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唐王朝以毀滅性的打擊---黃巢起義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從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浙東起義開始,到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失敗結束,歷經25年,席卷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蘇、福建、兩廣、兩湖、陜西等12省,沉重地打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勢力和唐未藩鎮勢力,唐朝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唐朝后期,中央集權勢力衰微,各地藩鎮勢力興起,唐廷與地方藩鎮之間進行了長期集權與分權斗爭。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地方藩鎮爭戰擾攘。然而,不論是中央政權統治,還是藩鎮割據勢力統治,同樣都很黑暗。地方藩鎮與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結,形成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政局動蕩混亂,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這時的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瘡,凋敝不堪,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最終逼得百姓揭竿而起。859年,襲甫在浙東領導起義;868年,龐勛領導徐泗地區的戍兵在桂林起義。這兩次起義雖然被唐朝鎮壓下去,但卻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斗志,為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


  黃巢起義是發生在875年至884年間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農民起義。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財政虧空年達300萬貫。這一年又逢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農民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饑。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農民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長垣(今河南長垣縣東北)聚眾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發布文告,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唐朝。第二年夏天,黃巢在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北)率眾響應,舉行起義。起義軍一開始就提出了改變現狀,以推翻唐王朝為目標的口號。


  黃巢是山東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人,以販鹽為生,讀過書,能騎善射。他曾組織過武裝鹽幫,同唐政府緝查私鹽進行過多次武裝斗爭。他對唐朝的黑暗統治,早有無比的仇恨,立志要推翻唐王朝。黃巢起義后,貧苦農民紛紛加入義軍,很快發展到幾萬人。王仙芝率領隊伍攻克濮州(今河南范縣)、曹州時,和黃巢起義軍會合,聲勢浩大。他們轉戰山東、河南、湖北諸地,給唐軍以沉重打擊。


  唐朝武力鎮壓起義軍未能湊效,便把以軍事鎮壓為主的策略改為以招降為主。宰相王鐸力主招降王仙芝,并通過他的弟弟,汝州之戰中被起義軍所俘虜的王鐐勸降。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任監察御史,王仙芝產生動搖。但王仙芝背叛農民起義軍的行徑遭到義軍將士的抵制,黃巢憤怒地指責王仙芝說:“當初我們共同立下推翻唐朝的誓言,義軍所向披靡。現在你一個人去朝廷做官,讓五千多弟兄怎么辦?”并在一怒之下打傷了王仙芝。王仙芝見眾怒難犯,才又放棄了唐朝的封官。從此以后,王仙芝與黃巢分兵作戰。王仙芝繼續在湖北作戰,于乾符四年(877年)二月攻克鄂州(今湖北武漢市),九月攻克隨州,西迫湖北重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朝軍隊前來鎮壓,王仙芝又派尚君長等赴唐廷請求封官,于中途被唐將宋威捉殺。談判未成,卻使起義軍陷入被動局面,給唐軍可乘之機。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部在湖北黃梅被唐軍包圍,五萬多起義軍戰死,王仙芝也被唐軍殺死,只有尚讓率領一部分起義軍突圍,到亳州投奔黃巢。起義軍受到重大挫折。


  此后,農民起義軍一致推舉黃巢為統帥,號稱“沖天大將軍”,建立王霸,任命官署,斗爭鋒芒直指以“天”為象征的地主階級政權。從878年2月起,黃巢率領起義軍橫掃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虛南下渡過長江,攻取虛州、吉州、饒州、信州和福州。農民軍所到之處,焚官府,殺貪官、濟貧農,得到人民的支持,隊伍擴大到幾十萬人。公元879年10月,農民起義軍攻克廣州,活捉節度使李迢。唐朝統治者無力派兵南下消滅起義軍,由進攻轉入防御,而農民起義軍則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起義軍在廣州休整兩個月后,補充了人員和武裝。這時黃巢以“百萬都統”的名義發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斂)財產,縣令犯贓者族(滅族)”的具體政治主張。揮師北上。開始了推翻唐王朝的北伐戰爭。


  消息傳到朝廷,皇帝大為震驚,急忙調兵阻截。宰相王鐸親自出馬,充當荊南節度使、南在行營招討都統駐守江陵,并保舉“將門后代”李系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率軍5萬駐守潭州,又調高駢為淮南節度使駐屯揚州,防守長江天險。農民起義軍英勇進軍,毫不畏懼。同年11月大軍在桂州(今桂林)集中后,沿湘江向北經永州、衡州,直取潭州,消滅唐軍5萬。起義軍乘勝順長江東下攻克鄂州,到安徽、浙江等地流動作戰。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在江西信州集中優勢兵力,擊潰唐將高駢主力,殺唐將張嶙,突破長江防線,又突破淮河防線,直取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被迫投降。起義軍由洛陽西進,兵指長安東大門潼關。唐僖宗一面調集京城禁軍和關內節度使之兵拒守潼關,一面準備逃往四川,伺機再起。十二月,黃巢率大軍至潼關城下,親臨前線,并以先鋒尚讓繞潼關背后兩面夾攻。當地群眾1000多人自動趕來挖土填壕,支援農民軍。黃巢起義軍僅用六天時間就攻下潼關,打開了長安的大門。起義軍迅速向長安城挺進。


  公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農民軍占領唐都城長安。十六日,農民起義軍在長安建立了新政權,黃巢做了皇帝,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唐朝三品以上大官一律罷免,四品以下留任。


  革命政權建立后,黃巢沒有乘勝追擊,也沒有消滅關中附近的禁軍,而是陶醉在勝利之中,這就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穩了腳,并集結了殘余勢力,聯絡各地軍閥武裝,向農民軍反撲過來。在起義高潮中一些暫時投降的節度使,也乘機起兵。農民軍沒有根據地,很快陷入唐軍包圍之中。在關鍵時刻大齊大將朱溫叛變投唐,嚴重削弱了義軍力量。唐朝統治者又勾結沙陀族和黨項族的貴族武裝力量向農民軍進攻。由于寡不敵眾,不得不撤出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以北狼虎谷與唐將時溥決戰,農民軍多數陣亡,黃巢自殺。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戰爭結束了。


  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率眾幾十萬,轉戰十幾省,持續十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宏偉壯烈的農民革命戰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它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表現了農民戰爭對封建社會的改造作用。同時,起義也削弱了藩鎮割據勢力,打破了原來中央與藩鎮之間、藩鎮相互之間的均勢。這支農民軍以“沖天”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戰斗口號,建立了革命政權,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制度。標志著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給后世的農民斗爭以重大的影響。


  唐末農民戰爭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犯了一系列錯誤,導致悲劇性的結局。這次農民起義,起義軍采用流動作戰方針,顯示了極大優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繼而攻入湖北,然后避敵主力,大踏步進入長江以南,這是唐末農民起義中獨特的戰略戰術,流動作戰不僅保存了實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擁護下日益壯大。黃巢起義軍在大規模的運動戰中,牽著唐軍疲于奔命,顧此失彼,使唐朝對洛陽、淮南、江南不能兼顧。正是由于起義軍前期戰略戰術運用正確,才取得了攻占長安的勝利。但是,流動作戰容易產生流寇主義思想,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即使攻下長安后,仍然未能鞏固。這就使唐軍得以重新占領被起義軍波及的地區,并逐漸收縮包圍圈。黃巢攻克長安后,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策略,給了唐僖宗為首的地主階級殘余勢力喘息之機,使敵人能夠重新集結力量,向起義軍反撲,導致了政權喪失。分裂起義軍內部,是敵人進攻的另一種方式,王仙芝、朱溫的投降活動,給革命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失,起到了外部敵人所不能起的作用。這些血的教訓,但這次大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唐政權,并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財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主經濟,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唐室鎮壓黃巢起義,得朱溫之力不小。朱溫本系黃巢手下大將,后變節降唐,被任為河中行營招討副使,賜名全忠。次年,為宣武節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朱全忠與沙陀族李克用(856年-908年)聯合鎮壓黃巢之軍。此后,朱全忠即盤踞于宣武一帶,與河東李克用、鳳翔李茂貞(856-924)同為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大藩鎮。平定農民起義后,朝廷內部的宦禍仍未結束。昭宗即位后,與宰相崔胤等共謀除去宦官,便結納朱溫作為外援。朱溫帶兵入長安,盡殺宮中宦官凡八百余人,唐朝的宦禍至此始宣告結束。朱溫因誅殺宦官有功,被封梁王,獨專朝政。不久,朱溫殺崔胤及昭宗,另立十三歲的哀帝。公元907年,朱溫逼哀帝禪位,自登帝位,建國號梁,定都于汴州(開封)。唐朝至此宣告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網載 2013-09-10 20:56:59

[新一篇] 經學: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舊一篇] 統一國度里分裂割據---藩鎮割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