水”,用以喻指心意相通的知音(有時亦指琴藝高超)。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道德文章之友,唐之李白與杜甫、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宋之歐陽修與蘇東坡、辛棄疾與張孝祥等……不勝枚舉。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交往日益頻繁,交友的范圍也一天比一天迅速擴大。不僅是同門同道之間要交友,也不僅是同種同族之間要交友,而且在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民之間也要友好交往。人類越來越由野蠻走向文明和更高程度的文明、由對立走向統一和更大范圍的統一、由戰爭走向和平和更加持久的和平、由仇視走向握手和更加真誠的握手;人類面臨的越來越多的是不分國界、不分疆域、而為全人類所共有的問題,諸如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惡化問題、資源匱乏問題、人口膨脹問題、厄爾尼諾現象問題、計算機千年蟲問題等等,這些都越來越需要全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泯滅恩仇,結成朋友,同心同德,攜手合作,解決共同的問題,共同分享勝利果實,一起過著幸福生活。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儒家提出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美好理想,正在真正的“五洲四海”的意義上日益變為現實。讓儒家思想的這一光輝,照亮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全人類一起伸開臂膀,去擁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新世紀的太陽!
      二、主誠篤——“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認為誠乃天之道——即大自然的存在與變化是真實無妄的。天道以其誠才能化生成物;而人道亦必須思誠,才能產生真正的道德行為,感動他人,贏得信任,成就事業。《大學》中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儒家著名的人學公式。濟世以修身為本,修身以誠意為要。可見誠的精神是儒學的精髓之一。
  這一儒學的精髓,同樣也是儒家友道觀中的一個核心。誠者,實也;誠實是交友的基礎。人之相知,莫過知心;知心者,首要是一個“誠”字,誠心誠意,誠篤誠摯,正直忠誠。真誠是做人立身之本,也是交友之本。朋友之間要襟懷坦白,開誠布公,不必把自己藏得太深,而應隨時顯示自己的本色,做一個性情中的真朋友。誠,直率坦誠,既體現了一個人人格的光彩,同時也是一個人有信心、有力量、充滿自信的表現。唯其如此,才能贏得朋友的信賴;坦誠相處,才能心心相印,友情永固。
  因此,對朋友應取以誠相待的態度;如果厚貌隱情,或偽善矯情,甚至口是心非,陽奉陰違,像《紅樓夢》中那位“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鳳辣子”似的,“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上面說好話,腳下使絆子”,跟這樣的人是永遠也建立不起真正的友誼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有一個過程,朋友之間友誼的建立與加深也要有一個過程。以誠相待,還要能以誠相等待。要相信真誠的力量,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長時間地堅持不懈和耐心等待,可以產生奇跡。心靈的距離在“精誠所至”中縮短,誤會的冰霜在“精誠所至”中消溶,本來平淡的交往在“精誠所至”中不斷升溫變得熱烈起來,甚至勢不兩立互相仇視也可以在“精誠所至”中化干戈為玉帛。一個以精誠之心處事的人,事業一定會蓬勃興旺;一個以精誠之心待友的人,一定會朋友遍天下。
  在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觸更加頻繁,相互交往日益增多,相互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脫離社會,離群索居,歸隱終南,與世隔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拋開人際關系的獨立生活,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在現代生活中,那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已不再是人們向往的、帶有理想色彩的美好境地,而越來越變成為人類歡樂的汪洋大海上的一座荒涼的孤島。人與人之間要接觸,要交流,就要出以誠心;沒有真誠,就不會建立起真正和諧溫馨的朋友關系,心靈就只能像一片沒有水源的沙漠,友誼之花也只能是日漸枯萎。其結果可能使得現代生活條件越先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越淡漠;越是生活在繁華熱鬧的現代化都市里,反而越是會產生寂寞無侶的孤獨感。
  所以,我們要弘揚以“誠”為核心的友道觀,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真誠的友誼。真誠的友誼,能給人以溫暖和歡樂,給人以勇氣和力量,給人以信心和希望!真誠的友誼,是人生旅程中一座溫暖的驛站,當你長途跋涉、風塵仆仆、疲憊不堪時,在這座驛站里,你可以洗去征塵、消盡疲勞,從而精神振奮、煥然一新地重新踏上人生之路。不能想象,在這個紛擾復雜的世界上,一個人要是沒有朋友、沒有真正值得自己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那么,這個人的人生該是多么寂寞,多么冷落,多么悲涼凄愴,多么黯淡無光!
      三、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作為社會倫理道德范疇,它既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立身處事的普遍準則,又特指人們在交友方面的基本準則。前者,孔子曾經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說話講究忠信,行為講究篤敬,即使到了蠻貊之地,也能行得通;相反,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那么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孔門儒學堅定地認為:“民無信不立”,人無信不行。在《論語·為政》中,孔子又進一步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①,小車無@②,其何以行之哉?”同樣強調信是立身處事的根本,指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在社會上將寸步難行、無立足之地。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有一首題為《商鞅》的詩是這樣寫道:“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輕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講的也是以信誠治民治國的道理。
  后者,儒家五倫之一就是“朋友有信”(注:《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舜)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論語·學而》中,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曾子甚至把與朋友交往中是否守信用,作為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身的內容之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論語·學而》)《莊子》中載有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這在今人看來,也許太迂執,太不明智;但這種對親朋好友信守諾言、不惜犧牲性命的精神,還是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長干行》中就曾稱贊“長存抱柱信”;李白自己更有俠士之風,講信用,守然諾:“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歡聚痛飲中答應了朋友的事,不管大小,都將成為十分重要的事;比起忠于諾言來,五岳的傾倒也顯得十分輕微。
  人際交往中,朋友相處中,一定要以信義為本。言而有信,說話算數,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信,是人的誠實真性情表現于外,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肯定;信,具有一種能使他人以真心相對待的無形的道德力量。《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曰:“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如果輕諾寡信,自食其言,先自輕之,自輕者人焉能重之!所以必須學會“慎言”。答應替朋友辦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考慮一下是否可能、可行?是否經過努力可以辦成?如果估計雖盡全力仍難以實現的事,則最好不要輕諾于人。而一旦答應了的事,就必須全力以赴,用百折不撓的努力去兌現諾言,即所謂“一諾千金”、“君子一言,快馬一鞭”、“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注: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比喻話已說出口,難以再收回,謂說話應當慎重;后世人們則通常習慣上將此引申作守諾言、講信用之意。如元代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番悔之理。”)。當然,只要你竭盡全力了,或因為情況特殊,或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或因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突然變故而無法兌現諾言,那樣的話,一定會得到朋友的原諒。我以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取得別人的原諒,往往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取得自己的原諒。因為自己原諒自己的前提必須是竭盡全力,問心無愧!
  此外,我們不但要求自己重信義,而且要要求自己對朋友摒除無緣無故的猜忌。換句話說,用自己的言行取信于朋友,同時又要對朋友采取真誠信賴的態度。中國古代用人之道中有一句話叫做“用人勿疑,疑人勿用。”如果我們將“用”字改為“交”字,即“交人勿疑,疑人勿交”,這同樣是一句有益的格言。真誠的信賴,比金子更可貴!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如果交上了一個真正值得信賴、“真堪托死生”——簡直可以把自己性命托付給對方的好朋友,那么,這個人就等于擁有了一座永遠也開采不完的金礦,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精神上的富有者,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四、貴諍規——“切切sī@③sī@③”,“如切如磋”
  諍,直言規勸、止人過失叫做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了過失時,能直言規勸的朋友,稱之為諍友。《白虎通·諫諍》中引《孝經》曰:“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心不離于令名。”(令名,即好的名聲)諍友,又稱為畏友,即常令人望而生畏卻對人有益的朋友。
  《論語·季氏》中,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諍友,便是益友;對自己的不足和過失及時批評指正的朋友,便是益友。《荀子·修身》中有一段論述良師益友的話是這樣說道:“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批評我的過失和肯定我的長處都能恰如其分的人,才是真正的良師益友。
  《論語·子路》中記載:孔了在回答子路“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的問題時說道:“切切sī@③sī@③,怡之如也,可謂之士矣。朋友切切sī@③sī@③,兄弟怡怡。”意思是說互相督促,和和氣氣,可以叫做士;朋友間互相督促,兄弟間和和氣氣。何晏集解中引馬融語曰:“切切sī@③sī@③,相切責之貌。”邢@④疏曰:“朋友以道義切磋琢磨,故施于朋友也。”切切sī@③sī@③,亦作“切切節節”。唐孔穎達對《詩經·小雅·棠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詩句的疏文曰:“朋友之交則以義,其聚集切切節節然,相勸競以道德,相勉勵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切切節節者,切磋勉勵之貌。”真正的朋友,就是要在品行上互相砥礪,學業上互相切磋。砥和礪都是磨刀石,細者為砥,粗者為礪;砥礪引申作動詞磨厲的意思。切,本意是把骨頭加工成各種形狀;磋,本意是把象牙加工成各種形狀。切磋,引申為朋友間在學業上相互商討,“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二首》)
  中國歷史上諍友畏友的佳話很多。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由勢不兩立到成為刎頸之交的故事,傳誦尤廣。我以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胸懷大度,固然可敬;而廉頗在朋友曉之以大義后便知錯即改從善如流負荊請罪,也同樣難能可貴。唐太宗朝有大臣魏徵敢于直諫,不怕觸怒龍顏,太宗雖然有時面子上下不來,但事后思之,覺得有魏徵在反而睡得安穩,沒了魏徵的直諫,反而心里不踏實。
  諍友是相互的,能不能交上一個諍友,是雙方相互的事。你以誠待人,朋友才能以誠待你;你對朋友直言規勸,才能在你有過失時得到朋友的直言規勸。所以能不能交上一個諍友、畏友、益友,實際上也是對我們自己人格的一個考驗、一個檢驗。中國有句熟語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注:《周易·系辭上》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有時我們只要看看你交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樣的人,便可知道你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素書》上說:“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周易·乾》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中國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傅玄:《太子少傅箴》曰:“夫金水無常,方圓應形,亦有隱括,習以性成。……故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正人在側,德義盈堂。鮑肆先入,蘭蕙不芳。”)常跟諍友畏友在一起,受其砥礪,耳濡目染,自己也會變得高尚完美起來;相反,常跟損友在一起,非但不能諍規勸戒反而潛移默化,慢慢地同流合污。所以唐代詩人賈島有詩句曰:“君子忌茍合,擇交如求師。”(《送沈秀才下第東歸》)
  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知識大爆炸的今天,任何個人的知識都是不完備的,不足和過失是經常發生的。要是有諍友互相指錯攻非,有益友及時切磋鼓勵,便會少走彎路,及時改正錯誤,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態,人生和事業在諍友的作用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定會不斷取得成功。而那些只會曲意逢迎的朋友,當你青云得意時,他們如眾星拱月,圍著綴滿碩果的果樹吹呼;當你失意受挫時,他們便會一哄而散,拋下孤零零的空枝離去。這樣的朋友,乃不折不扣的“損友”也。人生路上要多交雪中送炭之友,少交錦上添花之人,尤其要謹防落井下石之徒!
  儒家友道觀中的諍友說,至今仍未過時。生活中批評規勸你的人,往往是你的真朋友;而吹捧奉承你的人,可能是別有所圖。對此不可不慎。所以,有人將“慎交”作為人生的座右銘,細想來實在是不無道理。
      五、講寬容——“寬裕溫柔,足以有容”
  寬,《說文解字》解曰:“屋寬大也。”《爾雅·釋言》釋曰:“寬,綽也。”可見“寬”的本義是指屋宇廣大、衣物寬綽有余裕的樣子;引申為度量恢宏,能容事、容物、容眾,更能容他人之不足。《論語·陽貨》中說:“寬則得眾”,指的是君王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其實,朋友相交的過程中,更應培養寬容之德。即使發現了“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也要“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戰國策》)要“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中庸》)對朋友的小缺點和一時失誤,要能夠寬容。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不可能一貫正確,不可能沒有錯誤;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子張》中記載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只要朋友本質上是好的,是白璧,他的過錯只是微瑕,就應該寬容;有了錯誤,一旦知道便積極改正,更應該寬容。
  寬容也是一種美德!一個人如果像眼睛里容不得一點灰塵似的,容不得朋友的一點偶然過失,那么這個人就永遠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生活中永遠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們每個人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說真誠是友誼之花賴以生長的土壤,那么,寬容則是滋潤友誼之花的雨露。寬容待友,既使友人感到人世間的溫暖,又顯示出你自己的君子大度之風。因此,寬容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一種難得的人生佳境!
  與寬容本質相同的一種相近的品格就是包容,即善于包涵容納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觀點。人類越發展,社會生活、人的思想、時代風尚等等,越是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異同化、復雜化等特色。實踐證明,兼容并包、自由選擇,有利于學術繁榮;百家爭鳴、多元互補,才可能創造出新的輝煌。因此,良好的交友之道,不在于朋友之間觀點完全一致、好惡完全相同,而在于以誠為本,求同存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長處互補,短處互諒。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廣而言之,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應如此。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道路,不同的意識形態,都可以互相包容,和平共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人類發展的未來走向世界大同的趨勢是不可改變的!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村民們應該成為親朋好友,團結起來,共同攜手把大家共同的事情辦好,使全世界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六、重恒久——“溫不增華,寒不改葉”
  時間是友誼的試金石,真誠的友誼可貴處還在于一個“恒”字。中國傳統友道中一向被人們贊揚的一個美德便是:不以盛衰改節,不以存亡易心。對自己的朋友,不管他盛也罷、衰也罷,得意也罷、失意也罷,活著也罷、去世也罷,都要感情始終如一,恒久不變。我國古代有這樣的兩句話:“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淡若水,其意不是說如水之淡而無味,而是說友情發乎自然,如水之長流不息。記得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道:“友如畫竹終須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貴在曲折起伏,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交朋友則如同畫竹,以淡雅為上乘。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謝冰心,曾回憶小時候家里的廳堂上掛過一副對聯,曰:“窮達盡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心。”窮,不得志;達,得志。窮耶?達耶?都是身外之事;富哉?貴哉?于我如浮云。不管是自己升了,還是朋友沉了,都能夠故情不改,一以貫之;兩心相知,矢志不渝!
  真正的友誼,應該是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應該是無私的、利他的、忘我的!在朋友的交往中,一個人如果不計個人得失,真正做到了忘我,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就永遠不會被朋友所忘記!
  友情應該以感情為主,感情應該是純潔的,否則就難以恒久。《戰國策》中有語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隋代王通在《文中子·禮樂》中亦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寫過一篇短文叫《交論》,交論,即論交,論交友之道;雖然全文只有寥寥三十余字,但卻將上述觀點闡述得淋漓盡致。諸葛亮是這樣寫道: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意思是說:以權勢和財利相交,是難以經歷久遠的——勢傾則絕,利盡則散。君子之交,應該是溫暖時也不是花(華,即花)團錦簇,嚴寒時也不改變葉子的郁郁蔥蔥;能夠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而不衰敗,經歷平坦和危險的考驗后,反而更加牢不可破、友情永固。美哉斯文!真哉斯言!善哉斯道!我以為誦讀諸葛氏此短文,可使人受用終生!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源遠流長的儒家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友道觀。除前面論述到的外,還有如十分重視“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禮記·曲禮》)、“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等等。
  然而,如同世界上沒有絕對純的社會一樣,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都難免魚龍混雜,十分的完美和純凈是不可能有的。就交友而言,也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丑行惡德,諸如:結黨營私,同流合污者,有之;惟利是圖,爾虞我詐者,有之;世態炎涼,人情紙薄者,有之;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者,有之;華而不實,言而無信者,有之;一曝十寒,有始無終者,有之;同美相妒,同利相忌者,有之;同貴相害,同志相謀者,有之;以怨報德,反目成仇者,有之;賣友求榮,落井下石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都是令人不齒的,是應引以為戒的。
  歷史是不能重復的,同樣,歷史也是不能割斷的;任何思想都是一定的時代的產物。時代是發展變化的,一方面,新的時代思想不可能與舊的文化土壤絕然割斷、毫無聯系;另一方面,前一時代的某些思想則可能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障礙。所以,我們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儒家思想是古代人類思想的結晶之一,弘揚其中積極因素,剔除其中消極因素,是使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儒家的友道觀,我們也應取這種態度。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09~115B5中國哲學程郁綴19991999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思想寶庫中,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對中華文化的特質和成就等,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本文是從儒學思想所涉及的眾多領域中,選擇友道觀這一主題,來展示儒學的精深、璀璨和蓬勃的生命力。文中將儒家友道觀條分為六個方面來闡述,即:尚友道、主誠篤、守信用、貴諍規、講寬容、重恒久。隨著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我們應汲取儒家友道觀中的精華,剔除其中糟粕,使傳統的友道觀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光彩!友道觀/仁/誠/信/諍/寬/恒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社科處處長 作者: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09~115B5中國哲學程郁綴19991999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思想寶庫中,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對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對中華文化的特質和成就等,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本文是從儒學思想所涉及的眾多領域中,選擇友道觀這一主題,來展示儒學的精深、璀璨和蓬勃的生命力。文中將儒家友道觀條分為六個方面來闡述,即:尚友道、主誠篤、守信用、貴諍規、講寬容、重恒久。隨著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我們應汲取儒家友道觀中的精華,剔除其中糟粕,使傳統的友道觀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光彩!友道觀/仁/誠/信/諍/寬/恒

網載 2013-09-10 20:45:57

[新一篇] 儒家倫理道德對少數民族的影響

[舊一篇] 儒家政治倫理批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